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出版大崩溃》经典读后感有感

《出版大崩溃》经典读后感有感

《出版大崩溃》是一本由小林一博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版大崩溃》读后感(一):出版大崩溃

日本稿费挺高的,和国内不一样,不过同样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出就开始面临出版崩溃的局面,《中国编辑》等国内关于出版的杂志也对中国出版编辑事业做了不少研究,出版成本增加书价没有涨就算了,关键是国内的人现在都不杂志了,IT产业发展对杂志形成冲击可以理解,身边也越来越多的人手里抱着电子书,方便,省事,随时随地。不过这并不能形成对为什么不看杂志的借口,调查表明,美国成年人平均没人每天看30分钟杂志,最高是39分钟,最低是10分钟,美国的IT产业难道不够发达?美国人难道没有电子书?美国人难道每天闲得慌?很多问题都应该引起重视,一份杂志的宗旨,在IT产业的冲击下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还设有就是国民对自己为何不看杂志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版大崩溃》读后感(二):还是踏踏实实做事,在中国出版还不可能崩溃

日本出版崩溃了,这本书火了。2001年4月,小林一博出版了引起举世瞩目的专著《出版大崩溃》,一个月内销售20万册,当年连续4次重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销售超过100万册。《出版大崩溃》用“崩溃”这个词来形容20世纪末、21世纪初,日本出版业的发展情况。

先看一下这本书中的几个标题,“日本出版业充满总破产的恐惧”、“经济恐慌必然导致流通崩溃”、“从胡麻书房看‘出版大崩溃’”、“IT革命是否动摇了出版业的根基”、“为什么自己不能改革”、“出版文化之火会不会熄灭”,我却觉得作者有点故意用这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引起我们去出版问题的重视,倒不是说日本出版真的滑向衰落的深渊。

不太清楚日本现在的出版业发展是否良好,不过应该还不是很差。作者在书中,描述了日本在出版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所以出现了崩溃。

可是很多问题其他国家同样存在,而且也不太可能说出版业崩溃它就崩溃,出版业发展的基础还是有的,人们的购书需求也还在。无非是供需之间不协调。至于崩溃一说,我觉得作者有点耸人听闻。

看这几年,我国出版业能说发展的顺利吗?实体书店倒闭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风入松、第三极、光合作用这些大型书店,网上书店也在不断冲击实体书店,图书的价格底线也越发无节操,更不用说不断涌现的新书,也不管适不适合市场需要。然而,杨海平老师也说,以前像税务机关从来不会关心出版企业,现在却时不时的去坐坐,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往这个行业里去,可见出版业还不至于凋零。不过应该说是,其它行业衰落了,所以出版行业就凸显了出来。

书中提到的一些出版环节的问题,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如平均退货率达到50%,高的甚至达到80%~90%;相当一部分出版社的库存量超过年产值;由于销售不畅,大量滞销、积压图书开始打折销售,促成了特价书销售的旺盛,所谓一折书、图书馆装备用书等纷纷出笼,这又迫使书价整体降低;在经济压力下,出版社不得不通过增加品种和大量主发图书来广种薄收,于是新一轮退货潮又开始了,出版业似乎就此进入了恶性循环。

这也不只是中日量过图书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乐观,但肯定不能盲目乐观,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出版人,我们只有说各司其职,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至于出版市场的走向,也是众人行为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出版行业,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最重要的改变莫过于关于出版企业性质的变化。多数出版社自身也在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在尝试如何更好地与市场接轨。生产和市场脱节,将产生两种后果: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

小林一博曾大声疾呼:各大出版公司要减少出书数量,无论如何需要拉闸了;出版负责人应该到各自的仓库里看看堆积如山的图书,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痛下决心。小林先生想依靠出版单位的自律与良心发现来制止崩溃,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像本书序言中提到的,日本出版市场萎缩,也是产品供过于求的同时出版商还继续出版新书所造成的,然而我国出现这种情况是供过于求吗?

