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00字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00字

《伊豆的舞女》是一本由川端康成著作,国际文化出版的490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0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一):伊豆的舞女

书中除了名人外,都是描写女性故事,人物刻画很细腻,心理活动描写深刻,环境描写唯美。在描写男女之情时,恰到好处,文字精炼柔软,很舒适。如伊豆的舞女与高中生的爱情,不偏不倚,不涉及肉体,精神恋爱,还有一点遗憾,在旅途结束时,也将爱结束,如同那个旅途中夭折的孩子。舞姬的婚外情,发生婚外情一定和家庭有关,如果一个家庭和谐,互相关心,理解,我想发生的概率会小一些吧,但是即便婚外情给了她很多温馨,也是煎熬。名人这篇,枯燥极了,和我不懂棋艺有关吧,看得最煎熬。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二):喜欢是无言的喜欢

读过的日本小说不多,看过的几本除了东野圭吾大概都是一种风格,清清浅浅,像光脚在小溪中踩水。

和太宰治差不多,川端康成的小说也不像小说,不重情节,不重语言,读起来到更像是在读一个人的日记,看到一个人真真切切的生活。如此真实平白,不加修饰渲染,倒显得有些脱俗了。

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我”和舞女都没有说话。这段藏在心里的情愫和短暂的陪伴,以无言开始,又以无言结束。那情景仿佛在眼前,初见语塞、离别泪流,情到深处,都是无法用语言倾诉的。

小时候喜欢一个男生,喜欢到每天晚上都祈祷第二天他还能继续喜欢我、还能继续和我聊天和我闹,可是外人面前,对他从来都是摆一副冷脸,永远否认心里那份真实的中意。现在想想,从未后悔过我们没有开始,倒是这份纯洁的羞涩和倔强的自尊,依然让人觉得可爱。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三):一段美好的旅程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读到最后却又觉得不止如此。主人公是一个好人,他关心受风寒苦的老人,平等地对待受人歧视的舞女一行人。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好人。

“这句话听来单纯而又爽快,是幼稚地顺口流露出感情的声音。我自己也能天真地感到我是一个好人了。我心情愉快地抬起眼来眺望着爽朗的群山。眼睑里微微觉得痛。我这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儿根性养成的怪脾气,我正因为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感,这才走上到伊豆的旅程。因此,听见有人从社会的一般意义说我是个好人,真是说不出地感谢。快到下田海边,群山明亮起来,我挥舞着刚才拿到的那根竹子,削掉秋草的尖子。”

主人公原本的生活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他是因为心情不好而踏上旅途。幸运的是,他与舞女一行人结伴而行,相处很愉快。所以最后分别了,虽然难过,但是又因为美好的回忆而愉快。

“海上的什么时候暗下来我也不知道,网代和热海的灯光已经亮起来。皮肤感到冷,肚里觉得饿了,那少年给我打开了竹皮包着的菜饭。我好象忘记了这不是自己的东西,拿起紫菜饭卷就吃起来,然后裹着少年的学生斗篷睡下去。我处于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么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 ”

最后少年,这大概是旅行最大的意义。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四):雪国。古都。

从《雪国》的高度下来,不免觉得也是彻夜不眠看完的《古都》有些差强人意了。每个人物感觉都要刻意牵强得多,那种贯穿全文的没来由的哀伤也完全不能体会。不过日本文学,好象是很受阅读时候心境的影响,如果是在骄躁的情绪下,那么对其文字和韵律都只会感觉不耐。也许曼哈顿的节奏慢慢在身体里苏醒了,就算彻夜不睡刻意去营造那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也不能抵抗。但是无论如何于我而言,《雪国》里面那种安静的绝望与爱怜相交织的脉络都是很清楚的。我想岛村的脑海里之所以会反复浮现“徒劳”这两个字,根本原因是他不能排遣的内疚感吧。两个人之间,总会有一个更加投入一些,即便没有到了义无反顾的地步,很多事情做出来也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反而是不太投入的一方,会因为潜意识的负疚而总是产生要回报对方的想法。所以那种不忍的心情,与其说是疼爱,倒不如说是出于自私的担忧更确切一些。所以当岛村说出“即使继续留在这里也不能帮到你”这种话时,驹子才有那种即疼爱又失望的反应,失望的不是岛村的无法承诺,而是如此表白不自觉流露出的自私与隔阂。然而驹子这方面却始终是毫无修饰的付出,无限的柔情从不在言语上表露,却在深夜剪发和总在房间里留下小物件这些细节中无声地显现出来,让人隐约感觉到在她安静的外表下面,那种明知受伤也义无反顾的勇敢。

