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摘抄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摘抄

《学术与政治》是一本由[德] 马克斯·韦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一):今天下午才知道有《以学术为业》这篇著名的演说

下午凑热闹去听梁文道的讲座,他在回答提问的时候特别向在座(也包括站着听的)同学们推荐了这篇演讲稿。

鄙人孤陋寡闻,回来google之竟在豆瓣里发现了这片评论,看来豆瓣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啊,今后一定努力提高自己。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二):黑夜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呢?

现代社会学奠基者:Max Weber1864-1920,Carl Marx,Emile Durkheim。

Jean Jacques Rousseau 《Contract Social》第一篇、第二章,家国同构

以学术为业

陶醉感,热情。“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

因为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思考

黑夜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呢? Fyodor Dostoyevsky,Leo Tolstoy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三):书摘

1。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因为没有对手和不允许辩论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

2。一名正直的教师,他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会他的学生承认“令人不舒服的”事实。

3。一切既通人情又态度节制的人,在社会结构引起了战争的情况下,不是象一些老妇人那样去寻找“罪魁祸首”,而会对敌人说:“我们输掉了战争,你们赢了,这些都已成为过去。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根据已开始产生影响的客观利益,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从尤其要由胜利者承担的对未来的责任这个角度看,主要问题是什么。”

4。情绪高昂的革命精神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因袭成规的日常琐务,从事圣战的领袖,甚至信仰本身,都会销声匿迹,或者,更具实效的是,变成政治市侩和实用型专家常用行话的一部分。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四):……

似乎从事政治的人采取行动的两种价值规范——信念伦理、责任伦理——是相互矛盾的,前者因期许某种美好生活而成为精神的无产者,纯粹坚持某种非理性的信仰,而后者则要时刻反思自己行为的结果,但以责任伦理指导自身行为的真正的政治家,那些以政治为业的人其实也拥有信念——美好的生活形式可以实现。

人判断的基础是现实,如果科学的理性将世界“祛魅”,那么人们以何种信念生活,所以科学的意义是什么?至少三点:1.因计算而增加对世界的掌控2思维方法与工具3.头脑的清晰。但是,“目的能否‘证明’手段的合理?”,韦伯对此处的证明加了引号,但这个关于意义的终极问题本身也是科学的命题之一,科学可以对其作出某种说明,况且意义的问题是个人的主观问题,是个人的价值判断,只要人选择某种立场,或许行为中就会产生意义感。另外,以学术为业的人的首要特质就是理智,而这就意味着绝对的独立,绝不能在学术领域寻找先知,因为根本没有先知。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五):补充评论

很多段落被翻译绕晕了。 其中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区分,预设了上帝视角的判断,如何是纯粹的不计后果的信念之火,如何又是明确责任的负重前行?执坚定信念者未尝不以巨大的责任心来进行事业,未尝不顾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而经过权衡仍然选择信念为目标,他最终的失败也未必是因为纯粹的信念火焰无法带来实质改变,他判断和行动的失误就能否定他的责任吗?所以最终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区分的依据,是否仍然只能就最后呈现的结果而言?但目的和手段和结果难以一致,这样就又绕回以结果做判断,以成败论英雄。 对善意信念和恶之手段的难以融合一致的阐述,十分尖锐。 “神义论的古老问题,正是由这样一个疑惑所构成:一个据说是全能而仁慈的力量,怎么会造成一个不合理的世界,让它充满无辜的苦难,不受报应的不义和无可救药的愚蠢?这个力量或者并非全能,或者并不仁慈,或者,左右着我们生活的,是一些完全不同的善恶报应原则——我们可以做形而上解释的原则,甚或是我们的理解力永远不可企及的原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