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是一本由夏鼐 著 / 王世民 校订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读后感(一):《中国文明的起源》: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夏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备受推崇。 在他的著作《中国文明的起源》中,他以自己多年的考古实践和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国考古的回顾和展望、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中国文明的起源。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首先,夏鼐先生回顾了中国考古的历史和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中国考古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考古发掘的规模和数量不足,对于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还需要加强。同时,夏鼐先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如加强考古学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考古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等。

其次,夏鼐先生详细介绍了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他指出,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夏鼐先生通过对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和遗址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最后,夏鼐先生探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他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而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创新的过程。 夏鼐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如文字、哲学、艺术等,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夏鼐先生的《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通过对中国考古、丝绸之路和中国文明的探讨,夏鼐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读后感(二):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要从文化自知开始

偶尔逛孔夫子旧书网,发现1985年的初版《中国文明的起源》卖到了近百元,中华书局版更是三五百不等,当时就很好奇,一本百多页的小册子旧书,竟然卖得这么贵!时隔多年,这本书竟然出版了校订本,还是彩色插图本,赶紧下单买了。当书寄到拆封时,有一种捡漏的欢喜。

书的封面是棕色牛皮纸一样的颜色和手感,有沧桑的纹理,且能看到隐约的图案凹痕,配以凸起的白色书名,给人以简约、典雅的学术范儿感观。白若烤瓷的护封上,醒目地写着“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史上的划时代经典”“现代考古学奠基之作”。素雅的外封包着的内页却是彩色的,彩图、大图十分精美,不同的内容页面也有不同的底色,整体装帧堪称精美。

和前两版相比,内容扩容到了近300页,算得上丰满了。内容仍包括三个部分:“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中国文明的起源”。此外,根据“出版说明”所言,此次校订还增加了夏鼐先生的另外2篇有关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文章,可以加深对中国考学学发展历程的了解。

内容质量如何?其实是毋庸置疑的。越是大家、大师,其文越是大巧若拙。夏鼐先生的行文简练而流畅,每翻一页,恍若有一位淳淳君子在与自己促膝长谈。页脚有注解,一些专业术语更是单独开辟页面详细讲解,对于考古小白来说,算是十分友好了;对专业人士而言,也不无查漏补缺之用。考古本是一件稍显枯燥的事,但经夏鼐先生之手,一个个文化遗址,一件件久远的文物,都好像是条理分明、排列整齐的大家闺秀,在等着读者去品头论足,去欣赏,去点亮它们在时间长河里的荣光。而作者一次次对不同时期的上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论证,则是关乎“中国文明起源”这一研究的殷勤叩问。

回到民国时期,一个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参加了殷墟的第13次发掘。在看到一具完整的女性骸骨出土时,他站在坑边产生了诗意的联想:

这个学生就是夏鼐,他后来留学英国,成为第一位(埃及)考古学博士。后来,这位学霸成为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领导新中国考古事业长达30余年之久,可以说,20世纪里多数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都有他的身影。

正是这位考古大神,以多年考古研究之资粮,汇集成了这本《中国文明的起源》。他认为,殷墟虽然足以证明当时的中国已经属于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并不能说它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他在文中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

于是,有关中国文明最早的起源,还可以再往远古挖掘。是夏朝吗?抑或是黄帝蚩尤时期?一切皆有可能。

也正是他和他的这本书,开“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风气之先,为后来著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国正成为世界大国、强国,更以唯一的文明古国屹立世界之巅。《中国考古大会》《三星堆》《考古公开课》《国宝迷踪》《国家宝藏》等考古类节目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大众开始对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越发认可和重视。而这也未尝不是夏鼐先生书写这本《中国文明的起源》所希望达到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读后感(三):当中国文明的起源被质疑的时候

1928年,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首次掀开黄土,揭开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发现宫殿遗址、墓葬、车马坑以及铸铜、制骨作坊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批甲骨卜辞(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当时的学者以为殷墟文化就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所以一些外国学者就以为中国的文明是西来的,是把近东的两河流域(地域大体在今伊拉克境内,对希腊、罗马及波斯的古代文化的发展均有重大影响)成熟了的文明照搬来的。 为了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解放后我国设立文物局,成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考古研究体系。夏鼐担任考古研究所所长20年,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浙江温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9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文明的起源》正是夏鼐在1983年3月应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邀请在日本所作的三次公开讲演稿和合成,分别是: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中国文明的起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考古人的执着,为了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找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文明与殷墟文明的联系,先后发掘了郑州二里岗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 通过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大量出土,考古学家发现,这是早于安阳小屯的商殷文化,具有文明的三个标志,即:都城、文字、青铜器。 通过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出土,考古学家认定这里的文明比二里岗的文明更早,根据C-14的测定,范围相当于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可分为早、晚两期。二里头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达到了文明的阶段:第一,在二里头遗址本身,便发现过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宫殿。第二,它似乎已有文字制度,在发掘出的陶片上有刻画记号,类似于殷墟甲骨文字。第三,冶铸青铜器,不仅有工具和武器,还有爵杯等小件容器。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同较晚的文化相比较,是直接与二里岗文化,间接与小屯殷墟文化,都有前后继承的关系。二里头文明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开始。 偃师二里头文化就其文化内容和所在地点来说,显然是从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过来的,但可能又吸收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元素,如山东晚期龙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北地区的“甘肃仰韶文化”等。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和论证,考古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自我发展的文明,在发展过程也受到一些外来的影响。 从书中来看,考古不但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而且需要很多的科学技术,除了前文提到的C-14法,还有K-Ar法,热释光法、光谱分析法、快中子活性化分析、电子探针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只有运用了这些科学技术,才能将发掘出的古物测定大体的年代。 同时,考古人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比如青铜器冶炼铸造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与国外的冶炼铸造有什么区别?丝绸之路上发掘的纺织品,其纺织技术的发展先后顺序是什么?与国外同期的纺织品有什么差异?等等。 看完这本书,不由赞叹,考古人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堪称全能啊。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探明中国文明的起源,并用确凿的证据让那些质疑的人哑口无言。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读后感(四):中国文明的起源,解答了中国人关于“我是谁”的追问与求索

