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六说文学批评》读后感摘抄

《六说文学批评》读后感摘抄

《六说文学批评》是一本由(法)蒂博代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说文学批评》读后感(一):我也搞过文学批评

三联的这套书超级好!

以前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总说我:你能不能不给别人的作文挑刺?

现在想想,那时还真是可爱啊。

也算是最初级、最狭义的文学批评了~

《六说文学批评》读后感(二):写不出“原创性”的文章,不丑

“其实,批评缺乏新意并不是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老老实实地把别人的意见转告给不知道的人,也是一种正当的行为,不光彩的倒是没有新意却要装得颇有新意,而打开箱子一看,货色全是舶来品。我们当然需要有新意的批评家,但我们也需要虽少新意却多诚意的批评家,因为‘文学贸易’(内销和外贸)也是要有人去做的。”

《六说文学批评》2002年第1版,郭宏安序言,第16-17页。

陈思和教授在2005年第2期《中国比较文学》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研究生论文是否需要有“原创性”》的文章,文章一口气列举了八个似是而非的所谓研究生论文中的“原创性”:

1,为了讲清楚某个问题,需要借助别人早就提出讨论的某些理论,这本来是不错的,但为了显示自己是“原创”,就故意不提别人的理论,改头换面地变一个说法,成了自己的“原创”;

2,看到别人的理论探索在前,不是吸取其合理的一面,不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再往前一步,而是先指责前人全都错了,然后宣布自己才是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原创”;

3,许多论文在叙述自己的研究课题之前根本不屑提及前人有没有相关的研究,仿佛自己是从真空中来的,从真空中发现问题的,是为“原创”;

4,运用外国的理论,明明依据的是译文,却偏要注明原著的洋名字,以示自己能读原著,以代原创;

5,有许多论文的题目,早已经被人反复议论,譬如现代文学研究中关于张爱玲的论题,比较文学中关于“现代主义在中国”之类的论题,我每年参加论文答辩都会遇到相似的题目,当然作者研究对象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主观感受不一样不代表学术上就能有新意,不过是一个结论的多种说法,自己以为是“原创”,其实从学术的角度看来只是炒了别人的冷饭;

6,大段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都不加引号,最后挑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漫不经心地加了一个注,好像是注明了引文的出处,却掩盖了大量非引文中的抄袭,冒充原创;

7,有的论文所研究的题目早几年就有人做过,可是作者根本就不知道,不是故意隐瞒前人成果,而是出于无知,自以为是原创;

8,前人分别做了甲部分、乙部分或者丙部分的研究,他就来个甲乙丙综合论述,拼凑前人成果却以为是原创。

陈思和总结的这八个“原创性”弊端,很有代表性。现在那个文科的研究生不活在“原创性”的阴影下,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有创新呢。正如黄子平说的“大家都被创新这条狗追的连撒尿的功夫都没有了”。可惜,在行家眼里,自己的创新基本上也就是个改头换面的“舶来品”而已。

陈思和一向认为,研究生也是个打基础的阶段,要慎谈创新。老老实实的看书,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才是当务之急。而现在的研究生却到处宣扬自己的文章有多少创新点,这把创新看的太容易了,本身就是浮躁的表现。

那无法真正创新却想写点文章出来怎么办呢?《六说文学批评》序言里这句话说的好,可以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知道的写出来,态度认真些,贩卖给不知道的人也是可以干的嘛。写文章还是要做老实人,玩炫不可取。全中国人民都在好大喜功了,挺乱的,别跟着瞎起哄了。

《六说文学批评》读后感(三):形而上的批评

1922年,法国文学家蒂博代连做六场关于文学批评的演说,因此结集出版为《六说文学批评》。

在这本书中,作者围绕六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判断和建设”,“批评中的建造”,“批评中的创造”。作者在前言中提出了十九世纪“真正的和完整的批评”之所以诞生的条件。

第一,在十九世纪诞生了之前不曾存在的两种职业:教授和记者。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教育是从属于教会的,当教育以非宗教化结束时,教授这一行业才得以出现,而文学新闻早在法国十七十八世纪时就已经存在,“文学新闻是政治新闻的弟弟”,而并非是一种创造,但记者职业却是在伏尔泰创立“新闻体”之后。教授行业和记者行业的形成是批评的母液,但在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由于公众对“穿长袍的”(教授)的重视,对“耍笔杆的”(记者)的轻视。

第二,十九世纪是一个总结的世纪。如何理解“总结”的世纪?这是因为,它与对过去著作,对文学史的批评相关,而远非对当时作品的批评。

第三点,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处于一种多元化之中。自由主义使批评在19世纪成为一种必须,在《自发的批评》这一章节中,作者引用了圣伯夫的话——“巴黎真正的批评是在谈话中进行的”。好的批评是从好的谈话中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斐德若篇》,这些古老的篇章,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对话形式。

自发的批评本身存在很多优越性,它不必过于咬文嚼字,过于受到历史的束缚,并且具有新鲜感与时代感,但这种时髦有的时候也难以避免判断错误。这种口头上的批评虽然存在,但也只有付诸文字时才真正存在,“一个批评家是以自己的气质,自己在文学、政治和宗教上的好恶来判断同时代的人的,他尽可能地把这些变为一种权威的方式。”。可以体会的是,作者的很多观点都是有趣的,并可以给人带来思考的。

