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字是靠不住的读后感100字

数字是靠不住的读后感100字

《数字是靠不住的》是一本由[美] 查尔斯•塞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58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是靠不住的》读后感(一):民主制度的实际情况

本书通过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登月任务的风险、金融界的投机风险、民意调研来说明数字的伪装。特别是深入到总统选举中各州的投票有效性,竞选双方,系统差错,司法审判的数字谎言及误判可能性,让人更进一步理解美国的有失公正的民主制度‘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公平的选举活动不存在,但一些捏造的数字被粉饰成似乎可以表现绝对真理和纯粹客观事实的样子,政党借助数学的骗术对抗基于知识的质疑、抨击,把不合理的事情粉饰的貌似理性、科学,并且用来剥夺某些选民的选举权、影响选举结果。

《数字是靠不住的》读后感(二):数字只是语言

读罢全书,首先想起的是小学时候,老师教我们说明文时提到了几种修辞手法,其中有一条就是“列数字”,据说可以增强说服力。诚然,数字有其独到的作用效果。正如作者所说的,“数字的作用是明显的,其作用甚至达到神秘莫测的程度,因为我们总以为数字代表着真相”,数字的确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语言了,多微米,少一纳米,都能描述出来。而且这种语言也不含有任何的情感成分,正如我们的客观世界,自然而然,给人感觉数字是实实在在的真相。但是,它有事实的特性却不意味着它就是事实的本身,它终究只是人类的一种语言罢了。正如在写作文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突出某种效果为主题服务,编织出的数字也可以用各种“修辞”去为一些目的服务,如“波奖金数字”“反统计”“成果包装”等,书中称之为“数字的骗术”更加直白。只是,这种修辞无疑掩盖了真相,被各色人马利用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提出大家要提高数学水平以对抗“数字的骗术”,个人认为不太可取。毕竟,终究会有更高层次的数字骗术,难道现代社会中日益繁忙大众必须不断学习数学以和那些专门想着利用数学骗术的专家对抗来避免被骗?这样的社会不免匪夷所思。回头一想,这不就是当今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吗?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彼此说谎,而数字也只不过是其中一种说谎的手段罢了。

《数字是靠不住的》读后感(三):在数字面前不再盲从

数字是靠不住的,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先看这本书的出版社是中信出版社,然后看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费塞,他出版过的其他书,瓶中的太阳,零,解码宇宙,阿尔法和欧米伽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纽约时报给予的书评是,"读起来非常过瘾,他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字的书,更是一堂开阔视野的全民公开课。"书目报的推荐"一本充满启迪意义的书,每个人都应该阅读。"

本书先是普及了基本数字骗术的方法,然后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列举美国历史上的政治选举,金融危机,法律判案,伊拉克战争,人口普查,医疗等数字骗局的案例。

看完本书,个人觉得提高了自己数字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在盲目相信数字,曾经的我一直认为数字是可靠的,是不会欺骗大家的,因为它的底层是数学。看完之后,明白数字也是靠不住的,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被采集者和采集者可能会为了各自的利益,故意说谎或者采取带有明显偏见的方式来误导另一方。数字就如法庭里的证据,有人为了足够的金钱而愿意去做伪证。通过数字的蒙骗,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与原始数字的差距,如果用的相当娴熟,能够在许多情况下转败为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能够对抗数字骗术的手段恰好是数学,用理性的态度细致分析数字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直观正确的被表达,在自己看待数学问题时更加老练点,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关联诡辩,因果诡辩,胡乱线性分析。

最后的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世上有什么可以完全相信?

《数字是靠不住的》读后感(四):破除对数字的迷信之后应该相信什么

我们经常说空口无凭,拿出事实拿出数据来,如果对方稳稳当当地拿出某一个研究机构的数据,你很可能就心服口服的相信了;如果对方哑口无言,你可能马上会站起来用你的数据驳倒他的观点。

我们总是习惯相信数据,看到社会意见统计中百分数里的小数点就觉得精确而放心,看到淘宝销售量的月销量数万件就觉得非买不可,看到报纸上各式各样言之凿凿的科学新发现用各种数据证明新的健康生活习惯之必要性,看到新闻上报道会议用掌声次数来标示讲话精彩程度,我们几乎对于数据失去最起码的质疑精神和免疫力。

数据是不是伪造的,原始数据在哪里,得出过程到底是随意抽样还是随机抽样,样本够不够大……统计学的同学专业在此,可能更加有发言权,作为一个对于学术一直敬而远之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可能对于数据技术上的质疑比较难提出很完备的系统方法,但是对于数据的迷信和绝对相信的偏见态度非常有感触。

本书的作者是新闻系的教授,他在书中抨击了很多新闻记者的做法,尤其是在大选期间,而在中国,这种操作方法并不少见,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其多年受好评的栏目,经常针对社会现象做意见调查然后据此分析得出结论。此书对于这种操作手法深恶痛绝,新闻记者很可能明明知道他们的样本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民众,他们设置的选项也存在简单粗暴划分意见的嫌疑,然而这种操作手法依然见诸报端。

我猜想对于媒体此类操作手法的批判可能并不少见,我们鲜有耳闻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人都在质疑之后也会觉得无奈,如果我们不用网络民意调查,用什么样的方法是经济而现实又准确而客观的呢。

在质疑数字之后,我们到底该相信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