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认知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认知心理学》是一本由R. L. Solso / M. K. MacLin / O. 著作,58.00元出版的2008-7图书,本书定价:52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心理学》读后感(一):读起来比较吃力

这是第一本我读起来觉得比较吃力的心理学教材,可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缘故,不像《心理学与生活》或者《社会心理学》那样,有那么丰富的具体事例,可能是因为认知心理学本身也是比较年轻的科学,因此没有那么多事例可以举吧。

《认知心理学》读后感(二):给力

如果你想了解与认知相关的知识,这是一本很给力的书。现在放在我的床头。哈哈 它让我思考,让我怀疑常人所说的“事实”的真实性。在这里,你还会看到认知心理学(或神经科学)的发展程度。心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你自己就可以检索自己的思想或心理发展在什么程度啦。

《认知心理学》读后感(三):当认知心理学遇到人工智能

作为一个非心理学专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我希望找到一本合适的入门教材,来打开对认知心理学的认识。虽然今天的图书市场上能找到很多本认知心理学的教材,但索尔所主编的这本读来最为过瘾。

有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1、索尔所对认知心理学的各种流派、历史、局限性都了如指掌。在开始信息加工模型的具体章节前,对“人类心智”的本质做了简洁而优雅地讲解,并独树旗帜地将人工智能列为最后一章,将人类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能力与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做了大一统的融合。

在AI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之际,重读这本完稿于2004年的著作,越发敬佩索尔所的远见。

2、写作风格简洁而优雅,非大师而不可能写就。

有兴趣的可能任意对比,Sternberg/Anderson/Goldstein…写的教材。索尔所的讲述方式、知识点编排最有利于了解认知心理学的本质,而不是生硬地列举理论和模型。

3、在保持开阔视野的同时,坚持批判思维

谈「建模」:“在认知心理学崛起的过程中,建模成为心理学家们最乐此不疲的活动,他们也确实创造出了一些很精彩的模型”。

谈「进化心理学」:“尽管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们来说,社会活动毫无疑问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是深入考察行为和思想的潜在决定因素,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

谈「智力」时,首先自我批评道“在心理学中,没有哪个领域的问题比智力和能力的本质更富于争议——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含义的话题……争议的核心是,一个儿童的智力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与其遗传属性有关,又在多大程度上与环境有关。”

谈「Sternberg和Lubart的创造力多元分析理论」:“(理论中的)属性强度以及交互作用的数量,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连科学家都会感到迷惑的复杂网络。事实上,整个理念似乎复杂得有点愚蠢。”

谈「硅基计算机(von Neumann型)与碳基大脑」:“(人类的最大劣势是)信息加工和储存的容量有限;容易遗忘;维护成本昂贵,需要饮食、睡眠、氧气、适宜的温度,还有一整套的生物心理需要,例如爱、归属感、性、摇滚乐和玩游戏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网上一些介绍材料说索尔所是APA的创始人之一,这是不对的。索尔所参与的是美国心理学协会(APS)的创立,另外他确实也是西方心理学协会(WPA)的前任主席。

APA是美国心理学会,全称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成立于1892年。人尽皆知的马斯洛、津巴多都做过APA的主席。APA的会员人数众多,且自二战后逐渐倾向于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逐渐边缘化,因此在1988年,由APA前任主席和一部分著名学者发起成立新组织,也就是现在的APS(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因此索尔所应当被视作为APS的创始人之一。

索尔所教授已经于2005年离世。目前这套教材已经出到第8版,希望未来能一直修订下去,成为经典。

最末再啰嗦两句人工智能。索尔所在2004年时就为平行分布式加工(PDP)大书特书,为它写了好几个章节,而PDP就是今天的AI教材中的「联结主义/神经网络」。联结主义和早期AI主流的符号派,有点像认知心理学里的自下而上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在哲学里又像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这几年间AI产业再度复兴,语音识别和视觉识别都是靠使用统计学派方法突飞猛进,靠通过多层神经网络(层数一多就成了“深度学习”)配合反向传播算法和大量数据来求解人的认知结果;逻辑派又一次跌进谷底,因为没法模拟认知过程。当然,认知的结果,并不等同于认知的过程也是一致的,人类认知与AI仍然有着本质的不同。当索尔所贯穿于这整本教材的核心理念教会我这一点时,当真是感觉到它熠熠生辉了。

关于人工智能的来龙去脉,尼克《人工智能简史》、Russell与Norvig合著的《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都是力推。明斯基的《心智社会》、平克的《心智探奇》,在西方既不主流,也存有争议,直接上手看容易被带跑偏。啊~自己吐个槽,公共知识分子在其专业领域外大多不靠谱。

《认知心理学》读后感(四):和自然同模与理智相融于科学有效

前些天我一直在读两本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这本Solso版和那本Sternberg版。一开始我的感觉是,Sternberg版讲得比较有条理性,而Solso版则好像什么都讲了又什么都没讲。等到前几天读到语言部分,读完Sternberg版发现Solso版读不下去了,它的排版显得太严肃以致于过气。越想就越觉得已经读过的那些认知心理学知识好像一锅粥。

