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读后感精选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读后感精选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是一本由林菁菁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读后感(一):Relen推荐

不管你有没有孩子都可以阅读的。

一个职业作家写的艺术阅读书。

她教会你如何看懂艺术,理解艺术,与艺术沟通。

如何看待艺术并让孩子能够从最懵懂的年纪开始意识到艺术的存在。

我自己读了一遍,逼老公也读了一遍。未来还会读第二遍的。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读后感(二):共读的美术享受

关于画画涂鸦的书也买了几本了,这本无意购入,刚刚粗粮浏览一遍。对于我这个非专业绘画的,但是在书店也喜欢看画册的人来说,专业画家写的这本书,感觉与其他育儿书形式不太一样。。胶版纸全彩页印刷,丰富的图片画作,参差的点评。。是我喜欢的调调~~而且,而且,孩子也可以一起看!昨晚宁丫就一边看着那些画一边讲给我听呵呵。。。其他的美术育儿书,可做不到这一点呵呵!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读后感(三):艺术带动情商的培养

任何形式的艺术体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清洗心灵的过程。用艺术的形式帮助孩子在童年画上斑斓的色彩,建立积极快乐的人生观、自信心。使孩子们学会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学会用适合自我表达的方式去与这个社会和谐相处。情与性深入生活与思维。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拥有快乐的人生,富有创造力的人生会让孩子于平凡中寻找快乐,提升幸福。非常推荐这本书,一位妈妈,一位艺术工作者妈妈的艺术育儿之路。或许对很多从事非艺术领域工作的爸爸妈妈们启发良多。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享受艺术吧,不要扼杀他们创造的天性~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读后感(四):当学画涉及评价时……

最近女儿喜欢用蜡笔在纸上画线条,通常这时她会自言自语“我画画了”,我知道她这时的画是无意识的,与她翻书,玩玩具的性质是一样的。最初的想法是凭她兴趣,想画就画,不去限制和指导她。开始我很轻松,抱着旁观的心态看她随意涂抹,女儿的点滴变化让自己很有成就感,她所画的线条越来越丰富,从点到直线到弧线,后来出现圈线,她出手也很大胆,在比她人还高的画纸上毫无畏惧,画笔在她的手里恣意驰骋。但时间一长烦恼来了,女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结束一幅画,线条无限堆在一起,原来感觉很有节奏的抽象线条画转眼便淹没在她接着覆盖上去的线条里,到底是教还是任其自由发展,这对于我这个教美术的妈妈来说很犹豫。说老实话,自己怕“教”,怕太多的框框剥夺了女儿学画最初的好奇心,绘画并不是只有技巧,不教吧,总觉得她不是在画,而是没有目的的玩。在幼儿绘画教育方面自己还是空白,更确切地说是不自信,没有底气,翻开朋友曾经推荐的林菁菁《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想从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论著,只是作为艺术家妈妈教儿子小其和朋友孩子画画的一些随感。孩子画画最初都有类似我女儿的经历,小其妈妈是这样做的:

最初的那段时间,我让他自由自在地涂涂抹抹,并尽量让他变换个不停,感受到多种多样用笔的方式,以便在纸上制造出不同的痕迹。我观察到,每次当他发现了新的办法,都为之一振的样子,然后非常积极地投入实践。

我总是挨着小其,看他一笔一笔地画。渐渐的,我看着他画到我觉得已经很有意思的时候,就指给他看一些他画的线条,告诉他我是多么喜欢;有时候我把他画的画,放得稍稍远一点,告诉他,我是多么喜欢那块漂亮的黄色,或者是他涂鸦中一块不凡的用笔。

说话间我帮他慎重地收好画,小心仔细地挂到不远的墙上,并且再给他铺上新的纸。

我知道,如果我不及时“抢救”,小其就会无休止地在先前画的线上做重复工作,有些可贵的、鲜活的笔触,就会淹没在横七竖八的线堆里。

我这样坚持不懈地“抢救”出不少小其的大作,到小其21个月的时候,我发现小其已经能朦胧意识到用线的节奏和变化,他的线条从完全的无序,变得有意识有讲究起来;他有时故意从画面的中心,渐渐画到某个角落;有时他画了几笔停下手,默默看上一会儿,又添上几笔;他开始自己主动地告诉我:画完了,我画完了!

