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精选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精选

《创新的扩散》是一本由[美] 埃弗雷特·M. 罗杰斯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4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一):豆瓣的推荐是令人发指的

豆瓣的推荐是令人发指的。

例子有二:周一晚上我刚在北广的学报上看到创新扩散理论。回到宿舍,惊现我

的推荐书目中有本《创新的扩散》。

周三晚上看《中国图书评论》,看到一段评贝克特的不错就抄下了,周五就发现它推荐我读《等待戈多——贝克特选集3》(午夜文丛),如果说豆瓣是心灵感应式,我或许会相信。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二):新业务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大作

一种创新(新技术、新观念、新产品)在社会上从极少数人开始接受到大多数人接受的过程,存在着社会学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更相信身边已经使用了该创新的亲友的主观评价。是这本书奠定了我对创新业务发展的基础理论理解。

另一本《引爆点》也不错,可以说是《创新的扩散》的引申。

2008挥雨读书TOP10之八:

http://www.freeyu.com/post/530.html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三):人的思维定势很难改

这本书是《跨越鸿沟》的基础,花费了罗杰斯40年功力,可谓是40年磨一剑了;

1、早期采用者已经入场,到了5%-20%就是早期大众入场,他们入场,直接导致了跟风效应,从众效应;

2、到了早期大众->后期大众:就是50%时,需要让后期大众切换更顺畅,满足帕累托切换,当然最好的就是碾压,如:互联网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碾压;

但事实上,到现在2022年,互联网购物的市场份额占到了全部零售的50%左右;

可以看出,是后期大众因为思维定势,很难改,就很难让他们加入进来;基本上50%就是饱和了;

所以本书会认为到达了“临界大多数”,引发从众效应,就可以了,没有再往后细分后期大众如何引导,事实上,后期大众根本没办法引导,只有等他们挂掉为止,被新人替换才能释放比例;所以,一般就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做到100%,因为上一代都挂了;

但微信不一样,微信目前2022年,已经有了11亿人用,占比 11/14=78.5%;是因为这是刚需,如:子女使用,父母就要用,如:你的多个合作伙伴经常用微信支付给你钱,你就要用;

3、到了后期大众->落后者,就是达到70%,此时,落后者会因为迫于压力,而接受,否则就会被裁,被淘汰,或者直到他们挂掉为止;

好书,值得重读;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四):高加林的漂白粉和捣蛋的键盘

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守着过去。创新是难的。把创新推广出去更难。《人生》中高加林给不干净的井水里下漂白粉,大家都不敢喝,后来还是村书记带头,才把好习惯推广开来。一些专家想在秘鲁的一个村庄推广饮用水烧开再喝的做法,居然没有成功,大家还是一个接一个地生病,却不去改变原有的做法。两相对比,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其中的学问太大了。创新不仅要推广,还要找到合适的人来推广。《人生》中的村支书就是个opinion leader, 自然有影响力。一班书呆子专家,跑到秘鲁找“典型”的家庭妇女推广烧开水的做法,结果大败。

这说的是新的做法没有被推广出去。其原因可能是观念问题,可能大家觉得这“新事物”不是什么好东西。比如秘鲁的那个村子,除了找的人不对路以外,还有个文化心态的问题,当地人觉得冷的就是健康的,热的就是不健康的,所以水烧了喝不好。

那么是不是大家都认为好的东西,就能够得到推广呢?不一定。我们现在使用的打字键盘,字母的排列是故意弄得乱七八糟的,比如常见的E, 居然你得用没有什么力气的左手无名指去打。还有常在一起用的t和h, 居然一个是左手食指向上一行才够着,而h却在右手食指。平常人多用右手,但现在常见的键盘却把57%的打字任务交给了左手。这就如同200斤的担子让女人去负担120斤,让同龄的男人负担80斤。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合理到了什么程度?一个打字员如果满负荷地工作,她一天的手指要跑15英里!

这种键盘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叫Qwerty键盘,因为Qwerty这几个字母在一起。它是很不合理的键盘,很不符合人体动力学和语言文字的常理,它放缓了打字的速度。如果不是因为一开始就接受了这种键盘,我每天写的文章要比现在还多。现在Frank刚去睡觉,我用起这键盘还没有什么,当我一只手抱着儿子, 试图用右手一只手指打字的时候,才发觉这键盘真是荒唐。我的手指必须毫无规律的上下腾挪。这时候我非常希望加入拇指一族。

但这键盘在一开始并不是荒唐的。因为当初大家都用打字机,如果键盘合理,打得太快,两个字母就有可能夹到一起,造成问题。所以把字母打乱,是为了制造一点阻力,缓解打字的速度,减少夹字的问题。后来大家都用上电动打字机了,后来又有电脑了,上述问题都已经解决,为什么大家还用这键盘?

