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刚刚好的回应读后感100字

刚刚好的回应读后感100字

《刚刚好的回应》是一本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著作,85.00元出版的25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3-10-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刚刚好的回应》读后感(一):养育是需要学习,但是要掌握正确的理论,错误和放任都是灾难

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有着几个理论差别极大的心理学分支,但所有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对于人的研究,都必然应用于人类自身。 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当然也会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之中得到应用。它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提供通过改变人类的一些外在行为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的作用。

但它也有着被过分使用的趋势,它的创始人华生就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儿童,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为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是行为心理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子吗?其实华生自己的教育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他的孩子们个个都过得极为不幸福。 但以他的教育理念衍生出来的教养方式依然在心理学之中流行。比如有人认为孩子哭闹不用管,当孩子哭累了,自然而然的就能适应这种状况,就不会再哭闹了。这典型的就是一种行为塑造的方式,可这样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往往在孩子的内心之中体会到的是绝望,是恐惧,是失去爱的感觉。而当他们不再哭闹时,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放弃,是一种内心受到了伤害的表现。 而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之中,又认为很多人的成年心理问题都是由童年的养育不当所造成的。这样的一种放任孩子的生长方式,其实也就是一种忽视的不当养育行为,就有可能在孩子成年之后,在他们的内心之中产生创伤。

那么应该怎样给孩子以最好的教育呢?其实儿童心理学家已经有着相应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而这样的养育指导在大量儿童心理学家以及儿科医生的应用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传递给更多的父母。 海洛伊丝·朱尼尔,法国发展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专栏作者,幼儿教育工作者培训师。她就以自己的心理学理念研究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创作了这样一本著作《刚刚好的回应:基于安全感、心智发展和情绪管理的婴幼儿教育心理学》。

从这本书的副标题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她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着更加健康成熟、情绪稳定的未来而提供的教养方式。因此在这本书中,作者既不支持父母们包办孩子们的所有行为,让孩子们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当然更不会支持行为主义的那种把孩子作为工具训练的教养方式。 具体怎样完成刚刚好的教养呢?作者首先给我们提供着这种教养方式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涉及到了理学之中的情感需求、依恋理论,涉及到了生物学中的脑科学,涉及到了各种心理疾病形成的可能原因,涉及到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有主要经历的心智阶段。洞悉这些理论基础,更容易让我们坚信书中观点,秉持着书中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们。

这本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还是来自于对于教养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孩子总想被抱着,孩子不合群,孩子不吃饭,不睡觉,孩子如厕问题,孩子总爱哭、多动、叛逆、不守规矩、咬人、抚摸自己、吸奶嘴,等等,相信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父母都会遇到的,也都极为头痛的。但这里就有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可以真正帮助到父母们以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们。

这里还有着正面管教的各种要素,还有给孩子减压的21个方法,还有让孩子心智发展的各种行为塑造,还有面对着孩子的特殊情况如何给出恰当的回应,还有家长在教养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自身问题解决方案。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基于让父母们培养出健康、幸福孩子而创作。那么就请父母们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按照这本书中的理论和方法养育孩子过程中给出刚刚好的回应,为孩子们提供最适合的养育。

《刚刚好的回应》读后感(二):父母的高效回应能让孩子更优秀《刚刚好的回应》

童年时获得的原始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原动力,理解婴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给予刚刚好的回应。

回应孩子的渴望,满地打滚的孩子是纯真可爱的;

回应孩子的特别,独来独往的孩子是沉稳自信的;

回应孩子的生动,无所事事的孩子是好奇充实的;

回应孩子的无助,情绪崩溃的孩子也能破涕为笑;

回应孩子的担忧,黏人胆怯的孩子也能独立勇敢;

回应孩子的活力,躁动不安的孩子也能从容自若;

回应孩子的脆弱,行为叛逆的孩子也能平静合作。

低头、弯腰、俯身,回应孩子眼中不一样的世界,跟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去理解他/她的需求,并做到刚刚好的回应。

本书全面且科学的讲解了孩子的行为特点、心理特征,帮助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了解5种暴力形式:

