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时刻刻读后感100字

时时刻刻读后感100字

《时时刻刻》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坎宁安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时刻刻》读后感(一):时时刻刻的热爱与哀愁

去年毕业季时我网购过一本《达洛维夫人》,读了几页后放下来,弃读了,后来搬离宿舍,将那本没有读完的《达洛维夫人》卖给了多抓鱼。在更久之前,我读过一半的《到灯塔去》,之后弃读。今年我重新发现了维吉尼亚·伍尔夫的美妙,读书的缘分如此妙不可言,以至于我们需要不断地寄希望于运气,运气让我能在17岁爱上王小波,运气能让我放弃过门罗与伍尔夫后依然命中注定般再度与她们重逢,普通读者如我,其实更应当感谢,她们没有放弃我。

《时时刻刻》是《达洛维夫人》的曾用名,被坎宁安用来作为他的书名。这本书里的故事很明了,同名电影翻拍很成功,三个女人陷入了女性主义忧郁,为什么不论时间如何流逝,女人,永恒的女人,依旧受困于同一条河流——生活,永远是生活,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的生活,必须屈服于日常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可以因为一个闪念放弃家庭追寻“月亮”,而《时时刻刻》中的女人,劳拉要经过十足的努力才能逃离日常生活在酒店中开房阅读《达洛维夫人》,男人是公共空间的,女人是私人空间的,简单的二分法固然粗暴,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女性的忧郁潜藏在生活的时时刻刻里,即使伍尔夫拥有女佣(女佣也是女人属于私人空间的证据),但管理女佣也是一项私人劳动。世纪末的纽约,克拉丽莎在为获文学奖的朋友理查德准备宴会,噢,又是该死的宴会,为什么100年过去了还是女人在举办宴会,在平衡各方往来,而身患重病的理查德,在宴会前夕选择从窗台一跃而下,当着克拉丽莎的面。

他们,永恒的男人们,选择放弃和选择坚持永远都如同一个简单的手势,而维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达洛维夫人,意识到自己“可以”自杀,便觉得幸福。女人在得到允许后,才做某事,男人在受到禁止后,才考虑是否停止做某事。

然而那些时时刻刻的哀愁,被禁锢的灵魂,逃离的冲动,始终不妨碍女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感受到热爱,毕竟,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时时刻刻》读后感(二):如果有人能拯救我,那一定是你

《时时刻刻》这是一部我先看了影视作品,又找来书看的作品。

-

故事跨越时空地链接了三个女人的一天。

1923年的伍尔夫,意识流作家,著作《达洛维夫人》;1949年的布朗太太,爱看《达》;二十世纪末的克拉丽莎,与达洛维夫人同名。

-

除了线索《达洛维夫人》一书贯穿了她们的生活,还有很多相似点,让她们的一生/这一天,节奏如此同频。

(建议先看电影,电影版节奏更强,书则填补了电影中缺少的内心过程。)

她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挣扎,总是在控制自己,控制自己去做平常的事。她们越能感受到周围世界的丰富,越是落寞。

她们拼命维持着本就看似“不错”甚至是被周围人“艳羡“的生活,光是为此的努力就花光了力气。

但一切总是重复又重复地反复碾压。

-

在我看来,她们是足够热爱生命,所以在找不到自己的出口时异常焦虑。她们被爱人需要,被仰望,被欣赏。

但也因此被困在生活里,而无法去更大的世界。

-

伍尔夫遗书中说:“如果有人能够拯救我,那个人一定是你。”

这也正是在极度憧憬希望中绝望的表现。

她们甚至不能表现出求救,因为那会让爱她们的人也陷入恐慌。所以即使是赴死,也极力安慰着“你做的够好了,没人比你更好了,但我依然失败了。”

-

这是一部设计精巧的小说,但同时也是质询生命意义的哲学散文,里面对生活中无奈、崩溃瞬间、些许喜悦的描述,异常生动。作者的洞悉能力让人叹服。

-

“她不由得在门槛旁边停了下来,就像她会停在泳池边,注视着淡蓝色的池水轻拍瓷砖,清澈明亮的阳光织成的网在池水的蓝色深处波动。”

然后她才缓步走出公寓,走进城市。

-

“就像一个承受着无尽、骇人听闻的粗暴对待的卡通人物,却总是毫发无损地重新出现,准备承受更多灾难。”

-

“我们仍旧拼命想活下去。她想,这都和眼前的一切有关。”

