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摘抄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摘抄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一本由[法] 路易·阿尔都塞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4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一):纯粹的感动

谢谢你,阿尔都塞先生。每当我迷惘,失意,总会翻开这本书,今天不觉此书已见底。(本书内容大部分已经在列宁与哲学/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联中谈到,本书只能算散文,想集中学习的话不建议观看) 我想,如果在情感资本主义泛滥的时代所谓的情绪价值指向性别化范畴的他者女人(阴性母托邦意义上的)的剩余享乐,那么这本散文集就是提醒我们什么是驱力,什么是反叛者,以至于读到最后已然泪流满面(最后附录那里是在贩卖资产阶级知识法权关系,您的弟子说的一点儿也没错,但是私心给您满分) 辩证法强调意识形态填补国家机器的自律性(见远东残阳收藏)哲学学习者(您弟子告诉我们最好不要用哲学家这个词!)不要畏惧深入敌方(我想起了自己本科建立的极左思潮读书会读了政治经济学,战后法国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直觉现象学,黑格尔导读后让大家阅读经与史—请不要畏惧!)然而作为辩证法的践行者必须提醒自己不能在固定的概念上停滞不前重复了以为概念是永恒的幻象—在市民社会的战场上不断阶级斗争—直到永远—因为这空无能指(其实不用这个词为好)本身就是冒险一掷,尚未确定的。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尽管广松涉极言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者旨在避免客观科学,因为这种符号暴力,象牙塔只会让阶级的政治主观性在重大历史考验中服务于自我蜷缩。最后,尽管您说人人都是哲学家,您的弟子说得更对,哲学家这个范畴就不该存在。

あなたに届く力で、飛ぶんだ、沈んだ世界を今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二):《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今年读的最后一本有关哲学的书籍。其实有些伤感,马克思所开创的这块“历史科学”的大陆,我才刚刚望见,便要转航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真正走进这块大陆,去感受那无所不在的“刺激战场”。在哲学领域中,我们拾起理论的武器,不懈地英勇作战,为的是捍卫“科学”,而不是“哲学”。我们只是在哲学中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人人都是哲学家”,此言非虚呀,一方面我们都生活在“哲学”的世界,就是意识形态的世界,不自知地践行着被灌输的观念,仿佛自己看透了一切;而另一方面,我们都有觉悟的可能,洞察世界深处真正运行的力量……

我们一生所战斗的,是那种精心构造的目的论世界——诸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维着的实体、康德的道德律与星空世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虚无”甚至海德格尔的“存在”,是“诸秩序的秩序”,是哲学的绝对开始……而围绕这一目的所展开的是认识论——真理就是事实与知性的相符,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斯宾诺莎的平行论和黑格尔的绝对逻辑“辩证法”),这种实证主义是一种正确的描述,而与正义毫无关系…和存在论——存在与虚无的同一(这到底该如何理解?),存在就是秩序,诸存在的秩序的建立在存在中被奠基,并由存在所规定和预先决定…唯心主义哲学始终暗含着起源就是目的的看法。

我们该如何与这些伟大的对手斗争呢?我们的理论武器库里有哪些可以拿出来用呢?或许,让我们找找……德里达的边缘理论“外部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唯物主义概念“没有主体的过程”(没有起源和目的的过程)、斯多葛派的“如果…那么…”与伊壁鸠鲁的“偶然唯物主义——原子的偏斜、相遇与凝结是存在特殊性生成的条件,恰恰是离经叛道,是偏向才是世界之始;一切都是相遇,一切相遇都是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是主体的和形势的相遇”、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从上帝开始,以宇宙的全部面貌为中介,达至三种认识的理论,即认识直接的世界/共同真理的世界/独特本质的世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他的阶级斗争学说……看看吧,我们并不是势单力孤,我们的同志,我们的武器,我们的形势,在这“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潜流”之中——多么美妙的词汇!,我们一起在哲学中战斗……我们一向拒绝对哲学作体系性的构建,拒绝哲学背后的法律意识形态——法权和那个“权利的主体”是最具欺骗性的概念。我们一向认为,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唯一存在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一种伟大的批判传统……马克思和列宁一直在默默地但真正有效地实践着哲学……那么一个终极命题是:什么是哲学?阿尔都塞告诉我们:哲学就是战场。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读后感(三):【转】若弗鲁瓦·米夏埃尔·戈什加林:阿尔都塞的哲学实践——《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序

本文通过将阿尔都塞哲学遗著《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置于其诸多哲学文本的线索之中,详细回顾了阿尔都塞哲学观和哲学实践的演变轨迹,指出所谓阿尔都塞晚年思想的"转向",实际上是向早年思想的一种回归。《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部遗著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中预告了但却未完成的"哲学著作"的替代物,是阿尔都塞以新的哲学观为基础进行的哲学总结。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阿尔都塞的全部哲学努力,就是"在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情况下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译者简介】吴子枫,原名吴志峰,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阿尔都塞与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巴黎高师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西方当代理论的翻译与研究,译有利罕《文学中的城市》、萨特《什么是主体性?》、阿尔都塞《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