中国的市场,无论是出版市场还是其它的产品市场,存在着无比广阔的空间。然而按照我国确定的小康社会的标准:图书消费年人均应达到7册(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图书消费为10册以上),但实际上2000年我国图书消费人均4.95册,2001年5.43册,2002年5.74册,2003年5.27册。虽然图书品种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图书消费几乎处在一个相对恒定状态。是我们的图书消费市场容量真的饱和了吗?还是说出的书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呢?

就现阶段来说,谈出版大崩溃似乎不太可能,不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谁又敢说现在我国出版业不存在泡沫呢?这本书让我们引以为戒,将出版环节各种各样的问题重新讲述一边,实事求是也好危言耸听也罢,无非是作者想要引起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诚然,我们也无力扭转市场的车轮,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繁荣也罢崩溃也罢,我心坦然。

《出版大崩溃》读后感(三):《出版大崩溃》读后感

《出版大崩溃》由小林一博著,甄西翻译,该书日本原版于2001年4月在日本出版,上海三联书店于2004年引进出版。小林一博是日本出版界的资深人士,曾于1992年出版专著《出版行业:问题的焦点》和《出版行业2:歧路与选择》。《出版大崩溃》概括了日本出版业崩溃的现象,也分析了崩溃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的设想。不仅是对日本出版业的一次警醒,对亚洲乃至世界出版业而言也非常有借鉴意义。

日本出版业的崩溃现象形成于1997年,由于连续4年的销售额减少,使崩溃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出现了大量不断膨胀的退货,每年有1000家左右的书店倒闭。自1997年以来,全日本的图书退货率平均在50% 以上,有的高达80%、90%,远远超出30%的正常退货率。小林一博将日本出版业崩溃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不合时宜、盲目扩张的新书泡沫。出版社、图书交易公司和书店继续盲目地推出新书,每年出版的新书超过65000种,每天出版的新杂志接近200种。把新书和新杂志加在一起,平均每天出版250种。估算一下,图书、杂志每年发行共60亿册,其中有20亿册要作为退货返回出版社。销售册数没有提升,但新书却不断问世。再加之日本出版业实行的是“定价制”,书店不能根据实际销售情况自定价格销售,出版产品也是容易破损的产品,因此一旦难以销售时,基本都被退货,而退货也就意味着退出市场,较高的退货率对出版社来说是致命性打击。可怕的是,即使有这么多的退货,出版社仍然在追求新书的出版。结果造成大量图书退货、积压,同时大型书店快速发展,挤垮了中小书店,新书源源不断上架,但购买力却没有上升。如此泛滥的 “新书泡沫”,不仅造成资源、环境以及凝结在出版物四周的人文精神氛围的巨大浪费、损耗和破坏,更直接导致出版大崩溃。因此,小林一博强烈建议各大出版公司要减少出书数量,出版负责人应该到各自的仓库里看看堆积如山的图书,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痛下决心。

出现出版大崩溃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日本出版业的自身制度。例如“再销售制度”的执行,迫使书店在销售不善的情况下退货处理。而由于图书交易公司往往预付了图书货款,那么在图书退货的情况下,出版社必须用新书填补亏空。当然,也正因为“再销售制度”,才放慢了亚马逊在日本的发展。再看图书交易公司的垄断经营以及对大出版社和中小型出版社的区别对待,一系列更加严苛的结算条款也让中小型出版社的发展越发艰难。而日本图书流通的终端书店也混乱不堪。一批超大型连锁书店出现,导致一大批中小书店倒闭。而新旧书店的新型交易方式,又影响了新书书店的经营。日本的新旧书店是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它将外表新的图书以定价的5%至10%回收,重新包装销售。这其中甚至包括出版社被退货的库存,或者读者贩卖的来历不明的图书,也因此新旧书店的盛行对新书书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对出版各个环节都有影响。当纸质媒体可以被其他媒体形式取代,许多人开始扔掉书本,通过手机、电脑、电视获取信息。面对这样的困境,出版业各个环节都在尽力保全自己。印刷企业试图通过联机实时印刷省略出版社、图书交易公司和书店;出版社企图自己建立网站销售图书,省去图书交易公司和书店;图书交易公司建立在线书店,想要略去书店进行直销;书店希望绕过图书交易公司直接与出版商、印刷企业合作;而作者则想要省去所有环节,将自己的创作直接在线销售。此外,即使书店大批倒闭,仍然可以看到百货商店、运输公司等原先不经营图书的公司也开始销售图书,网络书店更是竞争激烈。

