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变形记(全译本)的读后感大全

变形记(全译本)的读后感大全

《变形记(全译本)》是一本由[奥] 弗朗茨·卡夫卡著作,湖北人民出版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形记(全译本)》读后感(一):感觉痛苦

当你被鹰啄穿了喉咙,它便溺死在你的血液中;宫殿包围着宫殿,你这钦差,永远也出不了这废物沉积的世界的中心;生命之船偏离了航向,猎人格拉库斯只能吹着冥界的风继续航行

也是高三晚自习翻完的这一版本的变形记,已变形为工科生一枚。不清楚具体来由的痛苦。好像在故事里织了一张网,收紧,收紧,给你看收紧的过程,你的无力,你的血迹斑驳。

喜欢那种有点孤独有点残忍有点荒诞感的氛围。

每个故事都有强烈的印象。话说我写过一篇滥文改了卡夫卡的那篇好像叫做致某研究院人员的报告的文。哈哈,此处记录一下我的高三生活。没错,作为工科生,不会欣赏,只会感觉。

先帝遗诏: 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废物沉积在这里。无穷的台阶,无穷的偏殿。我不会从中提取隐喻,但是真诚地感觉到残忍的真实,感觉到永恒的困境。还有比较喜欢马戏团顶层楼座之上,没有什么特别理由,读到顶层楼座之上的客人落泪,就很想哭一场。至于审判,男主有点懦弱,有点神经质

《变形记(全译本)》读后感(二):新盖中盖+妇炎洁

整部小说真的很短,短到我认为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就个人见解,对变形记人物进行了一番粗浅分析:

格里高尔的父亲,在格里高尔一个人维持整个家的生计时,他的父亲是那样的脆弱无力,甚至不能走路。而当格里高尔变形后,整个家几乎失去了支撑,他的父亲犹如回魂一样,能走路了,能干活了,扔起苹果也不费劲儿了,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爹服用了过多的哈药六厂出品的新盖中盖。

格里高尔的妹妹,平日里哭哭涕涕,什么事都由哥哥做主。当格里高尔变形了,她不再软弱,犹如纯情小女娃一夜变成郭采洁,不惧面前的大虫怪,支使母亲帮助处理事物,给父母出主意除掉格里高尔变成的大钳虫,很难不让人怀疑,他妹误食了洗洗更健康的妇炎洁,变成了如此老辣的农家大姐。

格里高尔的母亲,一定是得了某种不治之症,动不动就腿软,严重点坐在地上惊恐万分或躺在地上装死人。当格里高尔变形了,的症状更为严重,成天以泪洗面,不堪一击。

重点来了,格里高尔,一觉醒来,自己变成一大虫子,但自己没有经过多少挣扎就接受了这个事实,还很高兴的爬来爬去,吊在房子上面荡秋千,荡啊荡,荡到了外婆桥。

刚变形时格里高尔还能说两句人话,后来就完全进化成虫类。最后,格里高尔死了,他不是自己想死,是没有它喜欢吃的东西,而被活活饿死了。

《变形记(全译本)》读后感(三):啊噗

啊噗

卡夫卡的小说暂时还是有些看不懂的

高中最后一册语文书中有一章专是西方荒诞小说

语文老师犀利的用二十来分钟讽刺完了《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等这些著名的怪诞小说代表作

这一章课本也就顺理成章的翻过去了

她挤眉弄眼的对这种文学的风靡表达着诚挚的莫名其妙

她咬牙切齿的对荒诞小说进行着纯粹的批判

她的愤懑型手舞足蹈激浪型喋喋不休反使我对这类小说产生了由衷的好奇

两年前的好奇没有消逝只是隐匿

两年后这好奇被层层剥落为无知与浅薄

这是一本卡夫卡短篇小说集

二十来篇我能读懂的也只能用个位数字来衡量

读懂的书可以不喜欢甚至恶言批判

但尚未读懂的书却不曾有过满口胡言的张狂痛斥

那将会是无知的嘴脸在放大镜下的成像

一个销售员突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就是《变形记》

瞠目咋舌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去讶异于自己可怕的变形

而是急迫惶恐于不能按时上班的他会目睹经理怎样狰狞的脸孔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的荒谬就在于

格里高尔的反应不是“咦?我怎么变成了一只甲虫!”而是“哦,原来我变成了一只甲虫。”

