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1000字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1000字

《维多利亚女王传》是一本由[英]里敦·斯特莱切著作,商务印书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270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一):做女王真不容易

读完这本传记,也不容易。多少冲着作者题赠给Virginia Woolf才读完了。不是作者的文笔或者译者的译笔不好,是女王,还有她的老公配王的生活,实在太不容易了!读着都觉得累得不行。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二):斯特莱切的平庸之作

与这位著名传记作家的其他作品相比,《维多利亚女王传》只能算是平庸之作,充其量不过是The Private Life of Queen Victoria,对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方方面面触及不多,也许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谁也写不出一部维多利亚时代史:我们对它知道得太多了。”

卞之琳虽然是大家,但这本书翻译年代久远,与当代语言风格差异较大,加之地名、人名未按今日通用译名统一修改,读起来比较累。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三):维多利亚女王传————————————远去的日不落帝国

有些人走了 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 只留下一个背影,对每个人来说磨难有时未尝不是一种财富,维多利亚童年过得不幸福,她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本来对她来说要坐上大英帝国的宝座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她或许就是有这样的运气。,这或许是命运对她的另一种补偿。她统御的国家成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国家,有最宽广的疆域。

然而她或许并不幸福,有时候她是坚强的母亲,温柔动人的妻子,但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强盛国家的君主。对君主来说婚姻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在她的丈夫去世之后,她就完全过着寡妇的生活,仿佛在没有什么能打动她了,国家不再需要她孩子们也都有了家,世界如此寂静只剩下她自己。

这本书看得不很仔细,读起来实在是很困难,不知道是翻译得不好还是作者写得不够好,好像是细节过多大气不足,总是不够流畅好像断断续续的如同一个将要咽气的老人在说临终的遗言,全书都在平铺直叙的讲维多利亚如何从一个憋屈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大国的一国之君,没有写出人物的内心最重要的改变,好像是没有层层铺垫,跳跃的就知道怎么做好一个君主。

没看过别的版本所以无从比较,如若拿茨威格写得《玛丽斯图亚特》来比较,感觉上还是茨威格写得更好些,至少他刻画的苏格兰女王是个复杂的人,有她优秀的一面,也有她性格中致命的缺陷,导致她人生后来的悲剧,绝不仅仅是政治的阴谋,而是所有的一切糅合碰撞在了一起。相较而言,这本传记就写得稍显普通了点,至少读完没有哪一个片段让人觉得印象深刻,也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的部分,人物刻画稍嫌片面不够饱满有特点。

所以这本书实在无法令人产生在读一遍的欲望,只能作为普及维多利亚时代背景的一个参考存在。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四):用诗的语言讲述“欧洲老祖母”的传奇一生

本文作者:求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复调工作室(微信ID:ifudiao)欢迎关注! 近些年“一战”这个话题在学术界与读者圈都越来越火热,无数读者都很倾心于一战中欧洲各国王室之间的勾心斗角、政坛上的纵横捭阖、战场上层出不穷的新式战法与新式武器。而关于一战,也有另一种说法颇为流行,就是说一战其实不过是一家子人内部打起来了。这个说法看似夸张,但也并非毫无根据。因为一战时,英、德、俄这欧洲三强的国王或者皇帝确实都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她就是有着“欧洲老祖母”之称的维多利亚女王。 这几国的国王和这位维多利亚女王的血缘关系究竟是有多近呢?英王乔治五世是女王的孙子,德皇威廉二世是女王的外孙,而沙皇尼古拉二世则是女王的外孙女婿。这关系算够亲近了吧,所以说影响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单说来,也就是这位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外孙子和外孙女三家人打了起来。 那么这位神秘的“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想了解这位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就一定要读一读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

为什么说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非常重要呢?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传主维多利亚女王本人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这位生于1819年5月24日,卒于1901年1月22日的英国女王,几乎见证了整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巅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传记的作者斯特拉奇(也译为斯特莱切)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说到斯特拉齐的重要性,就不得不从整个欧洲传记文学史说起。 欧洲的传记写作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普鲁塔克写的那本《希腊罗马名人传》。而后经历漫长的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启蒙运动,欧洲传记文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其中以鲍斯威尔的《约翰森博士传》(1791)和斯特拉齐的《维多利亚女王传》(1921)两本最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斯特拉齐的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更被誉为是“西方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始”,而斯特拉齐本人,也因此与法国的安德烈·莫洛亚、德国的斯蒂芬·茨威格并称为“19世纪欧洲传记文学三大家”。 那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较之以往的欧洲人物传记有什么区别呢?在我看来,大概有三点很主要的区别: 一是题材不同,中世纪时期的英国人物传记,往往以传教士为主人公的比较多,而写世俗人物的很少。同时,此前的人物传记即使以世俗伟人为传主,传记作者也会着力呈现他在政坛或者权力场上的一面,而很少会涉及传主的私人生活。但这本斯特拉齐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则不然,它对于女王的私人生活有很多很细致的表现,很多部分甚至融入了一些文学性的想象。 比如作者写到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亚尔培之间的一次夫妻吵架:

