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摘抄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摘抄

《昨天的中国》是一本由[法] 阎雷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一):那个时候的我们 除了快乐 什么都没有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有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有那么多美好的记忆,都留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犹如在一场梦中突然醒来,发现置身于一个春·光明媚的大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二):充满希望的一代,我们的历史群像

从1985-2000年,我们70、80、90都经历过的那些曾经的真实生活。

这本摄影集记录了那些我们欢乐或疲惫的瞬间,从一无所有到现代化的城市与农村基础建设过程。

在这些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鲜活的这些瞬间,都是这幅画像中的璀璨星沙。

曾经我问过身边的人,为什么没有纪录下我们那个年代的群像摄影?我想看真实又带有美感的图像丰富记忆。

不是捏造的、不是虚构的、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直到我遇见这本摄影集。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三):庆幸有人记录着这一切

“厚重”——这是我在拿到这本沉甸甸的摄影集时的第一印象。在翻阅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书中近300张照片背后浓浓的时代气息,也深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本书的作者是1979年获得中国批准的第一批旅游签证的外国人之一。因此机缘,也让他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与中国结下了深刻的不解之缘。

每个人脑海中总有一些代表着自己记忆的符号和元素。通常,能唤起一个人记忆的,有视频、文字、声音,还有类似于此的照片。书中的照片多数是以人物为主,涵盖了各行业、各领域、各年龄段,涉及人们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以及学习、工作、娱乐等等各种场景。“二八大杠”、黑白电视、电话亭、收录机等等这些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物件,总能轻易唤醒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回忆与情怀。

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标注有拍摄时间与地点,结合相片中呈现的内容,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想起多年前历历在目的各种情形。作为一本摄影集,本书以相片为主,文字的解说并不多。然而,这些熟悉的场景却胜过了语言,直击我们的内心。

作者用在当时极为珍贵的相机,以爱和尊重的方式捕捉表现日常生活的各种照片,记录下1985-2000 年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种种日常与巨变。对于很多人来说二三十年前的记忆难免模糊,这也使得这些真实而高清的图片在多年后的今天看来更为难得。那段时期,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较如今要匮乏得多,但通过他们的表情,特别是他们清澈的眼神和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们仍然能够轻易感受到照片中强大的感染力。

书中的图像应该是进行了优化处理,使得图像的色彩依旧艳丽、细节表现依然清晰。这样珍贵的影集,能将我们充满感触的记忆得以重现,也能将我们的孩子们带入一种想象中的场景中,想象着他们父辈、祖辈曾经历的生活,想象着几十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陌生的一切。

如今,我们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人成长过程中的事物早已面目全非,当年以自行车为主的日常交通工具以被各种类型的小汽车替——当年少数人才能拥有的汽车与电视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一些品牌如今早已销声匿迹,当年感到新鲜的生活方式如今却也显得平凡无奇……这种充满年代感的画面,能轻而易举地抓住人们的眼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种种触动。

这本书是许多人的一种集体记忆,特别是对于70后、80后人群来说更是没有大抵抗力的。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有人记录着我们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四):透过阎雷的镜头影像,了解昨日的中国记忆

工作之后基本上每年也很少回家了,那个地方似乎也让我感觉到陌生。在城镇化大步向前的今天,大家的生活水平比十几年前有着质的飞跃,日常用度的东西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些的,新的事物替代旧的事物。有时候就会想,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场景,下一秒就不存在了,所以时常喜欢拿起相机,记录下某些有意义或者有趣的瞬间。

朋友知道我喜欢纪实摄影,《昨天的中国(增订珍藏版)》出版了,也送了我一本。在旧版基础上,增补上百张照片,12开超大开本,128克舒视雅印四色精细印刷+印厂反复调色校准,内容形式全方位升级的收藏用版本。翻开画册,很多画面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其实很多生活场景,在小时候也是能够看到的,不过就是在这十几二十年渐渐地消失了,10后估计只能通过影像或者是去博物馆里面了解了,不经感叹,时代发展如此迅速,都没有来得及让你思考。

在这本法国摄影家阎雷行走中国数十年的结晶中,自序写道,如果说摄影在西方指的是“用光影写作”的话,那么在中国,它指的是“捕捉事物的影子,追求瞬间的光影并寻求相似性”。多么又意义的话,纪实摄影的你悟到了吗?而在增订版自序中“这些照片为的是向45岁以上的中国人重现往昔,以及使更年轻的一代了解中国在经济繁荣前的样貌”。确实,在那个时候,相机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都是极其昂贵的器材,自然也很少留下那个时代的音像。像我这种年轻人就可以通过他的摄影作品,了解昨日的中国记忆。

“自1985年1月以来,我一直非常喜欢走在中国的街道上,以爱和尊重的方式捕捉表现日常生活的照片,展示一个已成为我心灵一部分的国家的真相。”全书分为围绕地方风光的“昨天的故乡”和围绕人文风俗的“昨天的我们”两辑。行走中国各个角落,以热爱与恒心绘就一幅世纪之交的中国巨像:从北京上海到边远山区,从田间劳作到摩登婚礼,跨越1985—2000,以镜头记录下转型期中国的种种日常与巨变。

