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读后感精选

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读后感精选

《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是一本由徐梵澄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1994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读后感(一):读《陆王学述》

听师而知徐梵澄其人,师言其乃是奇人,故读其传,读后未与其生命相应,只觉其非常人。彼尝言:吾数十年所治者,精神哲学是矣。虽时下学术繁荣,仍俟后学之大成。重读阳明,忽想起此书,故借而阅之,始能有所相应。初读之,书中结论已不新鲜,然其高度,终究非一般人所能到也。何也?彼曰:盈天地宇宙一灵明知觉性。心性天同此,而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亦以此也。而书中看似讲些无关紧要的话头,然不过要人学有自得,贵在见道,此其精神哲学之论也,对待朱陆之争,非门户之见,颇能公心论之,属系统之别也。书中能从古今角度相互发明,先秦宋明统而论之,训诂义理互相发明提点,可见其学问之深也。其对人启发之最大点,当属:知觉性。此点颇可作为。有一有趣现象,可观而论之,近代哲学大师,多宗陆王,而非朱子。此现象颇为有趣,徐有些论点可与牟宗三对比来看,可也!

《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读后感(二):读《陆王学述》

听师而知徐梵澄其人,师言其乃是奇人,故读其传,读后未与其生命相应,只觉其非常人。彼尝言:吾数十年所治者,精神哲学是矣。虽时下学术繁荣,仍俟后学之大成。重读阳明,忽想起此书,故借而阅之,始能有所相应。初读之,书中结论已不新鲜,然其高度,终究非一般人所能到也。何也?彼曰:盈天地宇宙一灵明知觉性。心性天同此,而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亦以此也。而书中看似讲些无关紧要的话头,然不过要人学有自得,贵在见道,此其精神哲学之论也,对待朱陆之争,非门户之见,颇能公心论之,属系统之别也。书中能从古今角度相互发明,先秦宋明统而论之,训诂义理互相发明提点,可见其学问之深也。其对人启发之最大点,当属:知觉性。此点颇可作为。有一有趣现象,可观而论之,近代哲学大师,多宗陆王,而非朱子。此现象颇为有趣,徐有些论点可与牟宗三对比来看,可也!

《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读后感(三):激揚文字

1.余英時寫過一篇反智論,本書跟反智論的風格、過程有相似點。比如,斷斷續續引用原典,來推理、作證、評價。

2.章玫叔揚子(荀子、老子、莊子)貶儒,并受釋影響,有些失去個人,而入釋家的虛無。就這一點,徐梵澄評價”失其儒林根本“,這個評價非常嚴厲。而徐梵澄的專攻領域包括印度,那麼,在對待釋、儒方面,强於章玫叔。

3.陽明同時代的一個人反駁他,第一次寫信給陽明,第二次寫信時陽明已死,無從作答。陽明對第一封信做了回覆。對於第一輪交鋒,從往來書信中可見。徐梵澄評價陽明的對手連孔孟的一些文字的意思都讀不懂,所以抨擊楊明的時候表現得不倫不類。因為陽明的對手自己沒真正瞭解孔孟。

4.格物致知,絕不光是讀經書,必不可少的是身體力行,在”行“中得”知“。而這”行“,徐梵澄再三警告,不只是像釋的靜坐。

5.對於楊明的地位,徐梵澄做出的評價是”千年“之圣,足以見陽明地位之高。

6.之所以對於陸王產生種種誤解,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字的混淆。在宋朝時就對於先秦的很多字的意思產生了誤解,何況陸王後面的時代呢!那麼,可以說陸王後面的時代不僅對先秦孔孟產生部份誤讀,對於陸王的誤解自然是紛至遝來。

7.用當代自然科學解讀、佐證陸王學,用西方哲學來對比陸王學,在這兩點上,徐梵澄只是開了個頭,並沒有很深入的分析。或許以後的學者應該補上這個不足。

《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读后感(四):由陆王学述想到的

梁漱溟先生为新儒家早期人物,其特点为气象大。

梁先生尝论世界有中、印、西三大文化,郑重的中国文化、厌离的印度文化和逐求的西洋文化。三种文化对应三种人生态度。

比较寻常的人生态度路径是逐求--厌离--郑重。

梁先生早年革命,而后想出家,最终成为儒家的中坚,恰似此一人生路径。

傅伟勋由治西洋哲学改治佛禅,牟宗三以治康德的根底研究儒学,徐梵澄则看透西、印,最终以华夏儒学为皈依。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一些。

西洋科学发达至如今,对东方所谓神秘主义亦已有初步之认识。海德格尔、荣格等思想大家对《老子》、《易经》亦颇留意。

以上现象均值得捉摸。

但真正沉潜的国学精粹似乎还比较寂寞。徐梵澄先生去世后,中国真正的少了一位大师,但几乎没有人这么称呼过他,大概如某学者所说,徐先生没有学生罢。

然而,世事可能如曾国藩所言:风欲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精英知识分子不需要太多,否则就社会政治化了,但必须有。现在就有这么一些国学研究者。

最后,我愿以陈寅恪先生的话作结尾,也作为对中国文化的期待: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诏「昭」示者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