从背景上来讲,《雪国》的场景也自然贴切得多。一开始茫茫的雪景奠定了整个小说的基调,也是两人感情发展的最主要时段。接下来回朔到初春一片嫩绿中的初遇,到最后秋天清晨秋虫象征性的死亡,采用的是希腊史诗似的中段开篇的叙事结构。季节的气氛很明显也很到位,似乎是两个人的感情随着气温在波动。春天山雪初融时的惊艳自然地引领了故事的开端,两个人在大雪封山奇寒的夜里相互取暖,从拘谨到温存,似乎绵延的雪野被冬季黄昏的彩霞点燃,无声地在黑暗中燃烧了一整夜。然而到了次年秋天,迅速转凉的空气似乎比冬夜更加寒峭,每天有秋虫在窗格和竹席上死去,离别的寒意象清早的空气一样冰凉刺骨,无可抵御。而《古都》一连串的节日,走马观花一般的呈现,跟小说主旨可以说毫无干系。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五):三万英尺

在微弱的晨曦中看完《雪国》,心中充满了无可言说的哀伤。合上书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抬头望见窗外的河还是安静的流着,只是两岸的树木,已经有了秋天的味道。但是城里的一切都还是离开时候的样子,两个礼拜的时间,似乎就在昨天下午出租车开进曼哈顿的一霎那被无声地抹去了。“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而我两种方式的存在也被隔在林肯隧道两端。想象着又要日复一日在清晨迅速转凉的空气中沿着一大道步行去上班,有一丝安静的绝望,像被风吹起一样在心中上下飘浮,纤细地看不清抓不住,却无比的忉扰。而彻夜的读完这部小说,也许是下意识的抗争一般,想把那种闲逸的日子再延续哪怕一晚。然而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象乱草一样在心中滋长。在成都,每天下午在那个冷清的院落里就着一壶茶看英文诗。却在回来以后的第一个清晨等待黎明的时候看完这部中译本的小说。然而那种绵长而寂静的凄凉比较起来也许更适合初秋的纽约,在家,无论是安静还是孤单都是舒适惬意的。

一觉醒来的时候看见屏幕上显示飞行高度是3万3千英尺。这个似乎形而上的数字,显示了离开的不可辩驳性。ipod还在响,放到“何德何能”这首歌。很多年前还在波士顿的时候,我曾经跟一个朋友感慨说从来没有过那种为了谁而知足感恩的心情。她说你心思太复杂,那种简单率真的心情你不可能有。这句话我一直记得。而现在突然很危险地想回去过那种简单的生活。岛村的三次雪国之行,无疑也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完全抽离,所以我想那种爱怜即便真实如冷空气中贴紧肌肤的温暖拥抱一样,他终于也不能投入身心地去依赖于它。“岛村的手也暖和了。驹子的手更加发烫。不知怎的,岛村感到离别已经迫近。”两个人之间的温情永远被模糊但迫切的分离所威胁着。“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的心田里。”这里说的撞击墙壁的回声,是在屋里等待的岛村听到喝醉的驹子陪完客人以后跌跌撞撞地穿过走廊来到他房间的声音。刚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很懂,很明白川端康成想要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无限的爱怜混杂着内疚和绝望。这种内疚和绝望,源自岛村的懦弱,对诀别的拖延但深知不能抗拒。

而我在三万英尺的高空,瞬间有了不如归去的想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