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喧哗与骚动的读后感大全

喧哗与骚动的读后感大全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该版本的三处注释错误

1. p57 注释一,“杰克逊是密西西比州的首府,该处【没有】州立精神病院”,显然是把“设有”错印成了“没有”。因为后文杰生不断说要把班吉送去杰克逊,显然那里设有州立精神病院。

2. p184 注释一,“上接【177页】倒数第二行宋体字"……用品"的后面”,“……的用品”一句实际出现在167页。此处把“167页”错印成“177页”。

3. p252 注释一,“杰生这一句话接【261页】第19行”,然而艾尔实际说“我什么也没说”这句话出现在251页。此处把“251页”错印成“261页”。

这几个错误很明显,但如果初读还是得花时间辨别。这版的编辑很粗心。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二):《喧哗与骚动》有感

读完全书最后一个字,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脑海里鲜活地探出一个想法:如果将来找到某种唯一且坚决的感觉,想要为自己写一次自传,一定要以意识流的笔调完成。

(随性想了一段)

从来都是一个念旧的人,任由自己被放逐在过去的那片精神原野,追寻那些因反复回想而愈发失真的记忆碎片。有时候,好像并不属于当下的这个世界,直观实在的事物所唤起的感知,仅仅来自于一刹那间闪进的过去,由无数个经过堆叠、缓冲的先验性画面组成。它们并不总是陌生的,纵然亲历的人生有限,无数思绪的浮现却如无翼的飞翔,顺着现实穿行至无边的憩地,回到幻想的纵穿带。这会令人感到惊恐不安吧,未来的实像在不断往回探望的视线中被消磨、回避,摆在一边的量表嘲弄地嘀嗒:未达尽头以前,时间虚设给你们占有的,都只能是过去,无论多么用力地创设未来,呈现出来的图示不过是眼前晃动不定的载体,为了收留过去。因此过去比未来更有延续性,后者才是前者的限度。至此一定也会狡辩:时间给我们的设计一直都是未来走在前面,而不是在背后给过去划定范围的区域啊·,难道不是线性发展的路径吗?

有一只气球,鼓胀着充盈气体,飘得不远,却一直能悬浮在天空。现实,它包裹着即将涌泄的未来,位置移动一些,所有对未知的希望与惧怕,又回到已成过去的气层。是啊,过去当然可以表示刚刚过去的一秒钟,它与未来的关系本来就很亲密,反倒是现实在叫嚣着引起注意。于是,它取得了解释过去和预知未来的资格,成为一个支点,可供人们随意拆解时间的概念。多想活在当下,将一切重新还原为它们本真的模样,断然抛弃有关的因果论决定论等。所有的事物被切割成互不联系的块状,满足和遗憾同时被缩小至冰块融化的那一小滩水迹。要想让炉火的灼热减慢一些速度,那等着操持火花的过去商讨吧,能不能只要未来。但气球决定不了自己飘落或远去的命运。

(回到本书)

在自己耐心还在的时候,读意识流其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它好像也能称作是一个悖论:虽然有违惯常的小说形式,但也在尝试复刻内心的轨迹,以另一种实验方式接近现实生活。与此同时,阅读的过程一度陌生化,许多经验式的读书思路被无情隔断,作者暗示我们进行解码的线索也在跃动的文字之间延宕,但一切被我们误以为是障碍的困难,往往又是我们用以感知世界、反思自我的自然选择。将故事实际发生的情节理清,应该是自己看完第一次之后最有把握的感悟…但作为一本精彩的经典之作,进一步思考作者如何写、为何写以及深层次的内涵体系,才是作品魅力的永恒所在。(空泛的一句,但还没很仔细地发掘)

如果只是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最容易察觉的可能是人物处境与意识流的关系:班吉是一个傻子,无法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在世界,对周围的事物只能从它们的一个个动态、静态的直接呈现出发,杂乱地堆积在同一视框之中,时间和空间的区分不再起效,而是以肌肉触发的痴哑状态,单一表达。与异常敏锐的丰富感官相统合的,还有班吉对于姐姐凯蒂的怀念喜爱。这份感情可以说是证明班吉存在的唯一凭据,它直接牵引着班吉如何去感知世界,班吉所有的意识流不过是连接日常事务与这种简单情感的直接桥梁。另外,活着对他来说不过是每日重复着从未离他远去的执念空想。

