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摘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摘抄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孩童教育、兴趣与合作

感觉通篇都贯穿着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家庭中、婚姻中或者是对外的人际交往中、职场中,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点来自于,每个人的性格以及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教育的影响。孩童时期、青少年时期,来自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会对这个孩子未来的人生以及心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并且要不断地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所在,培养孩子对事物、对外界以及对人的各种兴趣。一些在早期看上去品学兼优的孩子,在成人之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感到非常迷茫,可能就是对自己未来兴趣缺失的一种体现。

同时在父母教育之中,父母应该和孩子成为比较好的朋友,让他们和外界也保持良好而紧密的关系,让孩子觉得在社会之中也可以获得别人的喜爱,也可以和别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比如说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一部分,可以和同学发展很好的友谊。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帮助一个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步入社会之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更好地成为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和他人进行合作,并且避免一些极端心理的产生。

其实我觉得本书很适合给那些即将变成父母的年轻人来反复阅读,让他们知道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在成人之后一些过度的自卑和心理状况。

两个年轻人在考虑步入婚姻关系,之前应该想清楚双方是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合作方式及面对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携手解决问题。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新的生活方式

这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解答人生疑惑的书。

先简单的总结要点: 1. 阿德勒认为人生问题可以归纳为三大问题:职业、社交、两性。而解决方法就是与人合作、对他的兴趣、调整人生目标来解决。 2. 我们生活的意义由我们赋予,当我们希望做出改变时,要从改变人生目标开始,当目标变化,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就随着行为与习惯改变。 3. 人因自卑感而进步,也会因进步时候设定过高的目标而停滞,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改变或降低目标,新习惯和态度也会随着产生。 4. 人都会对优越感有追求,关键在于是否有益他人,而不是脱离社会情感与合作的。 5. 4-5 岁时孩子最初生活方式与性格的养成阶段,引导与人合作、对他人的兴趣是家人需要需要做的,而学校则是延续引导这两点的下一场所。

也是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注意到许多未曾思考过的潜意识的习惯。比如: 1. 一个严肃、沉默通过暴力手段进行教育,占据家庭主导地位的父亲角色,一个事无巨细的偏向宠爱的母亲,一个见证原本和睦的父亲与其父母的关系如何转变为近 10 年的决裂,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如何沟通合作相处,对于之后的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2. 这些影响产生的自卑情绪与为了补偿自卑情绪而产生的优越感的行为如何体现在我的身上。 3. 这让我对自身的某些特质如「生活中的防御状态」「害怕被批评」「对于可能被控制的行为的抗争」「对于某些行为的敏感」等等有了理解。

或许人的一生都是在与青少年时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做抗争,用新的目标产生新的行为和习惯,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就像梦一样,当我们开始理解自己的梦,它就再也无法欺骗我们。而当我看到了自身的生活方式背后的最初形成的根源,或许新的生活方式也就在开始产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自卑与超越

因为这几年一直很抑郁,开始关注心理学的问题。不完全是书评谈谈个人理解的一下想法。

心里状态的探究: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说人有三种状态:童年,成人和父母。三种可能基于一身,只有成人状态才可以稳定的学习进步。童年状态要么是被权威压抑,要么在权利斗争失败后放弃自我叛逆不接受进步,形势可能是多种多样,严重程度也不同。父母状态在于过于指责其他人,控制别人。

另一个点:可恶的他人可悲的我。

第三个点:童年状态下做事寻求周围的认可,如果得到不或者批评指责,可能会发起挑战,进入权利斗争,在斗争中失败,会引发复仇自我放弃等心理,并将自己无法改变现实或者现实中的不满归于于可恶的他人可怜的我,进入不好的心理状态无法取得成人状态而丧失进步的可能性。

另外一点: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

亲密关系一般只父母,子女,配偶,或恋人不排除朋友和亲人间产生类似亲密关系的链接。具体定义是生活在一起或比较紧密,一般有法律上的义务和责任。在这种关系的处理上最终的目的是互惠互相理解宽容提供经济或情绪价值。给人强有理的安全感,为其他关系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撑。当然如果这种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最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其他社会关系,和身心收到伤害。

在这种关系中,和谐和稳定的支撑不是持续的可能是阶段或者在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磨合后达到健康积极比如彼此提供情绪价值等积极方面。也有可能在一中偏中型状态,彼此不影响情绪的情况下打到一种关系冷淡但和谐相处状态,另外一种则是长期提供负能量,长期处于磨合期,不能稳定,但仍能存在,多少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状态。再有就是在亲密关系中受挫后,也可能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比如追求更好的情绪价值,选择逃离,有可能是双线逃离也可能单项逃离,逃离的程度也不一,亲子之间会在一定距离下进行关系重组。在保持距离下达到新的平衡,从负能量到平淡或积极能量的关系。夫妻和情侣则可能选择分手,隔绝对方对自己的影响,并找寻符合自己期待的伴侣重新开始,当然新的关系可能更好或更坏。

亲密关系走向隔绝的范围也有不同,有的人会对某一方面的亲密关系偏隔绝,比如父母,或者配偶也可能是和子女。但多数人会至少维持一种亲密关系,尤其是成年人有子女后和子女的关系,可能是个人性格问题也可能是这个关系中对方的性格与自己匹配程度较低。

有人会倾向于隔绝所有亲密关系,父母子女,配偶,多数处于孤独的状态自己的性格问题较多,自我保护欲望很强,认为任何付出都没有回报,进而拒绝在亲密关系中付出,也拒绝了回报。可能要接受内心很多次挣扎。

说说亲密关系的付出和回报,亲密关系是所有关系中付出和回报都最多的关系,要付出照顾,经济,精神。收货也最多也可以是照顾,经济和精神,类似与一种价值交换。平等的价值交换带来稳定的关系,比如我照顾你多,但你给我提供了情绪或经济价值等等。这个平等没有绝对,比如父母子女之间,往往是子女的存在本身提供了情绪价值,而不是做更多事。

亲密关系中的磨合,可能是争吵,好的争吵是超过以后有反省,我这里不对,我会改,但你还是有不对的地方,下次要说清楚或再吵一次,当然对方该不该不一定,你可以多次吵也可以接受现状。选择包容或者忍受,多数会在争吵或沟通后增进情感链接。但有些情况会进入到权利斗争,彼此争吵后只会觉得对方不对自己对,和对方的情感链接慢慢消失,不接受改变,也无法改变对方。可能带来长期的不愉快或者双方和单方逃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