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后感大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后感大全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本由[法]多米尼克•阿尔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一):走马观花

多图,印制精美

法文汉译,标题中文均附带法文

引用原著稍少但适当,书信引用较多

感觉对陀氏的剖析不甚到位

也许电影剧本更好一些?

几个午休的走马观花

为我少得可怜的已读数字勉强加1

-----------------

《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二):托尔斯泰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致斯特拉霍夫的信四封)

这几天我身体不好,在读《死屋手记》。有许多地方忘记了,重读了一遍,我不知道现代文学之中,包括普希金在内,有哪一部作品写得比它更好。

不是它那种调子,而是它的视角叫人称奇——真诚,自然,基督教徒式的。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昨天我一天都觉得很满意,好久没有得到这样的享受了。您如能见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请告诉他我喜欢他。

我非常希望向你和盘托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您说了您的感想,其中有一部分我也有同感。我从没有见过他,也从没有直接同他打过交道,当他死去以后,我突然发觉他是我最最亲近的人,他对我来说十分宝贵,我需要他。

我是作家,凡是作家都有虚荣心,都喜欢妒忌别人,至少我也是这样的作家,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同他比个高低,从来没有。凡是他所写的(他写的好的、真正的作品),我都喜欢。他写得越多,我觉得越好。他的艺术手法,还有他的智慧,使我羡慕不已;他的心理分析,使我感到惊喜。因此我就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除了认为同他有可能相见但需要等待机会之外,没有别的想法。

不过这只是我的感觉。而突然之间在吃饭的时候(我一个人吃饭,时间也迟了)读到报上的消息:他死了。我的一根支柱倒下了。我昏昏沉沉的,后来才开始明白过来,他对我是多么的宝贵啊,我哭了一场,现在也在流着眼泪。

他去世之前那几天,我读了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深受感动。 凭我的直觉,我知道葬礼上无论怎么议论……这些报纸,都是真实的感受。

他是令人感动的,引人注意的,但是他全身充满斗争,不可能把这样一个人放在纪念碑的顶上教育子孙后代。从您的大作我第一次了解到他的智慧的分量。非常聪明,真正的智慧。我至今仍然深感遗憾,我没有能够认识他。

屠格涅夫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可是会活得更长久。不是因为艺术的功力,而是由于脚下没有闪失。真诚地拥抱您。

您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笔下的人物描写自己,并认为所有人都是这种模样。那又算什么!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非常特别的人物,说到最后,不但与他同一族类的我们,甚至是异族人,都会从中认出自己的面貌,认出自己的灵魂的。开掘得越深,大家会觉得越有共同点,越熟悉,越亲切。

不但艺术作品是如此,科学的哲学著作也一样,无论如何努力想写得客观再客观,即使是康德、斯宾诺莎,我们所看到的、我所看到的仍然是作者本人的灵魂、智慧和性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三):同一个世界 永恒的作家

渴望痛苦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痛苦才能使我们意识清醒。

如此看似悖论又像有理的语句往往会被称作格言,而这句仿佛带着巨大的精神震撼,不是从笔下流出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滚烫言语,虽然出现在本书主人公创作生涯后期的代表作《群魔》里,它的主人却不是在26岁那年即以《地下室手记》令别林斯基刮目相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尽管《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作者历尽劫波,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以饱经磨难,初次听到他当时的伙伴、被后世尊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说出这样的语言时,他其实正沉浸在生活赋予他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之中。那时的他,正凭着耀眼的才华成为圣彼得堡文化艺术圈的新宠儿,连沙龙的漂亮女主人都对他青眼有加。但即便如此,想到作家日后“枪下留人”的独特经历,还是会让我们觉得,这样的谶语,恰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法避免的宿命。

正如“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在漫长的俄罗斯文学史里,大部分被读者记住的名字,背后总藏着些不甚愉快的往事。生活条件优渥如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这精神的苦闷也许来自专横凌虐的父亲,以及在上者对人世间悲苦或轻或重的感喟;至于家道败落如蒲宁者,虽然也有“贵族”的名衔,就不只要面对精神的压力,“讨生活”更是切切实实避不开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再往上追溯,俄罗斯这个总体文化水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准的民族,依靠其文化和宗教传统中绵延不绝的“苦难与救赎”元素,也造就了众多以探求人性(特别是其中的黑暗和拯救)为终生追求的大家。绕过已被研究得烂熟的《白夜》、《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等等,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发表的一个写作提纲已经显示,这份名为《大罪人传》的写作提纲虽然只是一部小说的开头部分,却是作者成熟期最为成熟的作品《少年》、《群魔》和《卡拉玛佐夫兄弟》的灵感之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既会对小伙伴郑重其事地宣称:“上帝就是我”,也会因梦想破灭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偶尔怀疑上帝的存在,后者让他“恶心甚至反胃”。小男孩是作者单纯的想象还是确有所本我们不得而知,可要不是生活中本来就有这样的孩子(抑或他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他也不可能成为沙托夫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模板”。

事实上,哪怕没有十年苦役流放对身心的严重摧残和难以弥合的创伤,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坚信,“没有上帝”的“理想社会”并非笃信宗教、天性善良温顺俄罗斯民族的正确选择。而只有笃信基督,崇尚爱与宽恕的宗教感情和顺从谦卑的精神,俄罗斯民族才能成为“人类美的理想”,世界也“将通过俄罗斯思想得到伟大的复苏”。

诚然,思想与现实之间总有无法弥合的鸿沟,我们也无从了解,作家沉迷于轮盘赌,究竟是想借此遗忘小女儿的不幸夭折以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难,还是单纯的追求刺激,抑或想靠它摆脱彻底的窘境。但我们也无法否认,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了象征和想象的世界,他笔下的大部分人物,生活在一个无法生活的环境里;这样的艺术,其形式和内容都是形而上的,与其同民族前辈和后人的作品都很不同。他努力要表达的东西永远无法说明,因为那意味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哲学。以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永恒的作家”系列的开首一本,想必也有这样的深意在其中。

弗吉尼亚·伍尔芙把针对某些文学作品的导读或介绍比作垫在摇晃的桌子下的啤酒杯垫,那么作家的传记是否也不过是置于早已不再使用的老式精致壁炉上的合影相框,让锦上有花,却又并非必需?这本陀氏传记的作者多米尼克·阿尔邦生于1904年,去传主在世时间并不远,他原籍俄国,定居法国后从事过记者等和文字有关的行业,并翻译出版了大量陀氏的书信,是1969年版电影《卡拉玛佐夫兄弟》的编剧。以这样的经历和对陀氏文本的熟悉程度,阿尔邦的传记结合了历史文献和对作品的深入分析,为100年后的我们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激情和传奇的一生打开了一扇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