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9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一):读后感

将整个人类理想作为日常行为的理由可行么?《罪与罚》似乎已经告诉我们,显见是失败的结果,更遑论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以大而空的理想去妄图教化别人,规制自己的行为,不是沦为时代的精神异常者就是变为虚无主义者,过去也读了一些陀氏的《白夜》《群魔》,但是绝无《罪与罚》这么淋漓好看,奇特的是,看完了陀氏,托尔斯泰就没办法再入眼,不是不好,只是觉得太华丽和精美,看来陀氏的粗糙与深刻更深得我心,期待下一本陀氏的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罪与罚》读后感(二):读完《罪与罚》之后,我好像没有那么偏执了

读完《罪与罚》之后,我好像没有那么偏执了,也没有那么绝望了,我好像跟着罗佳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整个故事的架构并没有很复杂,看完几天了,余韵却一直在我心里飘荡,是索尼娅拯救了他,是妹妹杜尼亚和朋友拉祖米欣拯救了他,一直用爱意环抱在他身边,这种爱意让罗佳也让我觉得,理想就算实现不了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应该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坚持活着,坚持看着这污糟的一切,坚持痛苦着,坚持隐忍着。有时候会想,真面对不了痛苦的无法接受的时候可能会选着自我了断,走向罗佳的另外一条路,读完后记,这种想法竟然淡然了许多。

《罪与罚》读后感(三):看的很累,看完很爽

终于啃完这本砖头重量的小说,有点消化不良。前半部分,熟悉又无奈的陀爷文风,啰嗦、冗杂、无厘头的语言,真是废牙口,有囫囵吞枣之嫌。后半部分,关于罪、关于罚、关于内心挣扎,真是精彩,“吃完还得吧嗒嘴砸砸味道”。最后结尾既是主人公的境遇,也是对全书46万字的高度凝练。用陀爷的话说,“一个人如何逐渐获得新生…这可以成为一篇新小说的主题,但是我们现在的这篇小说就到此为止了”,罪与罚的结尾是复活的开始,这可能也是一种最荡气回肠的轮回,最热烈的平和。

我一直在试图拨开拉尔夫啰嗦神经质言语的迷雾,联系他关于两类人的划分和种种匪夷所思的行径。一类人的主要贡献是增殖繁衍,听话照做;另一类则具备怀疑、破坏的勇气和实践能力,定义着美好未来,推动世界发展。拉尔夫不甘心于第一类,走上“跨越”之路,逐渐“拿破仑化”自己,“虱子化”他人,结果却无法像偶像们一样走上权力巅峰审判世界,只能接受审判。这类怀疑和破坏,我认为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同时存在的则是一种畏权心理和恐失心理。这种心理和拉尔夫所说对“美学”的敬畏应该是不同的,后者是关于破坏行为跨越之路上不够完美不够震撼不足以获得期待的未来,前者则是关于现实生活灰飞烟灭。从这个角度看,拉尔夫为常人所不敢为,同时也背负了非常之罪,受非常之难。现在我们既鼓励守规矩,又要有创新(怀疑破坏)之力,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种矛盾的常态。那这里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符合某种标准的协调机制,该释放人性内在的破坏力时就完全释放,该循规蹈矩就听话照做呢?

让拉尔夫自首的最大动因,一定有很多人都认为是索菲亚,我倒觉得波尔费利的作用更直接。波尔费利对拉尔夫的熟悉,警察的身份以及审问技巧,尤其是审问技巧,相当有穿透力。直击拉尔夫内心挣扎的内核——犯了罪,却有人主动受难(去享受平和),我如何安宁?是不是我还要被有疑心的警察朋友言语嘲讽,何时是尽头?书中拉尔夫有深爱他的母亲、妹妹,“痴情”兄弟拉祖,还有散发圣母光芒一直陪伴着的索菲亚,他可真幸运!也许因为这种幸运他才如此高傲,伏法但不认罪,哪怕已经远在西伯利亚服苦役。也正因此,最后终于寻得内心的安宁。若没有这些爱、挂牵、羁绊,他内心还会挣扎么?也许斯维里加诺夫就是个例子。

如此精彩的后半部分和结尾,值得满满啃下前半部分的诸多莫名其妙。这就像拉尔夫人生,要经历受难,才能最后一线阳光照茂林,清凉泉水绕绿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