“昨日的故乡”部分,又分为北京、大同·沈阳、重庆·成都、红河·柳州,这些他曾经到访过的中国城市。从这些城市拍摄的作品来看,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不同城市的特质。例如工业强劲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厂房拍的照片,在农业为主的城市,河边及山头乡村,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在落后地区,看到了质朴的景象和美丽的风景,个人特别喜欢他在红河拍的那些照片。

里面拍的一些小场景,都是时代记忆,1987北京大学宿舍拍的那张照片,大家都在看书,枕头旁边也都是书,不愧是北大,当时学校的学风与现在也不一样了。1988沈阳一所小学的院子里孩子们在一张石桌上打乒乓球,我们小时候也是,似乎中国的学校体育设施,那个时候最多的就是乒乓球台子了。1997年重庆男人们一边打牌一边等待活计,用他们的扁担来运货。这就是“棒棒”,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去了重庆,还有,但是越来越少了,也年龄越来越偏大了。

“昨天的我们”部分,又分为劳作、买与卖、路上风景、节庆和文娱。这里我们看到很多场景,服装建筑之类的,其实在我爸妈那代的照片当中就有很多相似之处,非常有亲切感。镜头中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老手艺,它们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存在。这些行业和人的状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乡土中国,反映了变迁的中国,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中国,非常有意义。

赠送了一张明信片,就是出自这个部分的,在绍兴东湖拍的,明信片所选用的这张摄影作品,我更人非常喜欢,很有中国意境。而且明信片上面有一段话,“我爱中国和中国文化,我想要继续在这个国家拍照,尽自己所能。四十多年来,这一直是我的人生选择,我从未后悔过。”,这段话很让人动容,感受到了这么摄影家对于中国深深的爱。正是如此,2005年,他因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2011年,当选《泊客中国》评选的“中国因你而美丽”11位“文化行者”之一。

正如那日松的评价一样,以中国为主要拍摄题材的外国摄影师中,阎雷也许称得上最优秀的人之一。他完全可以与他的前辈马克·吕布比肩。阎雷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用影像记录下了历史的一个侧面,这个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昨日的中国》是一本那个时代中国的影像志,正如我标题所写“透过阎雷的镜头影像,了解昨日的中国记忆”,阎雷是非常伟大的,同样还有非常多阎雷这样的中外摄影家,他们在替这个国家,记录历史另外的一个侧面。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五):穿越旧时光的影像,再现既熟悉又陌生的“昨天的中国”

拿到这本12开超大开本、又大又厚的《昨天的中国(增订珍藏版)》摄影集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

这是法国摄影师阎雷在中国行走四十年间拍下的影像,是2015年版本的增订珍藏版,收录了上百张新增照片,内容和设计也重新编排和优化,更厚实,也更值得收藏了。

在这本摄影集里,每一幅照片呈现的是中国1985~2000年这一特殊而重要的社会巨变的时期,经历变化中的种种人、事、物,都被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下来,成为那段特别岁月的历史定格,描绘出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画像。

而那些人与事对我们来说,也许曾经十分熟悉,因为它们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状态,以至于我们没有过多地去细致观察和感受,而渐渐成为遥远记忆里模糊的点点滴滴。

一直以来有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用笔或相机,通过文字和图像记录这个飞速发展中的国家。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神秘而强大的东方国度,充满了无限新奇和惊喜。

摄影师阎雷便是这些外国人中的一员,一个有着中国名字和中国生肖的法国人,爱吃中国菜,会说中国话,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他在1981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后来又多次来到中国,一边行走一边透过镜头看中国,通过手里的相机拍下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大地,一直到40年后的今天。

他常常走在中国的街道上,用镜头捕捉各种人与事,拍下这个国家鲜活生动的日常生活,记录着随时间线变化的种种形象,见证着这个国家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各种变化。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大同、沈阳、成都、柳州,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山间,无论是在劳作还是在休闲,无论是聚会、婚礼还是旅游,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这里面呈现出一个立体多面的昨日中国。

80年代的画面里,是穿得灰扑扑的人群,到90年代的画面色彩开始愈加鲜艳丰富。这是一个活力不断增长的国家,社会在变化,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在发生改变。

斑马线上黑压压的人流、一辆辆自行车、在广场上闲坐聊天的人们、坐在角落或看书或睡觉的人们、蹦蹦跳跳的孩子、逐渐增多的汽车、冒着蒸汽的火车头、欢乐的广场舞、等待招工的工人们、老旧的门面上挂着洋气招牌的店铺、偶尔出现的洋品牌、逐渐丰富的商品……

无论是生活还是劳作,人们都专注地投入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中,认真地过好当下的生活。

过去的那些年月,曾经的时光,不如现今这般物资丰富多样,却洋溢着一种安宁祥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气息,从人们的脸上、目光中,感受到一种知足充实的活力和幸福感。

外国人观察中国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往往与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以他们的特别视角来进行观察和展现。

当我们也转化视角,跟随他们的目光去观看时,便会有种从前未曾体验过的视觉感受,发现更多惊喜,产生特别的感触。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照片拍的内容十分平常,画面看起来似乎拍得很随意杂乱,但却越品越有味道。

它仿佛唤醒了我们的记忆,将已经模糊了的、曾经的视觉影像又再次清晰地呈现出来,过往的回忆再次“袭击”了我们的眼睛和内心。

这是一本“字不重要,看图”的摄影集,在图像面前,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甚至是多余的。

感谢这些图像,为我们记录下既熟悉又陌生的“昨天的中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