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精选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精选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是一本由赵鼎新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一):没很读懂

今天上午刚看完这本书。总的感觉是不过瘾。很多细节之处,我与作者颇有共鸣,或者说我对作者的见解拍案叫好,但总体上,却感觉说服力不够。

全书的精华在于最后一章的最后几段文字。不过如果前面不看,光看最后几句,是很难有什么收获的。

就这些了。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二):引起我对社会学的兴趣

赵鼎新写的关于韩寒问题的文章《韩寒很大可能是骗子》《论方韩之争》,在方舟子的微博里提到过,我顺藤摸瓜搜到赵先生的一些博文,非常长见识,也建立起对社会学的兴趣。买过他的一本书,在他专栏里的网文我大部分都看过。其介绍的研究社会学的科学工具,以及作者极具洞察力的论述让我觉得很新颖。对于中国历史部分、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大事件的介绍都很有独特观点。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三):具有创意的历史书籍,但是方法不严谨。

此书是一个历史学术文章。但是有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考据文章。利用了西方的对于数字,统计学的方法实现历史研究的量化。通过统计远征距离已经进攻次数和战胜记录来总结国家的强弱提出了一种新的办法,但是却又存在很大的漏洞。

在此且不说,春秋中所记载的史诗是完备。 单看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作者通过统计楚国和晋国两个国家互相进攻的次数,以及进攻的远征距离进行统计得出楚国强于晋国的结论。这个结果太理想化,忽略了太多其他因素。

大家都知春秋时,晋国处在中国的中间部位,上有西有秦,东有齐,北有燕和中山,南面有楚,东南还有吴与越。属于标准的四战之地。及时参加战争它能调用的军队也是有限的,因为需要保留一大部分防御其他国家的进攻。而楚国则不是,楚国的南面,西面都是南蛮的部落,东面是短暂的吴越,所以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四):如果能有赋税数据,那就很完美

这本书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战争驱动的效率导向性发展(war-driven efficiency)在欧洲最终导致了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代议制,而相似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却以秦帝国的大一统和国家力量的一家独大而告终?至于用意识形态权力(儒家学说)和政治权力合一的政治制度来解释中国的七项特征,并非原创。这本书最有力的地方是对战争的分析,而其论证其核心观点“战争与法家意识形态的相互增强,使得国家权力一家独大,国家集权性进程获得压倒性优势”,尚显薄弱。其方法论值得注意。

怀疑:第一,儒法国家还是儒学国家?法家的学说是在重刑明赏,作为一种统治技术,它在“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的结合”中占何地位?还有,“长老统治”跟法家有何关系?第二,中国的哲学思想来源真的很贫乏吗?[百家出于周官] 来源很贫乏,但是思想贫乏吗?

如果能有赋税数据,那就很完美,可惜这样的数据基本不可能找到。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五):说不好的你们要考虑时代背景好么

这本书当然不是经典类型的,但是作为搞学问的良心作品还是够格的。

当初是在学校图书馆看的,零几年有个流行趋势,风骚的一塌糊涂,就是用数学模型心理学实验社群实验那一套去梳理中国历史。当然这个创意不是那几年发明的,但是确实就火在那几年了。一本叫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初稿大约在80年代的书引领了当时风潮,那里面就用几个章节做数学模型。

我有个特傲娇的数学老师曾经说一切称得上的科学的学科都是以数学为基础,标准就是能否通过数学建模来验证理论。

今天爱好哲学的同好们,有几个能看下去罗素那一堆混杂着数理逻辑的哲学思辨,还有可怕的词源学?喜欢社会学的,又有几个人能把那些大堆的社群观察文本和群体实验文本都看完?

我们这些边缘爱好者很多时候乐见的就是一堆有技巧的自圆其说,摆几个花哨的例证,给一个貌似洞彻天光的结论。

我觉得这书作为作者记录思想的一本小册子还算是踏实的,人家本来也不是易中天大爷,不需要那么多捧彩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