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读后感100字

家读后感100字

《家》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4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读后感(一):巴金逝世那天写的

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读到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很是喜爱,直到现在这份喜爱之情也没有改变。

我常想,喜欢一个作家或者一部作品是因为什么?也许和喜欢音乐一样,只是一种缘分和感情,不能分析出什么深刻的道理来。

少年的时候被“激流三部曲”所吸引,难道是因为其中抗争的激情吗?似乎不是的。我似乎更喜爱其中家庭生活的描写,平凡而朴素。就像我喜欢《红楼梦》中的家庭描写一样。巴金和曹雪芹,都不过是描写了他们熟悉的曾经的生活而已。

因为熟悉,所以自然不造作。其实每个作者都只是在用文字重复自己的人生。少时的回忆,生活过的家庭,热切地爱过和剧烈地恨过的人,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才会细腻而感人。读者会在其中读出千万种深意,那是因为酝酿在其中的感情本来就超越了作家所能表达的极限。

两年前,我曾用这句话作为我的签名档:“我们是青年,不是愚人,不是畸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回来!”(出自巴金的《家》)这句话曾经使我振奋,但两年后的今天,我却不再有这样的激情。巴金写作《家》的时候是二十七岁,而我现在才二十二岁……我是这个时代渺小的缩影,热血青年已经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为每一根细小的神经末梢而无病呻吟的新新人类。

巴金先生高寿,然而也仙逝了。那个热血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家》读后感(二):随感

2017/9/29-2017/10/29

《家》这本二十多万字的小说是一半用喜马拉雅听书一半看纸质书结束的,但都是零碎的时间,故也花了一个月

巴金先生在后记里写觉新“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很幼稚”。我总以为倔强的幼稚是十分可爱的。我以前很喜欢用可爱这个词,觉得它十分的能表达我的情感,我身边的所有人于我,都有别样的可爱。

巴金先生也总是用可爱来形容人,“那些可爱的在礼教下挣扎的年轻人”,一个人越是挣扎,越是反抗,越是笨拙的行走,就愈加的可爱,这些可爱是慢慢累积而至质变为伟大。

黄磊早年有一张专辑《等等等等》,我十分喜欢,他为自己喜欢的十本书写的歌还有自诵的写歌缘由,相对于歌我更喜欢那些缘由。但这些书里没有《家》,我听说他参演了电视剧《家》,那大概是饰演觉慧。也许这样一部稍显沉重的作品,不能太多的激情一个文艺青年的情怀而不在他心爱之列吧。

他们说觉新是个懦弱的人,是的,懦弱,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这都是一种必会有性格。在新文学发端的那些年,这是一种国民性。呆在那些壳子里走不出来的,何止他一个。

我喜欢花园,喜欢池塘,喜欢年轻鲜活美好的东西,所以看那些旧时代人的青春,竟觉得有些羡慕。

(觉新 觉民 觉慧 梅 琴 瑞钰 鸣凤 剑云)

呃……图书馆的这本书有些破了

《家》读后感(三):《家》之后

歇了这么多天,终于又有了文字的欲望,以前总是奇怪他们说谁谁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但是作品却不是很多倘我要写一口气可以码出几千文字一年三百六五天每天算他几口气三百六十五万随便搞搞。不过近来知道了,纵然一口气可以码出几千文字不假,但这口气来得实在是太珍贵,这口气用完了就得再有太多的时间才能等到第二口气的来临。上次写了些关于《许三观卖血记》和《北方的河》的文字,似乎挺多,然后似乎总是时时眼前浮现那一大段竖溢的文字,有时候觉得有什么东西需要诉诸文字但是却始终没有文字的欲望了,直到今天,直到现在。而且即便是现在,也是打开这个文档之后才有了这股文字的欲望的。第一次“接触”《家》好像是通过金珅,在城市设计概论的课上他拿了一本《家》解决无聊,于是我随手拿起他放在桌子上的《家》看了起来,马上就被第一章那种锋芒毕露的文字吸引住了。关于风雪的淫威以及两个新式青年反抗的激情与勇气。其实好东西是可以在接触它的时候感觉出来的,譬如教材譬如文学作品,在阅读好的作品或者翻看好的教材的时候,很容易感觉到手上东西的价值,尽管有时候说不出它们好在哪里但是却不能排斥那种奇妙的感觉。《家》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当我无意接触它的第一章的时候就这样感受到了:巴金不是吹出来的。近来一直想把自己“读过”的罗列弄得更饱满一些于是开始找作品看,于是想到了只读过一章就觉得很好但后来就一直久违的《家》,于是在图书挂找到了它。