就在11月底,集团邀请北京开卷公司前来为集团做报告,分析集团在图书开卷市场的发展情况。其中提到,近两年集团的新书品种数增长迅速,然而占开卷市场的份额却几乎没有变化。这就说明新出版的图书不仅没有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反而在吃掉原有图书的市场份额。集团迫切需要提高出版物质量,谨慎对待新选题,不要盲目出新。

《出版大崩溃》读后感(四):出版业“夕阳绝唱式”的死亡与辉煌

最近有幸拜读了被誉为“出版三部曲”其一的小林一博撰写的《出版大崩溃》,然而一读就深受感染。小林一博用详实的史料勾勒出一幅“大厦将倾”式日本出版业的崩溃现状,让身居异国的我也能感触到那一幕紧张与喧嚣的末世景象。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这本披露日本出版业“夕阳绝唱”的著作,希望可以给蓬勃且曲折的中国出版业些许启示。 2001年4月, 日本东方出版社出版了《出版大崩溃》。甫一问世, 由于作品针对性地分析了日本自上世纪末以来的出版业持续不景气现象并以“崩溃”一词诠释当时日本国内出版问题书缕缕不绝上市的潮流,结果该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销量就超过100万册,之后持续两年成为该社的常销书。 小林一博的这一力作,由此开启了出版问题书畅销的先河。长冈义幸的《出版大冒险》、织田康夫的《出版大畅销》的先后问世,不仅披露了日本出版行业的种种弊病与内幕,也对日本、亚洲乃至全球出版业具有警示和反思意义,更对正处于摸索、改革、探索阶段的中国当代出版业具有重要预警意义。 中国于2004年通过上海三联书店引进、推出了该书的中文版本。中文版由甄西翻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作序。由于日本出现的问题与国内出版业近年来出现的情况类似 。该书中文版也受到了国内出版行业的强烈反响,先后两次发行达到1万册。 《出版大崩溃》是一部夹杂着历史、商业、悬疑、沉浮色彩的书。开篇即讲述了自20 世纪 60 年代起,日本出版业迅速发展繁荣,成为世界公认的出版强国。90年代,日本出版业达到此前从未触及的巅峰状态。但到了1997年,日本出版业连续4年的销售额减少,每年大约有1000家左右的书店倒闭。号称亚洲第一出版强国的日本,图书退货率平均在 50% 以上,有的高达 80%、90%,远远超出30%的正常退货率;杂志每年出版60亿册,30亿册成为退货品。每年平均1 000家左右的书店倒闭,10年间近1万家书店关、停、并、转;几万家出版企业中,一大半已经无法生存;出版市场规模急剧缩小,2003年出版业销售总额继续低于徘徊数年之久的2.3万亿日元;日本媒介业2002年广告收入跌破6万亿日元,2003年则更少…… 人们仿佛一夜之间窥见大萧条时期的“昨日美国盛况”。一方面,是赤贫阶层苦苦挣扎在饥饿、疾病和失业的温饱线上。另一方面,是堆积如山的货物被毁损、大桶大桶的牛奶被倾倒,只不过货物和牛奶被层叠的纸张所代替。大型的出版集团仍旧沿袭不合时宜、盲目扩张的“泡沫路线”,继续推出新书,每年出版新书超过65 000种,每天出版的新书和新杂志达250种,结果造成大量图书退货、积压,同时大型书店快速发展,挤垮了中小书店,几十家、几百家连锁的特大书店的出现,使书店的卖场迅速扩大,新书源源不断上架,但购买力却没有上升。小林一博奋力的的高呼:“这是近代以来构筑了100多年的大厦将倾的危机,这是出版业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 然而,我只读到了一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一边是一个具有浓重危机感的作家在疾呼、高谈阔论国家未来走向的宏大课题;另一边是资本家茹毛饮血般地拼命争夺资源与逐利。