作者在写这段情节时其实也不能完全肯定它的真实性,所以他才会在开头加上“的确,有一个故事是传下了,不大可靠,也许是无稽的”这样一句话;但作者还是记下了这个故事,因为“可是这种故事常常概括了事实的精华”,它更能活灵活现地体现出维多利亚女王的性格特质。而这些私生活细节的描写与刻画在此前欧洲传记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二是内容的高度浓缩与删减。凡是看过一些在中世纪创作的传记作品的朋友,一定会对它内容的繁复详尽,甚至有时让人感觉有些冗长赘余印象深刻。比如奥古斯丁写的那本《忏悔录》,只是传主小时候一次想偷苹果的短暂的内心意淫活动,就足足写了4页多。这当然是材料扎实、叙述细致,但有时也确实会令读者觉得有点太啰嗦了。而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没有像它以前的传记作品一样写得那么长,而是根据大量资料,精加汰洗,巧为裁剪,使得这本书不只是大可参考的历史传记,更是大可欣赏的传记文学。试想,维多利亚女王八十多年的人生,全书只用了短短200页的篇幅就把事情讲完了,可见他讲得是多么精炼和浓缩。 三是大胆揣测传主的内心活动。在一般的传记作品中,除非是自传,否则很少会涉及到传主的心理描写。即使涉及到心理描写,也是以对话、书信、日记的方式呈现,而不会看到“某某人心里想:XXXX”这样的句子。尤其在当时的欧洲文坛,以法国传记作家为代表,他们抱着一种对人剖析审视的态度来写传记,讲求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客观态度,而非常排斥传记作者自我揣测下的心理描写。 但在《维多利亚女王传》中我们却可以经常见到这样的描写:

这种对于传主的直接心理描写虽然在真实性上有待怀疑,但你不得不承认,它把传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也正是上述这些特点,使得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有别于欧洲历史上以往的所有传记作品,而成为欧洲现代传记文学的发轫之作。

读外国作品翻译非常重要。《维多利亚女王传》有好几个中译版本,其中以卞之琳和薛诗绮两种译本最为重要。相较之下,薛的译本更加明白晓畅,语言通顺而自然,读起来负担不大。而卞之琳先生的译本读起来则会显得更加晦涩难懂一些。 一方面,卞之琳先生的译本中会有很多和我们现在语言习惯不同的翻译方式,甚至会有一些自己创造出来的词汇。如他把《李尔王》译作《里亚王》;把皇族中因犯法而被捕的人称为“皇犯”(我们现在一般没有人用这个词);将女王的丈夫译成“配王”(这是卞之琳的老师叶公超先生自己创造的词)。 另一方面,卞之琳先生的译本中加入了大量注释,上文说过全书一共才200页,分为十章,可以说内容并不多。但卞之琳先生仅第三章就有大概100条注释,第四章则有128条注释,其他各章,也分别有几十条注释不等,注释数量简直堪比一本学术专著。 话说回来,虽然有上面的种种阅读上的障碍,但我还是觉得卞之琳先生的译本可能才是最好的中译版本。因为卞之琳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做一项翻译工作,他是在用写诗的状态来重塑了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的语言风格。 比如写到女王的舅父,年轻时曾经非常风流倜傥、不拘小节,如今已经年老的梅尔本爵爷辅佐年幼的维多利亚女王时的情景,他用了这样的句子:

再比如写到女王年纪越发衰老的时候:

这简直就是诗!很多朋友可能比较熟悉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小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卞之琳也一直在坚持用诗化的语言来写文章、做翻译,甚至写小说。比如他有一本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山山水水》,里面从头到尾,从作者叙述到景物描写,再到人物对话,全是诗一样的语言。他不在意用线性的小说化的语言推进故事的发展,而是坚持用一种诗化的层层叠叠、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语言来进行叙述。而翻译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也是如此,它是斯特拉齐讲述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故事,但用的是卞之琳式的语言,诗一样的语言。 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的辉煌,便是大英帝国的辉煌。而随着维多利亚女王生命走向终点,“日不落帝国”也渐渐走向落日。恰如卞之琳先生译本中的那句“黄昏是辉煌的;可是,白昼到底还得在风云里结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