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望川集》读后感100字

《望川集》读后感100字

《望川集》是一本由何俊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3-8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望川集》读后感(一):关于余英时研究的文章

这本书最主要的是能让关于余英时的研究重见天日。其对余英时的“近世思想”的研究,将余先生的治学特点基本全部道出。并且,这还是一个治学的框架。如果依此揣摩,一定会有心心相印之感。而且,前面这几篇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文章,对后学帮助极大。里面对当代的学者如陈来、杨国荣、葛兆光都各有点评,这对我们了解各家特点,如何分析各家路数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望川集》读后感(二):读《望川集》书后

年少时对于宋明理学不甚了了,因此渴望对其有一历史性的认识,当时图书馆藏有《朱熹的历史世界》和《朱熹的思维世界》两书,读之令人解颐,而后读葛兆光先生文章,知道南宋儒学尚有一部经典著作《南宋儒学建构》,所幸图书馆有藏,遂取而读之,读后令人击节。所以记住何俊先生这个名字,最近有幸收到何俊先生新出之随笔《望川集》,小子不敏,对宋明理学仍旧难说入门,因此略微写写读后感,如有疏漏之处,还望方家勿怪。

本书为何俊先生之前出版的《师英录》扩写而来,分为问学记,进学编,积学初集,续集,三集。其中问学记为其求学过程中跟随老师的求学回忆和老师所教予的治学方法。进学编则是作者问学于余英时先生的记录,以及其对于余先生治学思路的解读。其后之积学集则包括对应的思想史书评,对于前辈学人治思想史的札记,以及为后辈所做之序。

其中于我读来最畅快的还是进学编部分论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部分。因为作者与余先生一样治宋明理学,因此对于宋学尤其是南宋道学的构建具有天生的对话环境,可以视为师弟相促。一些基础前置条件也可从各自的著作中看出。

作者指出钱余两师徒虽然研究方法不同,一个偏于传统经史之学,一个融入现代学术的概念分析,并且有打擂台的嫌疑,比如钱穆著《朱子新学案》认为:北宋诸儒对国家政治,特别是朝廷政治非常关心,比如:司马光,王安石,二程。但到了南宋朱熹、陆九渊这些最重要的大家,他们好像对朝廷政治不关心了,他们更多关注地方的事业(页204),而余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则提出:朱熹一生自始至终、念兹在兹,从来没有忘怀过对国家、对朝廷政治的关心,只是相对于北宋诸儒更偏向于得君行道。但两者实际是一种师弟上的守先待后的传承,两者论宋明理学都并非是拆解出几个抽象概念进行分析,而是从多方面去把握,目标是要在部分中见整体,在繁多中见统一,从变中见常,属于一史学家的路数。而这两部著作虽然一者重“理气混合一元论”,一者重“内圣外王连续体”,但实则表达的儒学观并无二致,都是“宋儒的目的是以重建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为其主要目的,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同时钱余二人研究朱子都并未囿于时代断限,而是注重儒学连续发展性,认为南宋儒学的需得上溯至北宋时期道学诸家的争鸣,甚至需要从唐代古文运动讲起。同时余本人又针对钱在史实上的错误认识进行修正,并进行继续发扬,比如钱穆始终反复强调要从整个宋学脉络来看朱熹,但钱穆本人因为其著作实际使得朱熹属于散漫状态,而余英时的后王安石时代概念的提出将钱穆这一微观研究中的宏观含义呈现了出来。

《望川集》读后感(三):《望川集》:一部有温度的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作品

对外行人来说哲学与思想史这几个字太过深奥,但架不住这素雅的封面设计和“望川集”带给人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触动。

《望川集:哲学与思想史研究学记》收录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在进行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不同时期的感悟,书中既有学术领域大家对具体问题的态度、看法和研究成果,也有作者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除却了解专业知识,本书还凝聚了温情的一面,作者求学与工作期间受到多位师长的教导获得了受用终生的学习方法,亦在为人处事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等方面获益颇多。

《问学记》中作者谈及了往日学术风气的虚浮,而老辈学者一直坚持“义理、考据、辞章”的观念,提点史学研究初入门者要注意辞章朴实直简,先从教科书这一通常认识中获得完整且基本的认识,之后再研读史料本身,以正史为根据,随着研究的深入、阅读材料的丰富善用四较法来认识思想者的思想形成和变化;要从二手研究转入一手资料研读,有量更有质,理解认清思想本质再做有价值的判断,从而对思想有结构性的认识;研究中国传统思想要面对传统知识世界的门类划分,掌握传统目录学对精准找到所需文献大有助益;因为中国现代学术基于西学范导建立,作者选择西学视野来研究,就如何打开西学视野培养此方面的素养提供了具体的书籍参考;在研究过程中会涉及田野考察,作者肯定其有益的一面也提醒要注意“度”的思考。

《进学编》是作者学习余英时有关中国近世哲学与思想史研究的心得,其中在史学考证中如何应对史料出现歧义的方法和实践过程在读者看来很是“有趣”且有“成就感”的,从诸多线索中找寻准确信息对于研究者来说繁复而辛苦,但是“破案”那刻是值得欢喜的。