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房地产吹出的巨大泡沫:“买下整个美利坚!”的叫嚣言犹在耳,出版业就在贪婪的本性驱逐下疯狂地重复前者巨大的狂妄与错误。这固然反映了某些人性之恶,但总觉得不能把什么事情都怪罪给人性。 日本出现出版大崩溃的原因部分来自出版业的自身制度。譬如“再销售制度”。一方面,它迫使书店在销售不善的情况下退货处理。在书退货的情况下,出版社则必须发行新书填补亏空。另一方面,它也狙击了亚马逊在日本的扩张。而图书交易公司的垄断经营以及对大出版社和中小型出版社的区别对待,更加严苛的结算条款也让中小型出版社越来越难以为继。一批超大型连锁书店出现,导致一大批中小书店倒闭。而新旧书店的新型交易方式,又影响了新书书店的经营。新旧书店是日本一个非常民族特色化的产物。它依赖以定价的5%至10%收购外表新的图书,重新包装后销售。这主要包括出版社被退货的库存,或者读者贩卖的来历不明的图书,也由此新旧书店的盛行对新书书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以上种种产业链条上的运行模式就像一幅堆砌完善的多米诺骨牌,其中某一环节的弊病就可能导致整个出版行业如雪片般的急速崩溃,但没有一片雪花对雪崩的造成乐于承担责任。 对行业内幕以及新的网络技术对出版的冲击的种种揭露与预判,反映出本书作者小林一博深刻的社会责任与忧患意识。但“日本出版业充满总破产的恐惧”“经济恐慌必然导致流通崩溃”“从胡麻书房看‘出版大崩溃’”“IT革命是否动摇了出版业的根基”“出版文化之火会不会熄灭”这些耸人听闻、夸大其词的标题的使用,则典型的代表了某些日本人惯有的传统思维,即“日本沉没的忧患意识。” 从“哥斯拉”到“外星人入侵”,从“病毒感染”到“大地震”,再到百拍不厌的“日本沉没”系列电影,忧患意识成了日本民族性的某种展示。一个以“菊与刀”耻感文化自我标榜的民族,出了《出版大崩溃》这样的书也就见怪不怪了。但若是以为“日本出版行业的某种的大的衰退”而沾沾自喜,那么我们的出版行业的繁荣也就难以来临。相反,我们应该把日本出版业对“产业化的过度推崇”当作警醒。在出版产业化地过程中,不对出版商业属性的一味推崇和对文化属性的忽视,而是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则应该是中国出版业健康发展的永续追求。 目前中国的出版市场存在着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我国确定的小康社会的标准:图书消费年人均应达到7册,但实际上近十年来我国人均消费图书册数却增速缓慢。虽然图书品种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图书消费几乎处在一个相对恒定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制约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问题:不在于超发图书、图书消费市场容量饱和,而在于读者的群体太小、出的书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夕阳产业的出版业,《出版大崩溃》给了我们一灯照隅。,小林一博以丰富的史料与独特的视角窥见了日本出版行业的某些弊病,但其解决之道则透露出某些理想主义者的幼稚与单纯。与其呼唤出版业内人员的某种思想提升和消费者的素质提高,不如仔细思忖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囿于翻译的能力和国情、制度的不同,《出版大崩溃》对于目前的中国出版业还留有距离。但若是带着盲目的乐观与愚蠢的策略去经营中国的出版业、疯狂逐利,那么毋庸置疑昨日的日本必是今日的中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