绿林网

《靠不住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靠不住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靠不住的历史》是一本由谢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靠不住的历史》读后感(一):碎片是有意义的

关于这本书。我感兴趣的几个点。

1、钱钟书与周氏兄弟。钱夫妇在一生中都对周以略过不提的态度,颇有意趣。另一个考研,提到厦大王富仁所做的鲁迅厦门叙事环节,其微辞似乎也能验证我去年牵线在长沙做鲁迅论坛的一些感觉,对ZLF的鲁迅课题,我已持很大的保留看法。

2、增量知识的提法。之前,正好在看俞可平访谈集,《民主是个好东西》,有增量民主的观点。基本上明白了其涵义。然后去对照我们做的几本书,心下有所安慰,它们不很好,但还算符合增量知识的追求及考量。

历史的确是靠不住的。但我们能找到得碎片则可能是有意义的。

这个书,后来采取从后面往回看,感觉比第一看好些了。

因此,评价要从3颗星到4颗星了。

《靠不住的历史》读后感(二):有意思

作者也算是当代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以前读过一些他的随笔,感觉挺平和的。在书店看到他的这本杂书过眼录就买了下来。书内容与书名果然十分相符,内里都是一些平时很少见甚至我闻所未闻的杂书,如《钱理甫先生家传》、《东语完壁》、《江西纪游》等,可见作者阅读之广泛,只是广泛倒也无足道,可贵的是如作者所说:“有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在看似不相关的文献中,发现有用的史料”、“知识分子的思想如果一味被理想和激情驱使,有时候思维会变得极端”,这些我认为他的确都践履了。

这样的书很有用,眼界也随之打开了,但我似乎也不甚感兴趣。谢泳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书生的困境》,我前几日在杭州书店略翻了翻,没有购买,风格类似这本杂书过眼录吧。

《靠不住的历史》读后感(三):有些治学心得还比较有趣

副标题为“杂书过眼录二集”,读研时看过《杂书过眼录》,很喜欢他在细微处做文章的功夫,也很欣赏他买书送人的风范——谢喜欢逛旧书店,遇见有价值的书籍资料,即使自己不做这方面研究,也会买下送给相关方面的研究者。《靠》比《杂》多了一些个人的治学心得,读起来更有温度,比如他说,学者从直接的文献中看出有用的材料并不高明,有趣的历史研究,应该从看似不相关的文献中发现有用的史料,所以读书不能太专门,专门是职业,不专门才是快乐。

谢泳还认为,每一项研究工作都应该以知识增量为基本目标(P112),就是为原有的知识基础增加一点东西(新材料、新解释、新观点),有增量的研究就有意义,没有增量的就没有意义。这个观点,在书中还出现几次(P34、P94)。细想一下的确如此,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研究既不可能有开天辟地的创新思想,也不甘于仅仅是对过去知识的重复,所以,知识增量的研究,既是自信的底气,也是自知的谦逊。

《靠不住的历史》读后感(四):温开水般的淘书经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作者的作品,其实,想读的是第一本,只是卓越北京地区不肯送货,于是就定了这本。不是很喜欢名字,原本的实话拿出来做书名,略微还是招摇了些。

书很容易读完,都是一篇篇的小短文,没有那种把玩文字,勾勒风云的情致,也少了很多引经据典的豪华铺陈。

粗粗看下来,是很闷的,但是有些小细节读起来,却忍不住莞尔一笑。选一段原文“在旧书店里选书,有时候不能说得太多,也不能显得什么都知道,也就是说,看到有用的东西,也不能激动。”这是引我发笑的词句,能体会的是那种心境,小心谨慎的淘书秘籍。

一直是很随性的脾气,去淘旧书的时候,也忍不住和店主或是店员搭话,逛多久,手下不停,嘴也不停,呵呵,想来,谢先生这样的高手太多了,多不太讲话,店员也觉得郁闷,所以有个搭话的,竟然每次都情绪饱满,想是守着一堆宝贝,总也有些骄傲的意味,我这样的淘书客着实满足了店员们的这种情绪。偶尔倒也拿出些私房货让我随意挑拣,显出豪气。

在明本宋本聚珍殿版已然人人了如指掌的今天,偶尔淘些不太知名却有内容或是意义的佚本,还是很有趣的。

《靠不住的历史》读后感(五):过眼过眼录

P129

就纯粹的学术来说,我自问相当低能,丝毫没有贡献可言。就思想努力的进程而论,我则超过胡适至少一百年,超过唐牟至少三百年,超过钱穆至少五百年。个中的进程,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这些知识分子在种种幌子之下努力倒退,只有我还在前进不已。

种种幌子下被我一晃眼看成了种种幡子下,想想也是,说胡适说唐牟说钱穆,在道统上的合作,于殷海光看来不过就是一片降幡出石头。

P135

杨静远对《我的天才梦》的评价是“材料都很好,却不动人。”张爱玲的文字玩的就是这个套路吧大概,动人,那也得看读书的是何人。

P137

中国早期农业方面的专家以出身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系的学者为多。康乃尔还出过一个实在太过有名的农业经济学博士,前总统李登辉。李登辉正是以农业专长被王作荣介绍给了蒋经国而一举入阁。现在,还可能么?

P150

谢泳说,沈灏的万象+兰州的读者+沈昌文的读书基本上等于林语堂和黄氏兄弟的西风。好玩。

P155

道及时贤,唯此两处。在后文提到陈寅恪诗的时候有一首诗题很长,是遇李提摩太说君等世家子弟能东游甚善故诗中非敢以乌衣故事自况也。谁信。我始终都有这些想法,钱锺书,陈寅恪,俞平伯,莫不以乌衣子弟自况。胡适,钱穆,谁有如此气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