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的知识的读后感大全

爱的知识的读后感大全

《爱的知识》是一本由玛莎·C. 努斯鲍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6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知识》读后感(一):爱的知识藏在哲学与文学的共同角落里

对于哲学我向来都觉得它是一个说教式的理论综合提炼。真理或许只有一种途径和展现方式,但文学则有着千变万化的延展。两者关系毫无独立一说,不外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独化分与理论体系的行为,无非有着各自的时代背景也学术目的。

真理永远藏在我们生活的细节中,而诗歌,神话,小说,戏剧,电影,处处都有哲学的身影。人的行为本身就是受逻辑的控制,而审美的方式尽管多样,但大方向的高度应该具有一致性,这就是哲学的本质上归属性决定的。

努斯鲍姆在《爱的知识》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与哲学的关系中,开辟出一个别样的空间性,让哲学的语境融通在文学作品中,而通过那些文字的截取也反证了哲学的相互性,还有各种学说的包罗万象性,其中伦理学也是单独展示的一环。

让人佩服的是作者的巨大的阅读积累量,众多的名著小说信手拈来,生动具像的为论证提供强有力的排期佐证。

西方的这种学说理论强调了一方学术的独立性也完整性,这一哲学本身就显得不哲学。你看黑塞受东方哲学的影响后,就把思考性上升成了混沌般的自我怀疑与随性而为。连修行本身都开始怀疑其真实目的性。本身就是交叠互生的事物,一分为二的独立阐述与刻意的边界本身毫无意义。

看这本书,我们会惊叹作者的文学素养,在这些名著片段与哲学真义的引领梳理中,进入一个不一样的文学空间。读书的真实意义永远是保持独立思考,有自己对人生的见解与释然。探索不一样的爱的知识,如同出发去一趟带主题的文学之旅。

《爱的知识》读后感(二):笔记丨文学和哲学,哪个适合言说爱的知识?

最开始读哲学的时候,我有一个误区,不重视伦理学。尤其看哲学史的时候,到了伦理学部分,经常跳过去。当时觉得这部分简单,没有认识论那样复杂而有魅力。

同时,文学与哲学之间的边界,常常让我感到不安。举个简单的例子,卡夫卡、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是文学写作,但他们的作品却极大影响了哲学。另一方面,柏拉图,世界上第一个留有著作在世的哲学家,是通过戏剧形式写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一脉相承,但文学界却从未讲他纳入文学家范畴。这使得哲学与文学的话语很多时候都是隔绝的,二者无法为为一个共同主题服务。

努斯鲍姆在《爱的知识》中,就是通过调和文学与哲学写作,来为伦理学重新整理出一块讨论空间,爱的知识在这个空间内才能讨论明白,它可能是哲学的,也可能是文学的,但大多数情况是两者交叠的。在这个交叠之处,单纯的哲学话语并不能穷尽爱的意义,这时候就需要文学介入。

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政治学家、道德哲学家,《爱的知识》汇集了她的关于文学与哲学关系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她试图探讨以下问题:文学究竟能为伦理学做出怎样的贡献,以及如何做出贡献?她超越了流俗意义上对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二分,将文学的独特性,尤其是其特有的风格与形式纳入伦理考量之中,并在回应“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探索伦理问题时风格与内容间的关系、道德知识的性质及其与书写形式和风格的关系、情感在慎思和自我认知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关于哲学和文学之间联系的基本问题。

哲学中一直存在分野:一派主张情感、无意识、非理性,另一派则是理性的、理智的、有意识的。努斯鲍姆主张建立一种同时涉及情感和理智活动的伦理学观念。相对于抽象规则,这种伦理学的观念,给特定人的感知及情境赋予了某种优先性。

作者在“导论:形式与内容,哲学与文学”中提到,她赞同詹姆斯、普鲁斯特等作家的主张,认为形式和风格并非偶然特征。因为,对生活的看法是被讲述的,而讲述本身,对题材、形式、结构、句子、词汇的选择,以及向读者传达生命感受的整体方式,都在表达作者对生活和价值的感受: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学习是什么交流是什么,人与生活的关联的感受。

