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是一本由陈鼓应 注译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9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读后感(一):爱庄子·反庄子

一旦想写些关于庄子思想的东西,便开始反庄子了。庄子的辩证法,并非不辨是非善恶,而是不辩是非善恶。语言像泥沼,越想表达清楚就越陷入绝境。莫若以明。

【写到这里,豆瓣说:“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还好,庄子没有活到今天,不然早该气死了。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读后感(二):勘誤四則

第150页

注釋「4」: “陳壽昌說:「軸解,木紋旋散也。” 句號后闕下引號“」”。

第94页

正文倒數第四行,「以隸相尊」後標記「四」當改為「一二」。

第82页

注釋「七」:「每一個東西都比它小的東西大,也都比它大的東西小」是病句,當作「每一個東西都比比它小的東西大,也都比比它大的東西小」。

第54页

注釋「一」第二行「Chuang Tuz」當作「Chuang Tzu」。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读后感(三):1

已经是三刷了,永远刷不完。真心不建议看竖排繁体的,除非你想在研究历代的古注,去古不远仅仅对于语言学来说,看了古注真的就没有自己的思路了。左传,毛诗,古论语我曾经努力去看过竖排繁体,甚至还拿着笔一个字一个字研究过。可是我感觉得慢慢写成横排简体,这样思路容易打散,可以在初读选择简本,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我也是因为觉得不看作品没法理解里面的思想。第三遍,觉得千万不要知人论世,也不要对古人抱什么必要之同情,冷眼旁观最好,有了限定就会被束缚,走不出来。第三遍,已经超级佛系了,本来打算拿文学史的观点往里面套,结果看了以后,文学史就根本没法信服了,完全失效。体会不到庄子的自由,他好像被关在一个笼子中,我们只能透过横栏关注他,看到的是隔着玻璃的他。他一而再的玄,孤独,自我。庄子有种傲娇的感觉,名副其实的庄怼怼,好友惠子是他怼生的最大乐趣,但是没有人看到惠子离去庄子的失落,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没有哭。或许正是他的处境。没办法只能继续读下去了,一想到这里就难过,自己的烂尾楼式的文言文功底,只能劝自己,佛一点就好。肖瑶非逍遥,难得不自由。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读后感(四):荒诞神话的鼻祖

我说我还是喜欢孟子的文风,舍长说他喜欢庄子。我问他为什么?舍长说庄子是讲故事,孟子是乱讲故事拿来阐发自己的道理。这跟我的感觉完全相反啊!

孟子讲的是历史故事,故事里面的人名或者事件可以在《战国策》《左传》《史记》找到出处或者能证明确实存在过的。庄子讲神话故事,很可能是民间流传的故事让他拿到书里来说,但是有些故事(譬如混沌之死)完全是自己杜撰的,用思想转换成语言直接呈现。还有一些讲孔子的故事,实际为了阐释自己的“道”(可见儒家势大。说到儒家势大,《史记》作者是不是黄老思想还很难说,他爹是黄老思想,但是司马迁本人是诗经学者。如果抱着黄老思想去看《史记》,里面很多符合儒家大义的地方就与这种想法发生抵牾。而且司马惨遭酷刑能活下来也是符合儒家气质的。但是具体解释出自哪里我忘了。所以还是先读文本,不要人云亦云。)孟子喋喋不休辩论气势雄伟,庄子则是语言晓畅想象宏伟。前者借题发挥,后者瞎编乱造。但是总觉得庄子比孟子更有逻辑,更层层叠进一些。

最后用庄子方法讲故事(不讲道理):

扯居于淡水旁,侃生于大山上。二人皆好聚众论道,终日不休。扯南来大山,侃北往淡水,中途歧路未相见。翌日坐而论道,众人不知扯非扯者,侃非侃者,乐而听其辩也。

舍长是用文献征引搞神话故事研究的,所以他喜欢庄子。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看道德经如身处宇宙之中,十方无依而观世界,内容简洁而宽泛;读南华经,鲲鹏之志伴随天籁之音,在十日并出中得到升华,精神之导游庄周带着我走过了寂寞年华;

到现在我才有点明白“有生于无”的含义,个人感觉时间和空间都是“无”,只有这种无才能包容得下这繁杂的宇宙世间万物;

华夏文明中的太极图诠释了这种文明的包容性和统一性,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转换而不弃不离,即使几经焚书亡国,这种文明丝毫没有断裂,反而在历史长河中吸收众文明之适用的部分融入到太极图中不停的转动粘合去伪存真;故华夏文明就是种无,它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排斥和吸引,没有绝对的有,只有不停的转动,不停的吸收,不断的进化,试问世间众恶,你能消灭“无”吗?有形乃无形的载体,载体易亡而无形永存,身死而不亡者寿是也。

而西方十字文明,观其像乃顶天立地,四通八达之刚性文明,如同向一爱慕之女子直舒心意;华夏文明则曲中求直,如果我做的你都明白,何必说出来呢,那样或许更合适,顺其自然,你懂的。

后百年世界趋同之势,如同一个星系吞噬另一个星系会变为更大的星系,而任何压制“无”的行为都是给“无”上点柴火而已,从压制行为的失败上更反面印证这种“无”的适用性,留头不留发,你最终流下来了么?你我难道不是正在经历吗?你代表的都是好的,我只一笑而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