------------------------------------

觉新,你为什么总是他们他们他们他们?!如果说老太爷在世的时候,“他们”还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动群体你敌不过他们的话,那么老太爷的去世其实已经宣告了这个强有力的反动群体的瓦解即便仍然存在也不再有什么力量你为什么还是他们他们他们他们!!一个的破姨太算个屁,两个的包女人的叔算个屁,一个留了学回来做律师但是毫无反抗力的叔算个屁,你完全可以以长孙的身份把他们一个个KO,但你还是他们他们他们他们!!什么都要经过他们的同意,什么都要服从他们的安排!面对这个已经不再有什么力量的他们,你依然如此,只能说你实在已经被他们压抑太久荼毒太深...鳄鱼试着撞了几下挡在它和小鱼面前的玻璃发现撞不破,于是人们拿走了那块玻璃它也依然以为是撞不破的而不再作任何努力...最后还算是舒了口气,觉慧离开了这个禁锢他身体与思想太久的牢笼,奔向了那个下面,那个有着全新文化、激情战友与强烈的抵抗奋斗的“下面”,仿佛空调房了终于飘进来一丝新鲜的空气,这丝新鲜的空气,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象征着新文化新青年反抗礼教的战斗的胜利,它预示着新文化新青年反抗礼教的战斗的更大的胜利,它不是觉慧一个人的新鲜空气,它不是觉慧一个人反抗礼教的战斗的胜利,它里面有太多新文化与新青年的蠢蠢欲动!老太爷最后似乎是明白了,他也终于见到了觉民。文中有一句话,差点让我跟着一起惋惜好久。当老太爷似乎明白而想见觉民但身体差得一塌糊涂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差点以为他与觉民无法在今生今世互相表白把那个结解开了,我差点以为觉民无法在今生看到他反抗与奋斗的标志性的胜利了,好在巴金的笔并没有刻得那么深,他让他们在今生解开了这个结于是终于可以相忘于生活,而不需在乎爷爷曾经反对过,不需要在乎三弟跟我说爷爷后来理解了但我却什么也没看见。对于巴金以及巴金的《家》,总是不能像对于贾平凹以及贾平凹的《怀念狼》那样觉得单纯清晰脉络分明。课上想了一下,一个是作品本身的原因,《家》有点像红楼,没有一开始就给出一个清晰的故事而是作了许多的铺垫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旧家庭的基本样貌,直到书的后半段才把一个清晰纯粹的故事呈现出来,反言之,倘若一开始就有鸣凤抗婚跳湖以及觉民逃婚以及瑞珏城外生产,那么故事就会是纯粹清晰的了。不过这并不是优劣,只是差别。还有一个是巴金本身的原因,我相信巴金相对于贾平凹来说要复杂得多,贾平凹虽然也是复杂但他的复杂是在一个风格支配下的复杂,,巴金的则是跨行业的。还是用那个比喻,贾平凹是数字1、2、4、9、15...而巴金则是1、2、A、G、@、¥...再有一个我的原因,我对巴金的关注不比贾平凹,固然对他不甚了解。

------------------------------------

然而贾平凹之后再没有一个作家让我感觉能如此强烈地契合他的精神并且对他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与把握并且我会去寻找他的所有作品并且他也有很多的作品让我来寻找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