其实后来有人发明了新的键盘,叫Dvorak键盘,字母的分布更合理了,打字的速度照说也可能更快了,却总是没有被广泛采用,最后惨兮兮地捞到美国标准学会“备选键盘”这么一个称呼,而且还是发明几十年之后的事。

为什么合理的键盘没有被采用,而不合理的键盘却大行其是?原因其实很简单。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在阻挠新键盘的采用:生产商,商店,打字老师,甚至还有打字员!比如我,抱孩子打字毕竟是少数情况,多数情况下,我已经习惯了现在这键盘,而且用了十多年了。如果你换过来,换成合理的键盘,我反而会大有意见。

就这样,习惯会成为利益,成为阻力。习惯势力会把不合理的变成合理,把合理的变成不合理。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五):认知体系与创新扩散

罗杰斯的《传播的扩散》中,我先读了书目的第二章“扩散研究史”。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扩散研究发展的脉络,它的兴起以及后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得应用。

扩散研究最初的鼻祖是模仿定律,在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小小的动了一下,个人觉得这个词用的特别到位,很生动形象的形容了最初扩散学刚刚萌生时并不明朗的传播趋势,模仿。在罗杰斯的论述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参与式观察的局限性,最初在接触到参与式观察这种方法是我们在做暑期调查的时候,我一开始认为这种方法很好的深入到被调查者的生活当中去,获取了最真实的信息资料,可是直到后面慢慢阅读了更多的文献的时候,我才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缺陷,也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更好地警醒自己。

在扩散研究中,认知体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影响了扩散的效果。不论技术创新是否真的具备极高的价值,如果它与当地被传者原本的认知体系相悖,那么这项创新的扩散一定是难以实现的,哪怕实现,也会是阻碍重重。反之,这个创新的新度越小,与当地人原本的认知体系差异越小,它的扩散速度会越快。与此同时,人际关系渠道对晚期接受者的影响作用要比传统媒介的作用大得多,晚期接受者并不像早期接受者那样更为媒体所动摇,他们会对身边人深信不疑,如果人际交往群体中的人对这种新的创新赞不绝口,他们便会为之所动。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所谓的观念领导者,这与我们传播学中得意见领袖的作用很相似。

不同的创新适应于不同的人群。往往社会经济地位与创新精神成正比,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勇于创新,反之则不然。

第三章主要是讲扩散研究的贡献与批评,我们不可否认扩散研究的优势,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扩散研究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着扩散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扩散研究自我反省的缺失便是其最大的弱点。惯性思维总是会影响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一直遵循某种理论范例,导致理性盲点的出现。“培训偏见带来的损害是培训无能,我们越熟悉怎样做某事,就越难以另外的方式去做这件事。创新行为被过分赋予积极的意义。他首先是有一种研究目的的指向性的,其次又受到研究者个人偏好的影响。同时,在扩散研究中,人们总是过多得重视成功扩散的案例,而不去在意扩散不成功的案例。这是扩散研究的最大偏见。“我们了解扩散快得创新多于了解扩散慢的创新,了解被采用的创新多于遭到拒绝的创新。”

个体指责与系统指责是扩散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人们对扩散的偏见总是导致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从扩散本身出发,而是倾向于指责个别使用者个体,把扩散不成功的矛头指向个别使用人员,直至出现整个系统的指责的时候,才会反过来思考创新本身的缺陷。其次,回忆问题也是扩散研究所面临的一大缺陷。同时,新创新的扩散经常会造出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差距加大。

第八章讲的是扩散网络,关于扩散网络有很多理论模型。我比较倾向的是两步流程扩散模型。尽管作者也承认在有些情况下,这个过程并不仅仅只是清晰的两步,但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还是具备他的积极意义的。罗杰斯把创新采用者分为几大类,有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更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的创新者,有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的早期采用者,以及各种各样的采用跟随者。创新的过程也用图表的形式划分为,知晓、说服、决策、实施、反证。然而,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同质和异质便是一个很大程度的决定因素。当信息来源者和信息接受者具有同质性时,沟通最容易发生,另外,当两个个体具有共同的信仰、人生观,能够互相理解时,这种沟通也会最有效。但是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同质扩散模式导致新观念在系统内水平扩散而不是垂直扩散,因此,同质扩散延缓了整个扩散过程,而异质的网络连接可以连接两个社会性质很不同的派系,从而实现系统内沟通的跨度,因此,异质扩散有助于加快扩散。由此,罗杰斯得出观念领导者和跟随者的特点,当人际关系网络为异质时,跟随者通常寻求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都很高,教育背景良好,大众媒体接触较多,与创新代理人有频繁往来,眼界开阔能够放眼世界,最具有创新精神的观念领导者。同时,与追随者相比,观念领导者具备更开阔的眼光和世界观,与创新代理人有更多得来往,更为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所处的经济地位更高,更具备创新精神。

同时,罗杰斯关于整个创新系统的宏观分析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创新系统的整体规范是否有利于创新,观念领导者的创新精神是否太过于超出一般追随者的可承受范围,创新的风险是否过高,都会影响到扩散传播的效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