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文观止译注(上中下)》读后感摘抄

《古文观止译注(上中下)》读后感摘抄

《古文观止译注(上中下)》是一本由吴楚材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687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09-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文观止译注(上中下)》读后感(一):古文观止?

艺术院校毕业后浮躁了大半年后成为单身,孤单寂寞之下才买了这本曾经多次耳闻的书翻翻。

从自己熟悉的古人开始,顺便拿起词典和笔查看、摘抄、衍伸、记录。

虽然大部分篇幅自己很熟悉,但曾经中学时代看古文多是为了提高古文水平,应付考试之类。

这次再阅读除了恢复和提高文字兴趣,另其中的悲喜起落、道义哲学、朝政风云、官民百态、景情感悟……都让我满目清凉、心中豁然。心中前段时间淤积的浮躁之气也消散不少。

开始喜欢一个人在家静静的看这些文字,遇见感触文字,即摘之。并会查询一些历史背景,结合一些百家讲坛了解人物与历史。且形成习惯几乎每日必看,转眼半年就看了近6卷,有份满足的成就感涌上心头。安抚我浮躁之心。

古文观止,观止?观止?门初开罢了!

谢谢你,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译注(上中下)》读后感(二):关于对古文观止新版的一些想法

最近又买了一套古文观止,台湾版本的古文观止鉴赏(作者: 张高评 主编 / 张高评 林明进 等著), 厚厚十册,读来觉得很不错,以前读着比较费解的周文也是兴趣盎然,尤其后面的的鉴赏评析,字数不多却直击要害,向大家推荐。

现在买的古文观止版本也有很多套了,加上电子版更多,但是还是觉得缺一套集注、译、评、赏等于一体的版本,或者说我想象的版本,希望未来有人能出版一套满足我个人的愿望。

我想象的版本包括下面几部分

(一)解题: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每篇文章的背景、大概内容、以及和其它文章的对比,让读者对这篇有个大概了解。

(二)全文:本部分只是全文,不加注释,可以加上注音,甚至全文上面加上拼音,让读者能够一气呵成读完。

(三)注解:本部分包括注释和翻译,采取旁注的模式,注释尽可能详细准确,不仅实词注释,虚词也可以注释,网上有人对古文观止字字注释,可以借鉴。每段注释结束后对其翻译。

(四)结构:本部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拆分文章结构,揭示文章结构之美

(五)集评:本部分把历代对该篇文章的评价都汇集起来,不仅包括古代的,现代大家的评价也可以放上面。

(六)鉴赏:本部分可以借鉴古文观止鉴赏部分, 从文章学、义理学角度鉴赏古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渊源,文章高明在何处,本文和其它文章对比等等

这是我的初步想法,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讨论。

《古文观止译注(上中下)》读后感(三):品味古文之美

三十五年前,余光中先生就在《怎样改进英式中文》一文中提到:“白话文运动以来,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三十五年后,我们面临的又不仅仅是英式中文的问题了,还有网络用语的乱用,比如栓Q。

受一些固有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似乎对古文的印象并不好,觉得不如白话文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比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与黄侃的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黄侃在课堂上说:“假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用白话文发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胡适则在课堂上让学生拟一份文言文电报,用来回复自己不接受南京行政院的邀请。最好的电报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而胡适说白话文只需五个字就可以,“干不了,谢谢”。这个故事好像是胡适赢了,白话文也战胜了文言文,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白话文简练的前提是用字恰当。当然,你也很难说“干不了,谢谢”这五个字算恰当。

其实,恰如余光中所说,措辞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甚至可以极端一些说,如果想要写好文章,读古文是必须的。如果非要选一部古书来读的话,《古文观止》是一部比较合适的入门读物。

康熙三十三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作品的特点恰恰是语言精炼、短小精悍,适合像我这种古文基础较为薄弱的人阅读。

这些文章不仅易读,而且也比较容易体会到古文的妙处。很多文章的句子,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在李陵的《答苏武书》中有这样一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百余字就将一个汉朝的降将在匈奴的悲惨境地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画面感顿现。

更为重要的是,文字之简练优美。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白话文的翻译是:胡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相混,在边塞的四面响起。意境与文字,高下立判。

我们阅读这些古文,当然不是为了去还原古文,而是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和文字功底,让我们学会如何简练地去表达。

文字之美是一方面,了解传统文化是更重要的一面。《古文观止》中收录了从周朝到明朝各个朝代的精品佳作。读完之后,必然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变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汉唐宋明时代名臣的治世之策,都能为我们打开观察古人思想的一扇窗。更有意思的是,还可以辩证地看待某些文章。比如贾谊的《治安策》记录了贾谊的治世思想,而苏轼的《贾谊论》又可以给我们提供看待贾谊的另外一个角度。

了解之后,便是领会精神。这些思想到现在还有价值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文中举例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指的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现实中就比如骑电动车的人不要跟机动车抢路、要带头盔等就是这种表现(歌词大意)。《古文观止》中就有一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当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不合理或者有问题的地方,我们是指出问题呢还是姑息迁就呢?别人问起来的时候,我们是直言不讳呢还是替人遮盖问呢?

《古文观止》像是一个宝库,我们可以在里面挖掘到很多宝藏;《古文观止》也像是一块垫脚石,帮助我们踏上认识古文、了解古文、喜爱古文之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