-

“这两个女孩会步入中年和老年,或干瘪或臃肿,埋葬她们的公墓最终会变成废墟一片。”

-

“你往下挖掘,就会挖出另一座更为古老的城市,再往下挖,会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城市遗迹。”

-

“大多数人被某种疾病缓慢吞噬,或者如果我们极端幸运的话,则被岁月本身吞噬。

唯一的安慰是:不是这里就是那里。我们的生命似乎会有那么一个时刻突然绽放开来,给与我们所期望的一切。”

《时时刻刻》读后感(三):逃避不是使内心平静的方法,请热爱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前段时间去看了电影《深海》,感叹视听盛宴及情感共鸣的同时,对于影片前半段意识流的描述以及作品中提及的题材(抑郁、死亡、救赎等)有很大感触,不禁想到另一部将这些题材融入得更好,涉及更多话题(女性主义、生存困境等),探讨更深层次问题,同时也更为细腻的作品《时时刻刻》。

迈克尔·坎宁安,美国当代作家,其作品主要关注少数群体及边缘化境遇,探索广泛生存困境。他于1998年创作了《时时刻刻》,并于2002年担任此作品电影编剧,如果对意识流叙述较为陌生的朋友推荐大家先去看电影,电影和原著的贴合度较高,无论是选角、情节设置、情感渲染,还是电影配色、背景音乐、转场衔接都非常棒。无论是书还是电影背后的细腻构思及深邃思想都值得好好珍藏并反复咀嚼。

时时刻刻 (2002)

8.6

2002 / 美国 英国 / 剧情 传记 / 史蒂芬·戴德利 / 梅丽尔·斯特里普 朱丽安·摩尔

作品讲述了三个来自不同时空的女人因同一本小说而发生了命运的交织和碰撞。这本小说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以“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开头,拉开了克拉丽莎要举办晚会的这一天的序幕,中间穿插着她过往的生活回忆。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与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回忆交织,使克拉丽莎对生活及生命进行思考。故事的另一条线晚会上所有人得知一位患战争后遗症的年轻人自杀的消息,让克拉丽莎再次陷入对死亡的思考,重新焕发出对生活的热爱。

《时时刻刻》选取了上述作品中的一些素材与元素,以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平及传记为基础,创造性模仿其作品核心思想和写作风格,编制出了一个新故事。小说以《达洛维夫人》为纽带,将三个身处不同时空的女性的一天连接起来,描写她们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困惑。三位主角的生活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作者也成功在碎片化的叙事中展现了一个破碎的时代,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女性个体的痛苦和困境以及觉醒。

✨伍尔夫夫人✨

作品以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杀为序幕,她的悲惨遭遇,精神痛苦,爱情枷锁,接连的不幸将她一步步推向深渊。渴望自由、渴望选择的权利使她解脱,而解脱的方式即离开(死亡)。而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形象是理查德,感觉理查德更像是伍尔夫的另一面,所以结局也非常的相似。

✨达洛维夫人✨

克拉丽莎,现代版的达洛维夫人,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虽然在生活的琐碎中暂时迷失自我,但是理查德的死亡给她带了更多思考。理查德的母亲劳拉的到来,使她进一步觉醒,并更深刻地体验生活。

✨布朗太太✨

面对家庭及社会责任的压力,在劳拉意识到死亡是容易的,背负着谴责和未知,她选择了逃离的方式。不同于莎士比亚妹妹令人唏嘘的结局,劳拉的离开演绎了《玩偶之家》娜拉出走后的另一种结局,她找到了独立的方式,在多伦多图书馆谋得一个职位,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女性独立。这个结局也是值得欣赏的,佩服劳拉的决心与勇气,她在真正意义上追寻了自我,活出了自己的独立人生。

虽然三位女性面对困境的选择不同,但是她们都具有相同点。三者都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她们规避社会规训,深入自己的内心,寻找自我的意识,也同样明白生活的意义,活出自己的人生。而当你终于直面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人生,才能满怀热爱地活着并且热爱生命的时时刻刻。

伟大的作家都是相通的,波伏瓦曾在日记里劝慰自己不该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羞愧,她被赋予了生命,就应当把生命活到极致,活出最好的可能性。如果完全牺牲自己,奉献他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杀。而且这种自我牺牲比痛苦地抉择多大程度上放弃自我、多大程度上保留自我要来得简单。波伏瓦觉得她需要的是一种平衡,既要为他人奉献,但也不要在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中失去自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