小其妈妈教学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给孩子多种方式实践的机会——以激发其学画的兴趣;二是参与孩子的实践,及时进行评价——促使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摘录的这一节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谈的正是美术教学中常常提及,但又往往又流于形式的“评价”问题。评价就是俗称的“点拨”,它在学画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美术教学可以减负的话,减的可以是讲授过程,但是评价无论如何是不能缩水的。实践的初探和过程可以留给孩子,但是评价是无法替代的,这其中涉及价值和审美的导向问题。学画的任何阶段都需要评价,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关键是怎样评价。

在我看来目前美术评价有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评价技巧:空洞的鼓励

说到评价,第一反应就是“鼓励”。“你画得真棒!”“你的作品真漂亮!”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赞美声。当然,在孩子学画的最初阶段,出于激发和保护其兴趣的目的,鼓励是需要的,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没有内容的鼓励会让孩子失去兴致,这种流于形式的评价,对其绘画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就像我对女儿放任自由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后,孩子就会失去兴趣。教师在评价的问题上应该很见功底,因为他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绘画的价值和审美取向。“你赞美他画得快,他就觉得“快”是个重要的事!你不停地问:画得是什么?他就把画画这个行为,简单地理解为是具象描述。”到底评价什么呢?这牵涉到评价内容的问题。

误区二、评价内容:重绘画技巧,轻绘画内容;重形式完整,轻原创性

“你这幅画颜色丰富,有变化,很漂亮!”“这幅画构图完整,很饱满。”很少能听到问类似“你能讲讲你画面的内容吗?”“你的画面想表达什么呢?”这样先于教师评价的问题。其实绘画和文学非常接近,他们所要表达的都是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最情绪化的东西,区别只在于表达方式不一样。如果能够直抒胸意,流露最真实的感情,不管技巧怎样都应该算是好作品,至少在“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是这样的。而作为“教师”似乎太注重绘画的方法、流程和技巧,评价内容过于专业和单一。就如林菁菁所说,教师肯定什么,学生的努力方向就会是什么,结果是我们的孩子只会画好看的画,而不会画有内容的画。“好看的画”和“有内容的画”哪个更接近绘画的本质?哪个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有利?

在教给孩子一种绘画方法时,我们也是怕他们画不好,而“扶”得太多,“讲”得太多,孩子们没有尝试新鲜的快乐,没有了发现的好奇和乐趣,只是为了老师的“好看”而努力着,更不用谈其中的原创性。我们教学的点滴都告诉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做,没错!

可见,这样的讲授和评价有利于孩子原创能力的培养吗?有利于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吗?不是说形式不重要,但我们不能舍弃内容,只追求形式。绘画技巧还有一个年龄段的问题,各年龄段达到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小学以及学前的孩子在绘画技巧上应该是以尝试为主,激发兴趣为主,画到怎样的程度是以后乃至进专业学校的事。

误区三、评价形式和效果:以教师为主且是权威,学生是点缀

学生的自评、互评往往都是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一个形式,我们是否认真倾听了孩子的叙述,并给出了到位的评价呢?在技巧课上,教师的评价固然重要,但也要发现学生的创意,并大加赞扬。在教给方法之前,能否先满足一下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在随意涂抹中还给他们最初的新鲜感。而类似想象画和设计类的课程,评价则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一定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阐述和想法,说不定其中就有他们等同于大师的创意,紧随其后的应该是其他孩子的评价,他们的评价,不一定要求专业,只要能说出真实想法,并能阐述理由即可,但绝对不是教师评价的附庸和形式。教师的评价可以放在最后,此时可以对任何孩子的真实想法进行肯定,更要赞扬那些有原创能力的孩子,评价一定要有重点,有针对性。

教师要有到位的评价,还有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吸取新的理念,对艺术有宽容的心态,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我们的评价才会有更高的质量。

上述这些只是我看这本书的某一点想法,还有类似于“教育观念先行于教育实践”、“涂鸦之于抽象艺术”、“范画的去留问题”等等,还有待整理。林菁菁的《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作为一本育儿书,是值得推荐的,如果要培养自己的孩子画画,这本书更是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