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岁月忽已晚读后感1000字

岁月忽已晚读后感1000字

《岁月忽已晚》是一本由胡大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忽已晚》读后感(一):既是读诗,也是读史

文人能够出门,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是一部集结了多位汉代无名诗人所作的诗歌作品的诗集,这些古诗情感深邃、诗意优美、意境丰富,展现了当时汉代社会和文化的特色,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岁月忽已晚》这本书中,作者对这十九首经典诗作的艺术魅力进行论述,为我们讲解了作者、题名、主旨、内容、层次以及古代文人生活的谜团和玄机,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东汉一众匿名者为我们留下的十九首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这其中部分诗篇曾被列入教材,我们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也曾背诵过,如今再读起来仍觉得琅琅上口。书中,作者通过借用其他诗篇作为参考、引用《资治通鉴》等古籍记载等方式,为我们分析诗歌笔法、词语出处、情感表达以及诗文中伏笔等内容。

作者从诗歌延伸到社会制度、习俗、社交礼仪、历史典故等方方面面,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做了详细的铺垫,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做了大量的比较,同时还对诗人的身份、经历、心理状态做了许多合理的猜测,给我们分析、品赏诗作带来更多思路。

一首诗能描绘一处风景,表达一种情怀,讲述一段人生,也能让我们回望一段历史。本书从多角度对这十九首古诗进行赏析,讲解这些古诗的拟作与影响,探讨了古诗立意的更多可能,让我们从中体会中国古代诗歌在结构和表达手法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并从中一窥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古诗十九首》这部诗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汉代社会与文化的窗口,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无穷的灵感与启示,对于了解当时的文学风貌、审美趣味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古诗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人文情感和思想观念。从历史和文学价值层面来说,这些诗歌不单单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故事、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们是对风景的描述,是当代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对创作者内心的假想。

通过阅读《古诗十九首》,可以更好地了解东汉时期的人文景观和文学风貌。本书用细腻流畅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古诗背后东汉文人的生活与情感,是走进一座城市、一个时代,乃至走进一个文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尝试。

《岁月忽已晚》读后感(二):古诗里的东汉世情,看文人如何在梦想与现实中求索。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句话的威力很猛啊,是不是戳中了正在相思的你?时间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消逝,你再不回来,我恐就要老去了。几多深情、几许无奈,勾勒出了《古诗十九首》背景下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交友等人生历程。 东汉发展到末年时,zheng局不稳,she会动荡,在风雨飘摇中的文人又是如何安生立命?作者通过深刻透彻的解读古诗十九首,带读者走进东汉文人的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感受东汉世间百态,即使穿越了千年,依然生动感人。 诗歌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五言诗更是朗朗上口,广为流传。至东汉文人时期,五言诗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主要阐述了东汉文人的官宦生涯、爱情相思、生命意识、友情知音四大主题。 在“游子”与“思妇”为主人翁的诗歌中,我们不仅仅只看到了游子与思妇,更能接触到东汉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宦游的苦与乐,自有清风明月相伴,求仕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看似清爽畅快,实则也是带着清苦的。 不仅明月,神话形象也一直是古诗中的常客,更是将牛郎织女的天各一方,引申到君臣之隔。牛郎织女的故事唯美浪漫又引人唏嘘,在“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读古思今,我们何尝不是和古人一样,为了求学或者工作与家人分别,在人生的旅途中,困惑、迷茫、挫折也如影随形。那又怎样呢?生活不就是要折腾嘛! 作者对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的切入点非常棒,“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当理想照进现实,还是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 《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文笔优美,作者旁征博引,对诗歌的剖析和文史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东汉文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不得不夸一下,广师大的书籍装帧和纸张我真的太爱了。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本好书,能带来一周或者一个月的温柔幸福感。

《岁月忽已晚》读后感(三):人生在世不称意 不如高卧且加餐

读到这本《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千岁忧与及时乐”一节,脑海里的弹幕就是这句标题。 两个半句分别来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和王维《酌酒与裴迪》:“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古诗十九首》,虽然创作细节已不可考,但不管是从体裁还是内容,都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从四字的《诗经》到五字的《古诗十九首》,保留了发源自民间的清新自然,又有了更多的生命意识觉醒。还反应了东汉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也对我国诗歌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这本《岁月忽已晚》看介绍就很喜欢。内容既有对《古诗十九首》的赏析,又旁征博引从官宦生涯,爱情生活,生命意识,友情交游等四个方面挖掘当时文人的生活细节。读起来清新又引发思考。

之前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读田同之《西圃词说》:“若词则男子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深觉可作为本书及《古诗十九首》的注解。

书名《岁月忽已晚》中的“忽”字,在十九首中出现频率很高,除了“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其他比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这“忽”字一出,时光匆匆逝如流水的感觉突然就抓住了我。不是一味地感伤,也不是突如其来的鸡汤,每首的情感都真实又复杂,结合作者的解读,很令人触动。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时隔千年,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和令人触动的关切叮嘱,好像都没有变过,很亲切。我日复一日地思念牵挂,“衣带渐宽终不悔”,而我能做的也只有好好吃饭,保重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这样的小事,能缓解我的焦虑。

话说回来,冬天不好好吃饭是真的会很冷很难过呀。好好吃饭真的是一件很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 那不出去与爱人相伴相守行不行呢?也不可以。书中提到:文人的出路,或在于游学。一方面是游学博闻,不要闭门造车,一方面也是“学而优则仕”。为了功名前程,妻子甚至要赶丈夫出家门。《后汉书》中就对此类故事有所记载。 东汉文人有感于朝廷势力复杂,社会风气轻浮,以及生命短暂,抱负难以实现,但仍抱有美好的幻想,并留存于诗歌中流传至今。

附了很好看的书签。书捧在手里也很有质感,前言“《古诗十九首》之谜”读来很有趣味,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即遭遇现实打击的东汉文人对于“岁月忽已晚”的感受。文前有精选的古画,很喜欢荷花。

那么祝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愉快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