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九三年读后感锦集

九三年读后感锦集

《九三年》是一本由(法)雨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三年》读后感(一):《笑面人》和《九三年》中间那本是什么

看上海译文出版的《笑面人》,前言有一段雨果的文字,记得里面的一句话,《笑面人》写的是英国,《九三年》写的是法国,都是关于历史的小说,两本中间还有一本,因为一直没有看到过,所以名字记不得了,不知道那本书到底写了没有?

《九三年》读后感(二):从带一本书去巴黎到九三年

因为<带一本书去巴黎>勾起我兴趣的书.

才刚刚开了头.早些年看得悲惨世界早就丢在脑后.对巴黎圣母院的记忆只剩下美丽纯洁的esmeralda.也许这就是浪漫随性的法国人心中的天使.

不习惯先看简介和评价再读书的习惯,对九三年所有的了解仅仅关乎法国大革命.不过无论如何,和林达随身同行且令他不吝笔墨的九三年,此刻在我的案头,静静的陪我.

《九三年》读后感(三):它让人活得光明

毕业论文选择了九三年为文本,分析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接受,我选择它是因为我爱这个故事,但论文折磨了我很久。现在回想这本书和我的毕业论文,觉得大学时很幼稚,有些观点已发生改变。可当我重读原著和我的论文时,我发现当年没有走入社会的我和原著所产生的强大共鸣让今天的自己感动。我认为自己没有变,只是锋芒不再那么直白,我喜欢这书里的每一个人物,他们活的光明,死的磊落。这是雨果,大仲马等等作家至今仍感动读者的地方。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有善良的心,他无法看见婴儿死于大火,也无法看到善良之举受到囚禁。他让我相信美好无处不在,让我相信爱是化解战争和仇恨的强大武器,让我对世界充满信任和期待。

《九三年》读后感(四):人道主义的胜利

雨果最后一部作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差距确实很大,雨果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排比描写,有关于自然景物建筑的,有关于社会历史人文的,比如在写国民大会时,把左派右派中间派运用排比都介绍了一遍,有些处于风暴中心的人还能活多久。很多人觉得雨果小说里无关的议论描写叙述太多,而正是这些无关的描写,一句一句把整个舞台背景搭建起来。

雨果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搭建旺代这个充满战火的舞台,国王与共和国之间的对立,站在保王党的农民与站在共和党的市民之间的对立,同样是贵族的侯爵与子爵之间的对立,人道主义战胜了一切,战胜了国王(侯爵的行为),战胜了共和国(子爵的行为),最后以浪漫主义的悲剧结尾(神父和子爵的行为)。

或许正是因为浪漫主义,所以小说的情节里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变化,前后的铺垫做的很好,前面的伏笔在后面的情节都有体现。

雨果通过郭文子爵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共和国,“永远朝着黎明、青春和生命看”。

《九三年》读后感(五):理性只不过是理智,感情却往往是良心。一个来自人,一个来自更高的地方。

法国大革命带来西方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巨变,涤荡着西方文人的心灵,产生出大量有关的文学作品。在之前对于大革命翘首以盼,革命之中欢呼雀跃的大多数西方知识分子们,在大革命失败和其对于旧世界的毁灭性破坏之后,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革命及其之后的历史进程似乎是减2加1,革命往往对于社会的整体架构破而未立,扫荡了旧世界却没有给人们带来彻底的新的世界。毕竟,新的因素的萌芽存在于旧世界之中,是其积极的那部分。于是,人们往往会在革命之后回去捡起旧世界的碎片来清醒的仔细端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社会偏离了原有的运行轨道,制约越轨行为的各种规范被彻底的否定(旧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合理的,都必须予以抛弃)。似乎是回到了原始的赤裸裸的暴力(试想一下,在完全没有规则的游戏中由什么来决定胜负呢?)暴力成为革命中解决纠纷的首要的方式,而不是最终的不得已的选择。革命往往和激情,不理智,煽动联系在一起。在暴力活动中,不利一方的基本权利遭到蔑视,再没有比毁灭对方剥夺其声明更痛快和杜绝后患的了,最彻底。杀人的理由可以随意的编造,他是叛徒,他投机革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