于是我玩了一天。这一天没有显现出渴睡,于是我把之前的渴睡归因为用脑所致。第二天开始从头看,看着看着就仿佛“顿悟”了。越读越发现之前给我感觉还不错的Sternberg版从章节编排到内容划分上都存在缺陷。我边读边在草稿纸上画“脑图”,算是把线索和结构给理出来了。

这时我又开始从头看Solso版,越读越发现这本教材的思路很清晰,简直是从根子上把我之前那种一锅粥的感觉给理顺了。然后这一天,我全然没有渴睡过。倒是第二天开始看Sternberg版的时候,睡意又袭来……

以上这段描述大抵是在说,想睡觉不是我的错,而是书的错。进一步来说呢,我对Solso版的刻板印象导致了对它的内容也产生偏见。等到知识的组织有了深化之后,对两本书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洞见,才发现Solso版比Sternberg版要合我胃口得多(如果说孰优孰劣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的话)。

以下是对两本书的一些比较和评价,呃,基本上是一边倒地在说Sternberg版的缺点和Solso版的优点。

关于Sternberg版:

1、该书前两章和最后两章的内容基本上和一般的心理学导论教材中的“绪论、神经生物学基础、毕生发展、智力”四个章节的内容没有更大的区别,也就是说,没有体现认知心理学的特色,而是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讲授。

2、类似而又不同的情形还包括,关于语言的两章基本上等同于“心理语言学”的缩写版,关于决策的一节基本上在讲“神经经济学”。还有最后一章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只有寥寥几页,大部分都在讲作者最拿手的“智力”。

3、其实从宏大叙事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作者更适合去编一本心理学导论的教材。或者说,这本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所述内容太偏“文”,假定认知心理学确实存在偏文和偏理的研究取向的话。

4、全书从语言往后的章节基本上就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叙述了,而且作者似乎很喜欢把别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文字叙述而不辅以图表的形式来表达。而且作者还很喜欢在总结了一个表之后把表里的文字内容在正文里又讲一遍,于是就完全感觉不到那些文字写得密密麻麻的表的意义何在了。总之就是照片图表画儿什么的太少了,调度不起注意力,看着看着就看晕了,“习惯化”,呵呵。

5、章节先后顺序的问题。比如对于“记忆”的讲法,作者先讲记忆的模型再讲记忆的过程,这不符合信息加工程序的讲法。对此Solso版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Solso版:

首先,在第一章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到了两个核心问题。

a. 关于信息加工模型(p5)。先是“信息加工经过了哪些阶段?”,再是“信息在人类心智中是怎样表征的?”章节的编排与此相符,我觉得这是更合理的做法。我都还没弄明白记忆是怎么一个过程怎么一回事,就讲记忆的各种模型干嘛呢?

b.关于认知心理学为什么要提出各种模型(p19)。作者在类比了元素周期表之后讲道:“所以认知科学家效法自然科学家,致力于寻找那些与理智相融、于科学有效的图式。”此前,作者还说道:“科学家不会改变自然……人们一直在致力于将对自己的观察转变为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既能够精确地表征自然,同时又与观察者进行推理和理解时的感受相协调。”这话之所以在重读时引起了我的极大注意正是因为,把认知心理学读着读着就发现科学家们关于任何一个认知领域都提出了那么多的模型,这些七七八八的模型到底是胡扯呢还是有谱的?或者认知心理学就是个不断提出模型的科学?那么它的意义何在?最后我精简为颇合我意的十五个字:“和自然同模;与理智相融;于科学有效。”还算精辟吧,呵呵。

其次,作者在全书的各个章节都贯穿了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比如语言部分,虽然比起Sternberg版他讲的范围要小得多,但完全是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讲述心理语言学,这样似乎比泛泛而谈要有收获得多。而作为记忆心理学的专家,作者关于“记忆”的三章我认为讲得最好,特别是专门有讲记忆方法。怎么说呢,至少是在认知心理学的主要领域,Solso比Sternberg要有着更通透的理解力和知识表征吧。

第三,写作风格,嗯,还是老美一贯的活泼风趣的范儿(好吧,我想说,Sternberg是我读过的最严肃的教材作者)。仅取人工智能一章里对比碳基人脑和硅基电脑的一段(p441),他说人脑的最大劣势特征是:“……维护成本昂贵,需要饮食、睡眠、氧气、适宜的温度,还有一整套的生物心理需要,例如爱、归属感、性、摇滚乐和玩游戏的需要”。嗯,好冷,我当场就咧嘴笑了!人工智能这一章也写得特别不错!

最后,如果我提得出批评的话,就是少量章节的内容需要优化吧。此外,书中存在少量表达错误,不过译者倒是很认真地都一一指出了(这个译本还不错)。然后可能因为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缘故,这本书虽然封面很摩登,但是正文排版真的很古旧。不过我也翻了一下原版的影印版,更是我不能忍的排版风格和字体。而且有一个似乎有些影响阅读的细节是:各章大标题中标题小标题之间的区分度不高。

最后的最后呢,还是很折中地说一句,就像认知心理学会不断讲到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的综合、先天和后天的综合、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综合一样,拿上两本教材对照着学习认知心理学,肯定是比只看一本要有收获得多的吧。对知识加工的程度越深,理解得就越透彻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