古代四大文明有,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

但是这四大文明,只有中国一直史代代相承,从未间断的。而其他文明都在发展的过程中消亡了或者被迫中断了。

文明是人类友展丈上的特殊价段,是人类脱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

所以对于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家夏鼐研究了几十年。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还曾经获得英国国家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科学院等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这位考古巨擘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系统性研究的代表作,更是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老先生就解答了每个中国人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和求索。

什么是文明?

《中国文明起源》首次明确了文明的概念,和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目的。

而现如今提倡的文化自信就要从文化自知开始。

书中指出,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在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而在文明的标志当中,是以文字最为重要的。

夏鼐认为:“我以为中国文明的资源问题,像别的古老文明的起源问题一样,也应该有考古学研究来解决。纵使有问自己在,也不一定能保存下来,所以这只好主要的依靠考古学的实物资料来作证。”

因此,他带领团队展开了对中国文明的探索和发现。

在这本书中,还参加了160多副文物遗址的照片,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地能够让读者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文明到达了何种程度。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次明确了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解决了100多年以来争议的问题。

在中国的文明当中,汉唐的丝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

之前带孩子去参观杭州的良渚文化博物馆,非常震撼古代人的智慧。其实中国最早的丝织品也是出现于东南的良渚文化中。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汉代的丝织品已经发展到了精湛的工艺,在国内非常流行,还输出于西方,一直销售到罗马地区。

当时中国的丝绸成为欧洲贵族争抢的奢侈品。而且中国的丝绸在埃及和叙利亚也被发现过,意大利的南方也曾出过国罗马时代的丝绸。

虽然仅是一种小小的丝绸,但也说明了当时中国国家的强盛,使文化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中国的文明不仅仅只是文明,它对世界也有重大的影响。

夏鼐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考古学的飞跃发展,使研究世界文明史的学者们对于全球性的理论问题提出新看法或修改旧看法的时候,都要把中国考古学的新成果考虑进去。”

虽然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比较晚,但是这些学者兢兢业业的研究和工作,给了中国考古学极大的突破性的进展。

在这本《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夏鼐也对中国考古学做了一个历史的回顾。可以说你读了这本书,仿佛就用眼睛亲眼看到了了中国是如何诞生的。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读后感(五):考古人员必读书目——《中国文明的起源》

本书作者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被授予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他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主要内容是夏鼐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在1983年应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邀请,在日本所作三次广播讲演的文稿,先是出了日文版本,后面又转译为中文。

这次出版机构重新校订出版他的作品,选用了彩页印刷。我一拿到书,就感觉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好,触摸起来非常有质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厚重感,同时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吸引读者能够结合文字吸收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对本书的兴趣。

尤为出彩的是,这次校订还增补了夏鼐先生有关考古研究非常重要的两篇文章《新中国的考古学》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前言》,可以视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发掘研究的总结和概括,加深读者对现代考古发现的认识。

本书共有三章,分别讲述了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中国文明的起源等,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第一章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里,讲解了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人类的祖先、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以及从两周时代的考古学到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乃至近代考古学带来的丰硕成果等内容。在第二章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里,讲解了中国丝织物的出现、汉代丝绸业发达的原因、平织的织机和提花机的出现、汉代丝织物的种类、汉代丝绸流经丝绸之路、由于西方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唐代丝织物等内容。在第三章中国文明的起源里,讲解了殷墟文化、商殷时代的文字制度、郑州二里岗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新石器文化等内容。

从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中国的青铜时代,除了安阳殷墟,还有郑州二里岗文化,更早的有偃师二里头文化,发现了青铜器和玉器。在宗教信仰方面,根据考古资料,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有灵魂不死的观念,随葬有生活用具,还有饮料食物,还有彩陶上所绘制的各种动物花纹。在占卜术盛行的殷商时代,用卜骨或卜甲刻上文字,这些都与信仰有关。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由野蛮时代转入文明时代的。此外还有令人振奋的伟大的丝绸之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500年-前1100年,中国丝织物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还出现多彩刺绣,织锦等。之后又产生了绢、绮、锦、高级绒圈锦等织物,开辟了“丝绸之路”。

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了解伟大的中华文明,正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么一部经典历史著作,相信你会对中华文明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