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战后电影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战后电影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战后电影史》是一本由小莉原隆夫著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还可以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很多,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战后电影史》读后感(一):翻得太烂了

说实话我还没有看完。

但实在是受不了了。

错别字还有印错的地方太多了,

翻译的很多地方都直接用日文汉字译过来,还要自己去猜测他的意思。

还有很多句子都不通。

《日本战后电影史》读后感(二):翻译和校对方面的人员……真的有在工作吗??

我们只需要翻那么2、3页看看就够了。

P231“ 安迪·沃尔霍,Andy Warhd1928”

P232 “《米酷罗的决死圈》Fantastic Viyage1965”【这是什么啊!!!是在搞笑吗?】

P232“《正午的决斗》(High Noon,1952年美国优纳依特电影公司)”【优纳依特……优纳依特……unite……】

P233“《拿破仑要塞》(The Guns of Navarone)”【终于拼对了一次,可惜不是拿破仑,人家是纳瓦隆大炮……】

还有正如前面有篇评论指出的,希区柯克那些经典电影也能译错……

北广快点把这些书收回吧!很毁形象的好吗

《日本战后电影史》读后感(三):从这部书想到的翻译和价值

我来说几句题外话!

我不知道是不是国人对于日本实在是太过于痛恨,以至于连日本电影史的译著都不好好给人出。国内关于日本电影史的资料和书籍本来就是凤毛麟角,在google上一搜出来的全都是日本情色电影史,日本情色电影大赏等等,仅有的几本《日本电影100年》、《战后日本电影史》不说这些书的视角非常偏颇,让人不能容忍的是里面错误连篇,连最起码的人名都没有译对。我不懂日语,所以没有办法知道日本国内对于他们自己的电影史是否重视,放眼现在国际学界,写的最好的居然是唐纳德 里奇,一个美国人对于日本的两本书,当然请大家不要看中文译本,虽然我承认译者的努力,但是这种翻译水平和电影知识水平,我真的要说请您放里奇一马,人家研究日本电影20几年,还实地考察,写出一本书来容易吗?

我最近翻了中国国内出的所谓的“学术著作”,真是垃圾,没有一篇、一本是能看的。虽然我自己的研究水平也不怎么样,但是我在“抄”的时候至少还标识了原文来源,我这两天前前后后翻了所谓《电影艺术》、《艺术研究》等等国内一级电影刊物的文章,每一篇都像是一个人写的,你们这么抄来抄去有意思吗?难怪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人家根本不承认中国的研究生学历,也不承认在中国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说到翻译,我其实非常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基本上没有能看的翻译过来的理论书。现在出版社改制了以后,对于翻译的压榨简直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我自己也做翻译,对于市面上的这种比民工还低的待遇,真的有点无言以对。每次看什么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多好,但是知识的价值(我说的是知识,不是学历,学历永远不代表你有知识)还比不上现在买一个苹果。翻译理论本身就需要非常高的文化素养,这已经不是文笔、语言的要求,而是对自己学识素养的要求了,但是现在呢?老一辈的翻译家都老了,新一辈的,根本已经不看什么理论了吧,估计连看过《西方哲学史》中译本的人都是少之又少吧。

所以我能说什么?所有研究者最好都自求多福吧,我能安慰自己的是什么?还好我懂英语,还好我的英语够好,让我还能看看至少翻成英语或者用英语写的原著吧。

我见过几个出版商,每个想出的书都是励志型的,这个好卖啊!这是他们统一的话语,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听他们那么说我都想起一部很俗烂的美国电影,尼古拉斯凯奇的《天气预报员》。凯奇没有气象学学位,也从来预报不准天气,但是他还是被《你好、美国》以百万年薪给挖走了,片中他的父亲揶揄道:“这就是美国式的成功!”现在这种美国式成功已经彻头彻尾变成了中国人的梦!所以出版商说我们要出版“励志”的书!真可笑。

《日本战后电影史》读后感(四):《日本战后电影史》——载不动这许多错儿

这部书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日本战后电影史》,不过响亮的也只有名字而已,如果你真的期望能在本书中窥见自日本战败至今的电影风貌的话,一定会大失所望的。

全书一共由12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各自独立成篇,并无相互联系,而且除了前面三篇尚在讨论日本战后电影的一些总括性特点之外(其中一篇还没有任何主张,仅罗列了些电影厂的兴衰记录),其余的篇幅似乎和本书的主题关系并不密切,比如有两篇在探讨小津安二郎与时髦精神,一篇在探讨小津电影中孩子的作用,一篇在分析成濑电影的结构和主题。这些与主题无关文章的存在,似乎是在暗示:这本书本来的名字叫做《小笠原隆夫论文选》,引进的人为了好卖的缘故,所以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不能不说,把论文选的名字改成战后电影史绝对是神来之笔,因为小笠原隆夫叠床架屋的行文风格实在啰嗦,让人缺乏耐性看下去。比如《脚本作家桥本忍的悬念》(中文应该叫剧作家吧,此书的这类问题不剩枚举)一文,小笠原隆夫兴致勃勃的考察了悬念的悬字各种语言的由来历史后,又开始不厌其烦的给悬念电影分类,等到读者被前两章折磨的昏昏欲睡之际,再用干瘪的语言复述《日本最长的一日》剧本一遍,以利于读者顺利睡着,等到一切就绪后,小笠原隆夫迅速就不超过两页的长度,把桥本忍的剧本分成前向悬念类和后向悬念类,之后就打完收工了,等到读者醒来是,剩下的只有向上走的演职员表了——桥本忍的电影剧本作品总表。

看来,小笠原隆夫的特长绝不多解析悬念剧本,而是制造悬念本身,充分运用希区柯克的麦格芬原理——一个不存在的秘密。小笠原隆夫用了16页的长度,主要意思只有一句:桥本忍悬念剧作多为后向悬念类,看来小笠原隆夫还真把忽悠当作一种精神来继承了。

至于本书的翻译,虽然没出现把黑泽明已成库洛萨瓦的情形,不过有些人名和影片名还是错的比较离谱。比如把安东尼奥尼的《奇遇》翻译成《色情》,把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翻译成《恐怖的报酬》,把希区柯克的《海角擒凶》翻译成《逃走迷路》,《西北偏北》翻译成《向北北西前进》,《精神病患者》翻译成《撒依柯》,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些错误的来源十分简单,就是望日文生意,简单意译,不行就音译。翻译电影书,真不是只懂外语就行的。

和上面的错误相比,下面的错误就决不是懒的问题,而是蓄意的为难读者,或者让署名的译者出丑的:P69一页里,篠田正浩变成了竹田正浩,山田洋次变成了山田洋况,熊井启变成熊开启。

其实作为一系列应景书中的一本,应景任务完成后,该干嘛就干嘛去吧,继续冒充学术著作,浪费读者的30元人民币事小,要是一辈子都把竹田正浩挂到嘴上和人家交流,才真是丢人丢大了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