他最后死掉了

以一个甲虫的尸骸结束了他变形后来自家人的鄙视与冷漠

曾勤奋的创造了家庭财富

曾任劳怨的让家人尽量舒坦的生活

但变形后的他却遭逢了排山倒海罪孽深重的嫌隙

他死掉了

他可以是悲残于亲人对自己的恶劣态度而伤心死掉

他更可以是以死来解除亲人与一个偌大甲虫相处的尴尬累赘

那么

他直到死都在为亲人着想与奉献着

我只能理解到这一层面

至于那些“人类的躯壳只是现实的束缚”云云高深评价我也只能笑而不语了

《饥饿艺术家》《寓言》同样不错

卡夫卡也着实拥有着让人佩服的高超写作技艺

强悍的想象能力

连贯行云流水的情节伸缩

一条线索成根便有千枝万蔓缠绕苍穹

但他对自己的作品竟从来不满

甚至要求挚友在他死后烧毁所有的手稿

伟大艺术家的过度谦虚竟丝毫不显矫情与假惺惺

看来如果你恰有思想层层叠叠的积淀与不容置喙的强大

那么这会让世人用所有的甚至蹩脚的正面词汇去修饰你一切的行为举止言谈吞吐

朋友最终输给了仁慈与怜惜

整理出版

又是一个死后声名远播的艺术家

然后我就想看《变色龙》了

《变形记(全译本)》读后感(四):《变形记》Random Notes

写于2018年2月25日

托寒假所赐,我最近确实又喜欢上了阅读,重新打开了书橱,不可预测地抽出了两本书。这种回暖和前一个夏天相比之下,我承认自己没什么长进。高中到大学以来,都是在学习数学,物理等等。休息的时候又养成了在手机上浏览消息,看看剧集电影的习惯。鉴赏水平反而下降了,理解力倒是增强了。之前拿着砖头一样的小说,很多描写都是感叹于看不懂。辞藻华丽,错综复杂,想着这么波澜壮阔,行云流水的描述是怎么写出来的。要重新读一遍又一遍方才一知半解。我又不得不承认,我的摆弄文字的水平确实是踮着堤坝的棱,如履薄冰地混进了大学,自此便江河日下。现在,读懂是什么果然是没有那么费事了,也许是我在各种理科男的手笔之间周旋了一阵子,于是再看那些优秀的作品便舒畅了许多吧。

鉴赏水平,很遗憾,我一直是不高的。只是跟着故事的情节脉络,感觉引人入胜,惊心动魄,或者是感同身受的,便饶有兴趣地读了下去。感官上的愉悦,仅此而已。至于某某大师如何称为某国某派奠基人,我是万万无法领悟的。那种充满罗曼蒂克而文艺的评论我也是写不出来的。我也没能够品味字里行间,想阅读理解那样回味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与神来之笔。实话说,我还是挺希望能够跟作者共鸣一下的。现在二十多岁的我读完一本书倒是合计合计,咂巴咂巴嘴。知道牡蛎美味,却还分不清太平洋和地中海海水味道的不同。

我画的卡夫卡(奥利奥)

前面是一些心里话。其实读的是卡夫卡的一本以短篇小说《变形记》命名的作品集。来自奥地利的F. 卡夫卡,名字总会和奥利奥联想起来。又有一种工工整整的音符的感觉,指尖铿锵有力地敲击着黑白分明,方方正正的钢琴键。大概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印象。

有才气的人笔下的卡夫卡(本图来自于网络)

判决是第一篇。我在机场等着被延误的航班,犹豫着要不要去COSTA买一杯咖啡。坐下来便翻开了读一读,算是打发时间了。小说的情节是简单,离奇,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我可以说是强迫自己读下去的。一位善良而敏感的青年,像我一样。惦记着一位旧友。友人在异国他乡,做着不成功的买卖,又难以适应俄罗斯的习惯,在主人公的印象里日渐憔悴。于是乎,主人公乔治,便开始纠结。要不要像这位看起来落魄的朋友陈述自己近年的风调雨顺:对比朋友不咸不谈的生意,自己的公司“发展异常繁荣,人员增加了一倍,营业额甚至也增长了五倍”。相比那位远方的朋友孑然一身,自己同富有的弗里达·布兰登菲尔德小姐订了婚。这样算不算是炫耀,会不会让那位朋友感到反感。

写完了信,乔治便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地伺候虚弱而健忘的父亲卧床休息。结果突然间,父亲就风云突变地咆哮如雷:在他的口中,乔治便成了一个邪恶,自私自利的人了。他其实是乐于看到朋友落魄潦倒的,与他订婚的女人也是个放荡的妇人。父亲一直偷偷地在和他的朋友通信,告知他乔治的情况。父亲一直是个伪装起来的卧底!现在他要判决他令人憎恶的儿子死刑,他要被水淹死。乔治也越来越激动,最终听到判决,直接冲出门外,跳入水中。“此时,桥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乔治还是含蓄的,充满了委屈。他心里想的多么爱他的家人,即便在争执中冒出了希望父亲摔死的念头。他在这世界上微不足道的,他担心自己的死会引人驻足围观,利用车辆经过的呼啸掩盖住自己落水的声音,可是他的死却没有在世界上激荡起任何涟漪。

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我也没有办法分清。小说想说的是什么呢,我感觉难以理解。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讲的是“对奥匈帝国集权统治的不满,主题是缺少沟通和交流”。附记中引用了作者的日记。卡夫卡在日记里提及了乔治与父亲之间的纽带,是那位朋友。两者之间关系艰难的维系,通过父亲暴虐的判决而一干二净。我总是无法体会作者的心情。但是小说里面的情绪却像是一股奔流,动力不竭。从前面的压抑与忧郁,到后面鼓点紧凑的愤怒,罐子里不断积蓄即将溢出的委屈,再到最后的戛然而止,像是一首乐曲。这倒不算是比喻或者夸张,《判决》给我留下的便是如此这般,像是白酒一样的情绪。内容,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比起这些,短文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起伏与宣泄。乔治表面上的风光顺利,实际上内心中则是惶恐不安。他内心中的斟酌辗转,对父亲的唯唯诺诺。主人公在无穷无尽的压迫之下,终于用了一种爆发去宣泄自己的情感。然而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努力在父亲,在这座城市里却都是无足轻重的。我想作者表达的便是这样一种压抑,无奈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