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变形记》读后感摘抄

《变形记》读后感摘抄

《变形记》是一本由[奥] 卡夫卡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5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形记》读后感(一):翻译真的硬伤

两星是给翻译不是给卡夫卡的,只是吐槽翻译!

翻译真的是硬伤,现在也好像没有哪个译本出类拔萃,这个版本看起来就跟天书一样,难道是我悟性太低看不懂卡夫卡(⊙o⊙)?但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呀,希望再过二十年能有一个好版本能看,现在先把卡夫卡放一边吧!

《变形记》读后感(二):天马行空 意念乱闪 晚辈表示自己理解障碍

话说是卡夫卡的精神性自传。书内天马行空的意象,没有来龙去脉的故事场景。诸多片段和乱闪意识流。表示自己跟不上节奏,胡言乱语几句

1、 神奇的意象:作者把自己想成一只甲虫、想象成一座桥,一只猴子。流放地的神奇刑罚机器。这个神奇的想象力开先河,也启示了很多后来者。

2、 都是悲剧,够苍凉:《变形记》甲虫的自己死了,为了家人的解脱。 儿子跳河了《判决》,因为父亲的判决。《饥饿艺术家》——把自己饿死了。《流放地》—— 亲自杀死自己的判官。反抗!解脱!逃脱!这是对什么的反抗?

3、 最后一篇《致父亲》似乎透露了很多信息:卡夫卡反复控诉父亲,描述自己被暴力调教的童年。童年的经历是不是作品中不自由,异化的反抗萌芽?不自由,不自由,权威恐惧。自我沉浸和伤害甚至一死寻求解脱。

《变形记》读后感(三):无羁的想象与困顿的人生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by Franz Kafka 买错书这件事几乎贯穿了我全部的阅读生涯,买错过同名的书籍,买错过奇怪出版社的书籍,这次,是想买单本买到了合集。 看卡夫卡的作品实际上是有些痛苦的,虽然天马行空,但是却充满了压抑。《变形记》还只是苦于家庭与情感的淡漠,《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是对公众的反抗,《饥饿艺术家》开始就是对自己、对艺术、对坚守的迷茫,到了《地洞》,年老体衰,风声鹤唳,在对自己的质疑和对外界的干扰中反复摇摆不定。 昆虫、猿猴、马、鼹鼠,有时候用来指代他人,大多用来指代卡夫卡自己,每一种意象背后,都是愚蠢的思想、困顿的人生、无望的挣扎乃至死亡的解脱,然后《猎人格拉胡斯》发现,死亡无法解脱,他永远在冥河飘荡,无处可归。 他的一生都在挣扎、压抑、谴责、怀疑,本我与自我,外在与内在纠葛斗争,我挺赞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一个版本的译序,“艺术和思想的孤独及孤独的文化只会产生苦恼和无穷的焦虑”。 前前后后看了近一年,总算接近尾声,不推荐看这本书的全本,因为里面收录了大量未完成的手稿,从古至今,挖坑不填都是作者们的“日常”[微笑]。但是《变形记》《在流放地》《一条狗的研究》《饥饿艺术家》《地洞》这几篇还挺推荐的。

《变形记》读后感(四):变形记

《致父亲》

老师说单纯去看卡夫卡的作品不一定能读懂,但是读完这封信会对卡夫卡的作品更加能了解,但我这个渣渣要说归纳这整本书的思想说实话还有点悬,因为是用电子档看得,总感觉自己并没有那么深入的去看,整体来说还是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怎么说呢。总感觉卡夫卡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压抑之下,父亲对于他来说一直是一个权威般的存在,他没法说不,并且他得到的永远都不会是鼓励,而是嘲笑讥讽,我能明白那种感觉,就是无论你做了什么,在他眼里永远一文不值,甚至还会被你有所批判,当然最令我感同身受的一点就是卡夫卡认为的这个世界上的只对他起约束的话语,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不能做,而父亲却可以,他却只能遭受辱骂。就是家长没有办法以身作则导致的孩子陷入一个思想胡同里饶不出来,整篇其实都是对父亲的控诉,但又却又不仅仅是控诉,能感觉到卡夫卡在写这封信的时候那种内心激荡的心情,他已经三十六岁却仍旧没有办法得到父亲的肯定,没有办法为自己做主,他的父亲是君主,而他是被囚禁的奴隶。

《变形记》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早晨本来打算在床上看完这一篇,但是眼睛却一碰到手机就想闭上,是我的眼睛太劳累了应该,但是好说歹说终于是看完了,但是其实我真的没怎么看懂,我不知道最终变成虫子的男主是否真的死去了,现在去找些书评来看看好了,星期一老师也要讲这篇文章

《变形记》读后感(五):人之所以为人

首先发现了一个细节描写不太对。雨停之前不会是大滴大滴的雨珠,而应该是淅淅沥沥的。因为雨停之前湿度变小,所以雨滴无法凝结太大。在这一点上,老舍先生《骆驼祥子》里那段“在烈日和暴雨下”写得比这段真实,卡夫卡在细节问题上略粗糙。 说回到正题。许多文学评论都把这篇短篇小说说成是批判资本主义的黑暗和唯利是图,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未免流于表面,无法体现深刻的哲学问题。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人格依附于什么?”肉体?灵魂? 最开头妹妹还是悉心照顾变成了甲虫的哥哥,尽管怕极了,依旧会为哥哥向圣徒祈祷,为哥哥精心挑选饭菜,为哥哥把椅子挪到窗边方便他娱乐;妈妈自始至终不愿意放弃儿子,哪怕他是甲虫,也不允许父亲伤害他;爸爸在打了他一苹果之后后悔了,也意识到这不是怪物,而是儿子变的,曾经是全家支柱和骄傲的那个儿子。爱始终还是在的。 如果人格依附于身体,那么从一个开始,家里就理所应当把这只甲虫扫地出门,因为他已经不可能被认为是格里高利了,这就说明家里人认为哥哥的人格依附于他的灵魂和思想。甲虫格里高利可以听懂一切,却从不表现出交流欲(并非笔者胡扯,他蛮可以在地上爬出黏液来写字表示对妹妹悉心照顾的感激之情,相信细心的妹妹也会发觉)。这一点淡漠使他的社会性逐渐消弭,成了先失去躯壳又失去灵魂的异类,那么被嫌被抛弃也就是个早晚的问题——不恰当地比方一下,有谁会疯狂地把死去亲人的遗体留在家里晨省昏定呢?谁还相信变成了甲虫的格里高利依旧保持人性?他的人格依附何处?亲人们的爱又何以寄托如何保持呢?如果遗弃甲虫格里高利是一种冷漠,那么我们这些埋葬过过世亲人的人,是不是也叫做冷漠无情呢? 单单讨论经济对人性的影响不足以体现这则短文的价值,卡夫卡探讨更多的应该是人何以为人这样深邃古老的哲学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