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弥儿(上卷)读后感摘抄

《爱弥儿(上卷)》是一本由卢梭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20,页数:4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弥儿(上卷)》读后感(一):卢梭的乌托邦

其实我是很喜欢卢梭所描绘的爱弥儿的教育过程,自然,不受当时社会影响,一种自然生长。但这太难了,也不可能在班级制的学校中实现,不过家庭教育可以在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爱弥儿(上卷)》读后感(二):经典教育书籍

里面很多东西都很经典。很多言论有点过激,到也有很多真理。感觉看书看着看着自己就穿越到他的年代,看着他这书了。不过这个大思想家真的很啰嗦,值得一看呢!看这种枯燥的书真的需要静心去看,把所有脑细胞集中起来!!!!!!!!!!!!!!!!!!!!!!!!!!!!!!!!!!!!!!!!!!!!!!!!!!!!!!!!!!!!!!!!!!!!!!!

《爱弥儿(上卷)》读后感(三):对教育有了新认识

上册终于看完了,虽然不多,只有四百多页。

但是放到豆腐块大小的手机里边,感觉还是很多。

我是08年8月开始读的,在12月份终于看完上卷,没有把事情拖到下一年。

这书是卢梭假设一个学生——爱弥儿的从小到大的教育写起。

论述了卢梭对教育的看法。

里边很多论述,对我很受用。

像对人工作的技能的论述,卢梭认为不管你在做什么,医生、教师、工人、农民,你都是在做人。

像对黑暗的论述,人之所以对黑暗有一种恐惧的心,是因为你不了解它,不能像在白天一样对物品有距离感。

像对医学的论述,等等。

在读的过程中,我摘录了一些:

人生是很短促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由于它经历的时间少,而是由于在这很少的时间当中,我们几乎没有功夫去领略它。死亡的时刻固然同出生的时刻相距得很远,如果当中的时间不是很好地度过的话,也可以说人生是积极短促的。

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

1,人在心中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

2,在他人的痛苦中,我们所同情的只是我们认为我们也难免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3,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为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

正因为好人是诚实,坏人不正直,所以坏人才能占便宜,他才盼望除他以外,大家都是好人。

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是人类的正义的本原。

我还会读下卷,不过那时明年的事情了

《爱弥儿(上卷)》读后感(四):值得一读再读的育儿经典书籍

国外的作家特别是哲学家、社科学家等在写书的时候,会把阅读的对象当成是对该主题一无所知的人,所以会非常详尽的解释每个过程。虽然会有点啰嗦,但确实能够更正自己对某些知识的误解,从而更透彻的理解作者的思想。

所以,看《爱弥儿》,切记一定要看全本。简本看得我一头雾水,育儿其实最怕就是了解一点不了解一点,危害更大。比如之前很流行的“小孩哭不要管他”的观念,大家都以为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管,后来有文章反驳了,说是事实证明这样会给小孩带来心理阴影,造成人格缺陷。那到底小孩哭管不管?卢梭在《爱弥儿》都有详细的解释说明,要明确小孩是否是真正有需求大人才考虑是否给予帮助,如果能用语言表达需求了而非用哭来表达,则可以不理会。当然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有些时候小孩是因为想要大人陪才会故意哭闹。

为什么值得一读再读?首先肯定是因为这本书是按照爱弥儿的年龄阶段来写的,在小孩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看这本书的不同部分。但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给了我比较大的冲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培养一个社会公民?那这跟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还需要父母来做什么?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将其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不是一味的保护他免于死难,人总是要死的,而是要教他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一切良好教育的基础都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强壮才不会被欲望给控制。培养定时吃饭定时睡觉的生理习惯是没必要的,应该让孩子保持自然的状态,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他避免一些他无法控制的伤害。

行为习惯就要认真培养。对孩子讲体力,对大人才讲道理。让他知道他自己有能力做的一些事情,就要自己动手,不要命令人,但也要让他明白自己能力有限,该需要帮助就要求助。大人要做的就是辨别小孩的求助是否真的是他的需求。

痛苦也是要让他趁早体会,一点一点的学会忍受。现在保护的太好,连一点小痛苦都无法忍受,那他终究要面对的痛苦会一下子击垮他的。现在新闻那么多青少年因一句批评就结束自己生命的案例,始终让人唏嘘。

有些内容已不全然是教育主题了,比如卢梭对自由的定义,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减少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使能力和欲望相互平衡。

《爱弥儿(上卷)》读后感(五):第一卷

第一卷(P1~P65)

细目: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很羸弱(软弱、一无所有、愚昧),需要通过教育才能拥有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然而旧教育不仅不能给予人所需要的,反而扭曲人——三种教师:自然、人、事物,必须相互配合——人、事物要配合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然的目标。因此,教育只是一种习惯(顺应天性的习惯)——教育为自己-成人VS教育为他人-成公民,两者是对立的,产生了两种矛盾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新教育的目的:学会生活(P11)——旧教育危害(对儿童的残害)的表现、根源——倡导新教育:保持他的原样——做父亲的职责——对教师的要求——引出一位虚拟的教育对象:爱弥儿(P26)——作者作为“导师”(而非教师)教导爱弥儿“做人的天职”——对爱弥儿生长环境、家庭背景、身世的介绍(拟定的假设)——插入一段对医学/医疗的看法:虚假的艺术(P32)——选择保姆的标准——饮食、居住地的选择标准——人生来有学习能力,但生下来时什么也不懂,没有意识和意志同,需要获得自己的经验,学习他人的经验。观点:经验先于教育(P45,L7~8)——婴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摸、看、听等,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方法——婴儿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需要,比如哭声、表情、肢体动作等——理性(道德感)发展的规律提出四条准则;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让他们多动手,论证这个观点——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能力惊人,举例说明: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

读后小结:

第一卷卢梭对旧教育危害进行论述,并对他想要的新教育做了概述。新教育即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为了说明如何实施这种教育,他虚拟了一位学生:爱弥儿。从整本书(上下册)的结构来看,本卷对从出生到幼儿期的教育要点做了详细说明。这一卷的文体既非论文亦非小说,属夹叙夹议型。

思考:

1、卢梭在1762年就提出“为了生活而教育——学会生活”,这应该是爱弥儿成为经典传世之作的核心价值,因为直到200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领先性。

当下中国的教育是令人堪忧的,家长将自己的教育权纷纷让位于学校和教师,或者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盲目地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这与卢梭的提法正相反。也许和十八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家长们很接近呢!

2、一个问题:卢梭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而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的,两种教育制度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他提出这一观点之后,又谈到一位母亲失去儿子时的自豪,难道不是反论家庭教育同样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吗?再往后卢梭论述一个好的社会,能将人成功地培养为公民。所以很感困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