作者认为,生活绝不是通过文字简单呈现的,它总是被再现为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必须在转述的内容中看到,也可以在风格中看到。她认为,风格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她提到,在亨利·詹姆斯看来,所有书写生活的作家都是文学艺术家。同样,如果一篇哲学论文的作者细致周密地论述论题,他就像小说家一样,也在对形式的选择中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作者介绍,普鲁斯特和詹姆斯对内容和形式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是,引导我们寻找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紧密契合,将形式视为对生活观念的表达;另一主张则认为,只有某些叙事艺术家的风格,才能充分表达和展现关于世界的真理。

当代英美哲学的主要倾向是:要么完全忽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要么不忽视,但否认以上第一种主张,即认为风格是装饰性的,与内容表述无关,在传达内容时是中性的。作者认为,要在哲学内部为文学文本提供一席之地,就必须正视第二种立场。因为,如果抽象的哲学风格能把所有有真理表述得和詹姆斯、普鲁斯特等当代作家的叙事一样好,那么,即使第一主张被接受了,这种风格也不会有所帮助,只会被当成幻觉。

以上。

《爱的知识》读后感(三):玛莎·努斯鲍姆,一种很新的哲学家

摘要:在她身上找不到任何关于哲学家的刻板想象,但她又是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玛莎·C. 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

她喜欢时尚,亚历山大·麦克奎因是她最喜欢的设计师;她喜欢做美甲,定期拜访美容医生,为年纪增长带来的容貌变化感到伤心;她拒绝在肠镜手术中使用麻药,在产房里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她“亭亭玉立、妩媚动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女人味并且衣着时尚,走路昂首挺胸,还穿超短裙”……在她身上找不到任何关于哲学家的刻板想象,但她又是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她是玛莎·努斯鲍姆,一种很新的哲学家。

玛莎·努斯鲍姆年少时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入赫赫有名的韦尔斯利学院,但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因为她想当演员,“扮演别人让我有机会宣泄作为自己不能表达的情感”,她说。很快,努斯鲍姆加入一家表演希腊悲剧的演出公司,在那里当了半年的演员,之后又离开,“我还没活够”,她说。

努斯鲍姆是这样的人,从父亲那里继承来一种“时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精神,让她每个决策当头都显得非常干脆,风风火火里透露出强大意志力。她书写赞美直面和暴露脆弱的能力,但她本人牢牢控制着生活中每一次人际交往,每一天的活动都会被制作成流程表,每个新的24小时,都开始于一场90分钟的运动。于是,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日日定点出门散步的康德之后,这个领域续上了同款哲学家。

采访过玛莎·努斯鲍姆的记者和很多读者,都愿意称呼她“女王”,这来源于她言谈举止,也来源于她拿奖拿到手软的耀眼成就。今年76岁的努斯鲍姆,已经创作、编撰了50多本书,获得了64个荣誉学位。2014年,她应邀在牛津大学做“约翰·洛克讲座”,这是哲学界最声名显赫的系列讲座,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女性;2015年,她获得了稻盛伦理学奖;2016年,她成为“京都奖·艺术与哲学奖”得主,获奖的哲学家屈指可数,其中包括卡尔·波普尔和于尔根·哈贝马斯;2018年她收获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在诺贝尔奖没有覆盖的领域中,这是声誉最隆的奖励。除此之外,努斯鲍姆还领过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霍尔堡国际纪念奖等国际奖项,载誉无数。她享受获奖,但也警惕让人不安的满足感。毕竟,这位一生要强的哲学家,她“美好生活概念要求为艰难的目标而奋斗”。

和大多数写作技巧乏善可陈的哲学家相比,玛莎·努斯鲍姆是一位笔触优雅、柔美的写作者。这也是她作为哲学家的新颖所在。她以打动人心的笔法来描述认识到自己的脆弱性所带来的痛苦,她相信,这是伦理生活的前提。以文学来填补哲学不愿审视的空白,在传统英美哲学不肯“屈尊”投下目光之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精湛解读,探索情感世界中伦理与认知之间的复杂联系。

