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纬华夏》的读后感大全

《经纬华夏》的读后感大全

《经纬华夏》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纬华夏》读后感(一):《万古江河》后又一次高山仰止的阅读体验

有幸在预售前拿到了许倬云老师的新书《经纬华夏》,先生九十高龄,八易其稿,收官之作,我属于是跪着读完的。

最近因为《封神》《长安三万里》,华夏血脉里的DNA动了,开始搜寻书架里有的、豆瓣评分高的中国史来读,不知不觉完成了两周的专题阅读,很多好书,但读到老先生这里时,还是明显感受到气象完全不一样了。让人很难不想起另一位通史泰斗钱穆先生,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写出《国史大纲》,还曾要求独立担纲北大中国通史课的讲授。

张宏杰老师在《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很精彩,推荐作为入门读物)里说现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只注意罗列知识点,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

许倬云老师在这本书里用「中原-南方-沿海三大核心区的空间框架」架构出了一条横跨五千年的逻辑通道,带我们重走一遍从上古开始的文明发展脉络,展示游牧和农耕文明的互动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化景观。

读完另一个很深的触动是,越是博古通今的泰斗,面对泱泱大史越是谦逊谨慎,在很多篇幅里反复提到“这个问题我们还不清楚”、“这个课题太大,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我们知道的越多,就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更多。喜欢这种永无止境的探索感。

如果没有看过《万古江河》可以考虑一起入,《万古江河》更偏本土史,《经纬华夏》加入了更多国际视域,从全球史观看华夏文明的流动盛宴。

《经纬华夏》读后感(二):为了回答一个问题,93岁的他写了一本书

-

《经纬华夏》 作者: 许倬云 出品方: 新经典

-

许倬云以铺陈的写法,自地理写到文化,又从文化写至思想,终将自华夏未诞之际至今的浩瀚篇章展露于此。

-

作者采取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回答一个疑问:今天的华夏,是如何被塑造的?

-

许倬云决定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叙事之外,以地理、文化、Z治等多方面因素切入,探讨其对于华夏成型演变过程的推动力。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历来被历史学家尤为重视的农耕文明与游牧群体之间的关系。

-

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部落的关系,绝非仅仅只是传统概念里华夏和夷狄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共同认知的群体之间,在空间上相互挤压的关系。换而言之,基于中华早期民族概念的构建所产生的“民族性”,民族概念区分了“我者”和“他者”,进而在一个大共同体的内部划定界限,区别了内与外。

-

作者认为,这两个族群之间碰撞挤压所产生的压力传向西方,构建了中东和西欧的历史,这多少有点夸大了,不过很显然,这样的压力无疑会对这些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

不难看出,作者不乏全球史的视角,对于世界历史变迁中,中华文明扮演了何种角色,其所处位置又对世界产生了何种影响,作者向来是不吝惜笔墨的。通过考察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分析其文化Z治上的不同,读者得以直观感受中华民族演化的内在逻辑。

-

在文笔和内容的选择上,不难看出作者深受家庭背景的影响,为历来士人清直守正的精神所动,俨然以文士自居。当提及近代史时,作者亦常常提及自身的经历,于宏大的主题中自然流露个人的感情,其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令人敬重。

《经纬华夏》读后感(三):许倬云的大历史观,追索中国的长叙事

-

《经纬华夏》,许倬云,新经典。

-

许倬云(1930~),先生高义,虽残缺之身而意志坚韧,以耄耋之龄仍著书传世。

-

许先生的历史观大开大阖。在他心目中,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地持续下去,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历史是一种长叙事,所以,他的写作宗旨向来就是,追索中国历史的完整构建过程,挖掘深藏在文明与文化里的那个根本结构。

-

《经纬华夏》,“经”是时间,数千年的文明大变局;“纬”是地理空间,探究华夏大地各处的历史痕迹,而且要把中国放置在全世界的宏观格局里去考察。

-

古代部分的论述,许先生很依靠考古材料。考古学家苏秉琦的“满天星斗”学说,即中华远古文明是在不同地区差不多时间同时产生、继而发展交融的,苏先生认为,今日中国疆域之内,至少有六个地区文化。许倬云据此延展探讨黄河流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分析他所归纳的中原、南方、沿海三大格局逐步形成的历史格局。

-

战国时代南北文化的差异的逐渐泯灭为秦汉一统奠定了基础,“游牧-农耕”模式两千年,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在边缘上犬牙交错,彼此进退,接触-冲突-交流-适应-融入,构成了亚欧地域数千年历史跌宕起伏的各种剧情。中世与近世部分,作为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的“共同体”的形成,在全球化的时代,查证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探讨中国何以是“中国”,我们究竟是谁。

-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状态。该书很重视思想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许倬云结合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指出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就体现在天、人、群、己的和谐关系上,这是我们长久传承的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的特色。

-

《经纬华夏》是《万古江河》的续篇,但不止如此。

该书更注重文化接触时所产生的特殊反应。比如,几次游牧化在中国造成了周朝兴起、匈奴入侵;而在印度,有雅利安人举族南犯;在西方,几次游牧化引发了东欧的民族运动,造成对希腊、罗马、地中海世界的压力。

在此时,我们便不再只是以中国的视角来看待“游牧化”了,而是代替以“大历史观”,以之俯瞰世界文明发展历程里我们中国的独特轨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