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精选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精选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是一本由[美] 金伯利·罗斯 (Kimberlee Roth) / [美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一):如何摆脱原生家庭

书中的语言通俗平实,内容却深刻到位,是一本指导自己走出童年阴影的指导书目。若你的父母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这本书将带着你认识自己、走出困境、建立自我意识。告别,祭奠,原谅,宽恕。同时,读这本书读得也比较难,童年的不良情绪和记忆全被翻起来了。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客观从容面对自己的“执念”,不再一味自责,接纳,和更爱自己。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二):相信现在的你拥有更多的选择

虽然这是一本写给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子女的自助书籍,对于非这一类别的读者依然受用,因为童年总是会有许多失落的体验的,父母也不可能完美,当他们由于自身情绪或经济或身体方面的困难而影响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回应及时性、稳定性时,你可能体验到或大或小的创伤,在你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会激活、放大,给你当下的生活选择持续带来负面的影响。也许,你会需要翻阅一下心理自助书籍,与你内心的小孩对话。

书籍的架构很清晰,从过去到现在,然后面向未来。由理解走向改变,理解你的父母,理解你的过往,理解你的反应,理解你的情感。书里同时强调,当下的你、成年的你,拥有重塑关系、维护自己的责任、能力和机会。当然,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在改变的途中会反复地体验到类似的挫败、混乱、愤怒、内疚等,但慢慢地,允许自己可能会倒退,允许自己仍然感到无力,只要你尝试用新的方式观察、体会和应对,相信微小的改变会累积显现。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三):别忘了内心的那个小孩

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过去的自己,他是一个小孩,是过去的自己的集合,静下来的时候,不要忘记和这个孩子说说话。 这是一本关于父母或养育自己的亲人是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人如何疗愈自己的书籍。内容上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大部分,即介绍何为边缘人格障碍(这种疾病如何影响到了我们)、现在的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情绪、我们如何去应对这一境况。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个不处于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家庭的人(比如我自己)可能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但是我还是把自己带入了作者描述的种种糟糕的情境中,因为这种带入对于大多数中国小孩实在是太容易了,因为这本美国作者所阐述的很多被他认作是病态的场景在我们这是司空见惯仿佛刻入基因一般的举动。因此,这本书作为《如何疗愈你的童年创伤》的工具书是几乎适合所有中国宝宝体质的。 诚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拥有幸福童年的普通人,快快乐乐的成长起来了,但是我们每个人也都要学会爱自己的内心的那个小孩,以此为窗口去爱整个世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四):别再忽视内心的那个小孩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中作者金伯利·罗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童年经历对成年后的影响竟然如此深远。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忽视内心的那个小孩,她可能正在经历一些痛苦的事情。但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学会与她对话,更好地理解她的感受,帮助她疗愈创伤。

作者让我了解到自我关怀是疗愈内心的第一步。没错,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关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与内心的小孩对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却是非常值得的。通过不断地倾听和理解内心的声音,我们可以逐渐疗愈创伤,并建立起更加健康和平衡的自我。

如果你也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更健康的关系,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让你对心理学有更深刻的理解,教你如何通过对话和自我关怀来疗愈内心的创伤。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五):你对人的看法可能比你认为的更加准确

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很多人哪怕已到了而立之年,以为自己刀枪不入,但是每每想起童年创伤还是失声痛哭。 或许是无情地嘲笑、否定、批评、无视或许是一句句“我都是为你好”·或许是一次次“后悔不该生下你”。 很多孩子需要满足父母的需求,不断为他们提供滋养和情感支持,要一直充当着容器的角色,不断地接纳父母的痛苦、愤怒和种种情感投射。

分享一些书中对我来说很受用的话: 原谅是你为自己做的事,别人不需要知道,你也没有义务告诉他们。原谅也并不需要被原谅的人表现悔过或者做出忏悔。有些人决定要等到对方表现出悔恨,或者决定悔改时才原谅他们,但原谅与他人的行为和意图没有直接关系,它只与你有关。归根结底,原谅是你自己的决定。原谅并不意味着你要站得比别人高,成为殉道者,它也不是你的义务。记住,你是为自己做出这一决定的,而不是因为别人觉得你应当原谅。 你对人的看法可能比你认为的更加准确,只要你肯相信自己的直觉。 如果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信任自己,没有健康的界限,别人的价值观就会同意地影响到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记住,你不应当期盼自己的父母改变。但你可以改变,而且你也应该改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