这种特点在她的经典著作、最新简体中文译著《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现。这本书是努斯鲍姆哲学观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最受学界关注的代表作。本书中,她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探求“爱的知识”的视角出发,从哲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高度,探讨了人类一直以来关注的人性、感知、诡辩、阅读、灵魂、个体与爱等切身话题。这部作品完全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书写模式,以文学深描人生中的微小细节。她的研究,突破了分析哲学传统的局限,填补了哲学对文学缺乏关注的学术空白。可以说,这是一本改变哲学面貌的作品。

这种对文学的关注,来自童年与父亲共读文学经典的经历。她会在睡前来到父亲的书房,然后他们一起阅读威廉·埃内斯特·亨利的诗歌。她还喜欢一个人跑去阁楼,沉浸于狄更斯的小说世界,通过文学,她找到了“一条逃生的道路,使自己从无关道德的生活进入道德生死攸关的世界”。

在《爱的知识》里,玛莎·努斯鲍姆将她爱的狄更斯细细琢磨了几遍,不止狄更斯,还有普鲁斯特和亨利·詹姆斯,尤其是《金钵记》,她写了好几篇相关文章来讨论詹姆斯如何清晰表达了一种道德哲学,这或许与努斯鲍姆本人感受相关,与父亲的紧密感情在结婚后需要做出“割裂”,她说女主玛吉吸引着自己,因为这个虚构的人物“要想在跟丈夫的关系中仍是完整的自己,就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父亲并因此伤害他,确实别无他法。玛吉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在一帮要么不爱、要么爱而不得、要么爱得疯疯癫癫的男性哲学家里,努斯鲍姆非常独特。康德认为激情之爱没有理智没有道德,不应该被讨论,努斯鲍姆并不认同这点,而她本人也从不掩饰对激情之爱的追寻。

她总是被智识上卓越的男人所吸引,对于哲学思考可能与激情和爱不兼容,努斯鲍姆一直保持警醒。她认识到写作可能是“一种让自己与人生保持距离的方式,甚至是一种控制人生的方式”,《爱的知识》这本书中一篇半自传性的文章(《爱与个体:浪漫的公正与柏拉图式渴求》)里,她用一个堪比悬疑小说的开头,引出一位用书写日记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心碎经历的女哲学家。这位神秘的、与她如镜像般相似的女哲学家,把自己的经历分类整理,详细列出了一位理想爱人的各种品质,然后对照比较自己爱过的男人:

“他正走在阳光斑驳的长廊上,有说有笑,他的整个身体被从门口射进来的阳光强烈地照亮,在她看来宛如透纳笔下站在阳光中的天使。”

质疑、理解、成为。在陌生女人的爱情故事里梳理出柏拉图的爱的轨迹,她写道:

“你现在开始明白这位女士是怎样的人了:她一直在思考。她不会仅仅哭泣,她会问哭泣包含了什么。一滴眼泪就是一个论证。”

玛莎·努斯鲍姆比起哲学家,有时更像“钢铁侠”,《纽约客》的记者说她“看起来总是那么钢铁般强大”。无论是产后一周就出现在哈佛学者会的晚餐会上,为的是“要让每一个人都看到我还在工作”;或者因为“作为一个心直口快的女性所招致的恶意嫌弃”以及一位同事的诡计,让自己的终身教职申请被否;又或是就读研究生时被导师骚扰——她都没有怀疑过人生,或者说,这种想法转瞬即逝。“我想过去读法学院,或有过什么类似的想法,但一天之后就抛在脑后了。”

玛莎·努斯鲍姆理解不了朱塞佩·威尔第曲目所要求的听天由命,她不认同“听天由命”,“‘生活待我不善,我放弃算了’我认为这完全不可理喻”。

哲学女王代表作《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简体中文版问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