对普通人来说学术界的大家是远在天外的存在,此刻我们得以透过作者的文字窥得其烟火气的一面。我向来喜欢看有年代回忆的文字,从中能获得些许有趣的内容,严肃中包含温情与轻松,是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

《望川集》读后感(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中国哲学思想史,一部值得珍藏的哲思录

书籍分几种,有的是快餐,有的是甜品,还有的是陈年的酒,内涵丰富醇香怡人,得细细品。

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专家何俊先生的《望川集》便是这样一瓶陈年美酒,令人不舍一下子看完,总想一个字一个字将之细品到位。

何俊先生专注于研究哲学发展史,特别是理学如何从经学转出的历史和陆九渊(陆象山)心学。我最近在读一些历史时,对这一段正好感觉比较困惑,故而,翻开这本《望川集》时,异常兴奋,可以说书中没一句废话,每一个部分,都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历史拼图,缺一便会感觉不完整。

这本书也中视为何俊先生一生的研学心血之作,第一部分《问学记》是回忆大学期间四位名师的教诲;第二部分《进学编》是学习余英时先生的中国近世哲学与思想史的心得;第三部分为《积学编》,记录的是何俊先生对梁启超、冯友兰、钱穆、侯外庐、牟宗三五位近代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们的论著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心得感悟。最后,还有积学初集、续集和三集,均为各家之言的精华融合,可以说,这本《望川集》处处闪现着智慧之光。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何俊教授对于近世思想史、历史以及哲学方面的研究方法的详细解析。

我们平时自己读一些大家之言,可能会半懂不懂,内心存在许多疑惑,通过何俊先生的详细解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哲学思想,同时还能深入理解何俊教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我们研读国学文化提供清晰的研究思路和多元的视角。

比如,我最为困惑的是宋明理学这一段与今天这个社会的联系,近代不少学者认为孔子并未束缚人的思想,而是被宋代的朱熹强化了之后,成为了统治者的工具。

在书中,何俊先生对此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的一种范式,并最终衍生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滥觞于中晚唐,完形于两宋,横肆于元明,嬗变于清代,而且构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学术与文化的基础。”

虽然,曾经宋代的思想文化被近代辛亥志士们强烈要求切割,但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这是中华文化根基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不能切,还要将之重新认识并将其精华发扬光大!

今天,中国的眼光已经看向世界,中国的大门也已经向世界敞开,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吸纳别国优秀的文化,亦是当今学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何俊教授在书中也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所以,无论是学术圈内的人士还是普通爱好哲学历史的读者,都推荐读读这本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解中国的哲学与思想史!

《望川集》读后感(五):走入中国哲学思想史,领略思想史治学思路

中国哲学和思想史研究受到西学的映照,经历从对传统经史的继往开来,到现代新史学道路的开拓。在研究对象上,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也涵盖社会思潮乃至现实社会的哲学思想。

欲了解和认识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及其研究方法和范式,作为非领域专修者,仅是兴趣或爱好涉猎而言,与其读系统的专著,不如读相关的研究札记。尤其是有一定史学基础的读者,选择何俊教授的《望川集》作为思想史研究入门,颇为不错。

何俊教授曾任浙江宋学研究中心主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香港中文崇基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其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上独具见解,著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从经学到理学》等专著,其在研究中将思想和历史进行有机结合,把哲学探析放置在历史时代语境中进行考据和考量,同时观照现实、关怀人间的创见和研究范式让人耳目一新,也极富启发性意义。

而这部《望川集》乃汇文集反映了何俊教授在哲学和思想史研究问学中的心得体会。书中以曾作记录向师长求教和治学理路心得的《师英录》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扩编,同时增编“积学续集”和“积学三集”,为书评、学术评论及序文。内容囊概丰富,既讲哲学,也说史学,有纯学术,又兼问学和生活思考。治学参考和休憩暇读两相宜。

“学记”中的每一篇文章读来都是干货满满,字句行间感受何俊先生的治学厚实功底,又给我们展现了严谨的思想史研究范式和别样思考启迪。中国哲学研究有别于西学研究,虽然现代中国学术已然转化为西学形态,但仍需根植于史学观念基础上。由此,思想史和史学在研究上、研究方法上是能互相映照的。

思想史研究上,能实现方法创新固然妙,然而承袭同样重要,如能推陈出新更佳。而无论治学经过如何变化或相异,思想史本质上研究的就是历史背后的人的精神的演化,其实也可视作“作为陈迹的历史的另一面”。如此看来,治史方法同样可迁移到思想史研究中来。

作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师门从学记”中,便详细阐述介绍了诸如,徐规的“义理、考据、辞章”治学观念及对史实梳理和史法掌握,沈善洪先生的从二手研究转入一手资料的系统研读,陈村富先生的对田野考察中获取经验的注重。

透过《望川集》,我们除了一睹多位名家的治学风采,也在何俊先生朴实直简的文字中,领略丰富的思想史研究方面内容,也认知了清晰的治学思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