与凯蒂紧密联系的另一位意识流主体,昆丁对她的爱恋却成为了自己投河自尽的直接诱引。作为心智健全的人,昆丁的意识流动反而更加漂泊、凌乱,剥去事物的直观质感,这些联想面对的是深邃的漩涡,无论有意、还是无端的物质,都将被流水的惯性拖拽进昆丁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无畏地狱的深渊。昆丁的世界看似很狭隘,一直活在凯蒂结婚前后的阴影之中,但他窥探出了人类世界的最大骗局——时间。他记得住父亲告诫的话语:时间是永远征服不了的,他对时间流动的敏锐感知,也只能让他紧紧依附在这一层事实之中,他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时间,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时间驯化。对此近乎狂热而又保持冷静的态度,也将自己的生活划归为原始状态,情感替代了时间成为主导。昆丁整日活在过去,停留在用尽一切办法劝告凯蒂的时候,到底是不伦的爱情在呼唤,还是珍贵的贞洁在挑唆,他将所有的情绪投射在凯蒂身上,最终被编织成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结,注定要被死亡留作一声沉滞的挽歌。

(感觉还有很多可以写,但快到时间了……)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三):一些感想而非总结

第一次读意识流的作品,我只能说这本书超神。

实际上这本书我在大概五年前就打开过,但是因为第一章来自班的视角的描述,视角转换过于莫名其妙根本看不懂就直接放弃了。因为班作为一个完全没有智力的人,只能像一个摄像机一样来记录周围的场景以及闻到的气味和自身的一些感受。所以当产生一些场景的转换时,班的时空是错乱的,他会因为一些激活形象不断地闪回到之前的经历,而在经历中又会因为记忆里别的刺激而继续闪回到不同的时间节点。一开始我还妄图缕清他到底是处于什么时空,到底场景的转换是因为什么。

这里不得不说的一点是,我之前看的是另外的一个版本,方柏林翻译的,那个版本首先在kindle上我因为设置了楷体,根本连场景的转换都区别不出来,而且作者的注释也不如这个版本做得详细。这个版本在一开始是真的帮了大忙,因为译者在每一个场景转换的时候都会注明,到底是这一段会发生什么。

不过即使有译者的帮助,从根本上弄明白班的描述逻辑也是很困难的。后来我开始逐渐接受这种描述,实际上班作为一个摄像机,他本身是没有逻辑的,所以我也就不再尝试弄懂场景之间的关系,而是去感受那种意识流散的感觉,不再去纠结到底他处在什么确定的时间下了。这样一来,读起来也变得舒服了,开始逐渐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和意识流的魅力。

第二章关于昆丁的描写就变得相比于第一章更加零散而更加富有张力。因为这是在描写昆丁紫砂前一天的心理活动,所以他处在一个想当杂乱又亢奋的状态下,因此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意识流描写变得非常地细碎,甚至一段里会有两三个的场景转换,不像第一章里班的意识流,每次出现就会有比较可观的整个篇幅来描写。当然,如果不经过第一章的意识流阅读“训练”,这一章是更加令人无法接受和难以理解。个人而言最喜欢这一章的描写,讲述昆丁对于凯特的贞操的重视对于这个家族的感觉等等。

第三章描述杰生,一个恶心人的人。一个自私自利而且又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别人身上的人。他的身上没有任何近于人性的美丽的东西,有的只有赤裸裸的自己。这一章的意识流成分开始减少,与其说是意识流不如说接近于传统小说的思想描述方法。

第四章也可以作为时间上的最后一章,描述了小昆丁出走的场景。总体比较平淡吧可以说。更多的是一个家族的无可抑制的衰落的无奈。

女性形象

关于这文中的女性形象,虽然说前三章叙事全都是基于男性角色的视角,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本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才是推动和主宰整个小说的绝对存在。凯特,母亲,迪尔西和小昆丁,这四个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对于文章的构建是完全超出文中的男性角色的。首先凯特,作为班最喜欢的人,或者说唯一喜欢的人(因为班只喜欢三个事物,凯特,牧场和火炉),她是唯一一个能在第一章里刺激班产生情绪的人。不管是她身上的气味,还是失贞后的细微变化,都会让班的世界产生波动。而且作为对于昆丁来说最重要的人(当然实际上他不重要,而是她的贞操),凯特也是引起昆丁紫砂的主要原因。第三章里凯特和杰生的事件,也体现凯特这个角色本身的所自带的美和善的因素。而小昆丁,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和杰生的冲突,我们并不能看出小昆丁自己内心的细致的想法,但是从小昆丁的言语和反抗可以看出杰生的特质又或者整个已经衰落的家庭的现状。至于母亲和迪尔西这两个横穿整本书的角色,一个是牢骚满腹的夫人,一个人坚韧勤劳的管家,从这种视角来看,相比于奴役黑人的白人来看,黑人更具有人本身应该存在的人性,而那些衣冠楚楚之人,内里早已经腐烂不堪。

最喜欢的人物,果然我还是喜欢这种三岛式的变态呜呜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