职业批评与口头批评有着根本差别,职业批评针对体裁和准则,局限,让作者对自己的体裁有清醒的认识,但谁建立了“体裁”?作者没有说。文学其实就是古人与今人之争,但对书籍做出判断的人,往往是批评家,他们比普通人更敏锐,更独立,更开阔,也更冷静,他们研究,整理出文学的历史,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比如由于思想懒惰而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杜撰老生常谈,其次,顾虑,作者认为,一本批评著作的生命就在于它是否引起了批评。任何一本书都有使人遗忘的地方。良好的教育可以避免以上两种危险。对历史的批评需要科学,对同时代的人的批评却尤其需要鉴赏力,这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批评也没有必要做到完美,如果没有偏见,就不会存在批评和艺术。这种观点相较更为包容和开放。

批评不可回避判断与趣味,批评总是把判断当做最紧要的任务,有没有最准确的判断?是否一定要做出判断?伏尔泰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健康的批评是第十位缪斯,她和其他九位姐妹一样美丽,却老得最快。

批评不需要完美,也不一定非要做出判断,正如法官总希望拥有权力,希望做出判断的批评家也必定存在着某种对权力的追求。真正的批评家应该是纯粹的。

判断本身是一种较为理性的决定,缺乏建造,真正估价文学著作的是趣味,趣味是批评的起因,趣味意味着文学的多样化,不能在趣味上追求精确,而是要理解和创造。

这本书所讲的很多批评的问题,并没有脱离现实,但大多是形而上的角度,从事件入手,出来的是更广博和更深远的思考,虽然没有在小问题上纠结探讨,但这种视野也使人受益颇深,粗糙地翻完了两三遍,译文的晦涩曲折有时候会很难懂,但大意上领会。和国内讲究不可言传和玄妙字眼的批评,显然也更理性、易于理解。

《六说文学批评》读后感(四):我怀念的

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薄薄一册,二百余页,短短两三个时辰就可以读完。大师笔调轻快,译者亦力求简洁明了。

蒂博代在书中谈及批评应该是批评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热情的相遇”,是一种“趣味”的诞生。好的批评的诞生,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相遇和搏斗。

从这种角度看,“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中貌似“职业的批评”是最无趣也最匠气的批评了。

自发的批评的优势在于言论者的思路和阐释受“规则”“条理”束缚较少,更多的对于阅读对象的一种最直观鲜活的感受。大师的批评因为有自身的创作做支撑,并在思想上呈现出一种深度,便也能诞生好的批评。

由于专业的原因,也会阅读一定量的批评文章。但某某翻阅《XX评论》、《XX论坛》,总有满目苍夷之感。或是满溢肉麻之词的吹捧文字,或是枪药味十足的檄文,更为可怖的是,往往忍受各种晦暗各种歪曲阅读之后,却难以明白“评论家”们到底想表达什么?

于是,不免自省自我理论修为着实不够,难以参透大佬们文中玄机。再然后,就是把《xx评论》抛掷一旁,不修正业的拿起《城市画报》或是《大众摄影》。

去年怀着小卢瑟的心态参加某某论坛,台上温拿正襟危坐。听了一个上午,腹中饥饿眼冒金星,聚餐的释放铃一响,便恬不知耻的速速冲向餐厅,大快朵颐去了。

为嘛都不讲人话?小卢瑟心中腹诽。

倒是有几个作家发言愉快简短,幽默中不乏深意,令人回味许久。

或许这就是目前当代文学评论界的现状。

进入九十年代后,网络评论和媒体评论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允许更多普罗大众参与到过去貌似无比崇高的文学评论的环节中。要知道,纵然是“自发的批评”,发生的场合更多是中产阶级的沙龙中,或是“太太们的客厅”。而如今,我们能脱离学术期刊或被学院派评论家控制的话筒,肆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往往是最原始的,最有热血的,当然也可能是最粗糙和最不合逻辑的。

北岛的《城门开》里说到:纵然我说出来的将要伤害你,但是我仍将说出我要表达的一切。

我很悲观的看到我的身边有一个巨型的“谎言制造场”,许多人想表达的往往并不是一个灵魂和一个灵魂的“相遇”,而是一个灵魂想借另一个灵魂发声,强迫读者接受某些腐烂的观点。我看到在讲座上,在课堂上,在讨论会上,每个面孔都带着坚韧的表情,大段的提问有冗长乏味的铺垫,来自最后被问者都要疑惑:不好意思,可以把你的问题重复一遍吗?

从某种程度上,我趋向认同作家们对于评论家们的反击。具有理想主义情怀侵染的图景是,在灵魂相遇或搏斗之后,两个灵魂之间仍有心心相惜的情愫。傅雷对张爱玲有不认同,但并不妨碍他发现张爱玲作品中的灵气。

以这样一个略显“郭敬明45°仰角味”的标题卖起狗肉。

是因为我怀念的,

是无话不说,

是争吵以后还有爱你的冲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