身体、心理、语言、冷暴力、结构暴力,逐渐消除暴力的育儿环境。

情绪爆发。

很多时候道理我们懂了很多,但当遇到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情绪还是会不受控的爆发。

早上的时候,叫孩子去上幼儿园,可是她就磨磨蹭蹭的不走,时间久了,我的情绪就爆发了,又开始回到了大吼大叫,不停催促的状态之中。

当我陷在情绪之中,我完全被自己当下的情绪所影响,觉察不到孩子此刻的需求,不能满足她,也给不了她刚刚好的回应。

每一个不恰当的行为背后都有未得到满足的,每一个我爆发的情绪点,都是我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我就知道这个理论后,我逐渐地去发掘自己当下为什么会爆发一些激烈的情绪,我在学习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能做到与孩子之间的回应。

情绪解决方法: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办法“拥抱”,当我抱着她小小的身体,当我去感受她当时的害怕,我们两都会慢慢感觉好起来。

不守规矩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不守规矩,在年龄稍大的孩子,可能会对规矩理解的稍微多一点,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对规矩根本就不懂是什么。

我们需要耐心的去演示,如何让孩子先理解规矩,最后与孩子一起制定孩子能做到的规矩。

在过程中我们要等5秒钟,不要着急,让孩子把话先说完。给自己找一个比较舒服的地方坐下来,让孩子慢慢地说她的想法,她对规矩的制定和理解,然后再一起去尝试。

这本书的理论很全面,依据是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让我们重新理解育儿,把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育儿理念逐渐替换和消除,学会等待孩子,学会理解孩子,学会回应孩子。

书中有丰富的理论作为基础,有良好的解决方案应用在日常,是给我们打造心理富足的家庭环境的指导书。

《刚刚好的回应》读后感(三):支招爸妈|培养内心丰盈的孩子,要从对婴幼儿的有效回应开始

童年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用耐心、细心喂养出孩子温暖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句话出自《心理营养》。

它让我们看到,孩子拥有一个丰盈的内心有多么的重要,同样这种内心丰盈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更是不俗:

他们自信心不凡,遇到困难不会直接退却,反而想尽办法去解决,哪怕解决不掉,内心也不会受到影响。

他们的独立性很好,不会一遇到问题就转头找人,他们更注重的是自我成长。

他们对待周围人事物充满了感激,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为人处世,落落大方。

他们既可单打独斗也可融入协作,展示出团队精神,有很强的责任感。

内心丰盈的孩子如此的优秀,该如何才能培养呢?

因为工作原因,我见过太多的孩子,无礼、情绪不稳定、躲躲藏藏等,其实,真的深究起来,基本上都是因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对与其的回应不足,孩子失去了那种安全感与自由感而变得敏感导致。

所以,我们家长们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哪怕他只是牙牙学语,也不要忽略对孩子的耐心、认真回应。

刚好,在书店看到了这本《刚刚好的回应》,分享给各位新手爸妈们,希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丰盈,面对外界万物充满好奇,并且自由地选择。

在家庭中,孩子的诞生除了让父母们欣喜若狂以外,还会产生很多的“闹腾”。有人说,别看孩子年幼,但他真的很会操纵大人,怎么说呢?

孩子刚出生不久,他的主意识还没有产生,在他感知的外界世界里面,他就是唯一,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他在转动。比如,他拉了尿了,就会哇哇哇的大哭,抚养人就会快速的帮他更换不舒服的尿布并清洗小屁屁,再次穿上干爽的尿布。比如,他饿了,他就嗷嗷喊叫,妈妈就会很轻柔的将他抱在身上,同时喂养他,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食物。

这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围绕着他产生,他就是一切的中心。这就是孩子的最基本需求。

但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他逐渐的了解这个世界,走向一个“去自我中心”,不再是认为一切都是因为他而产生了。

这些都是孩子心智逐渐成熟发育的过程,而我们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在后续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偏激的行为。

举一个很常见的案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种情况:有很多孩子都喜欢被抱着,如果大人不抱,他们就会发脾气闹情绪,甚至哇哇大哭,想要引起成年人的注意。但一旦被抱起来,他们立马就乐呵呵,开心得不行。

很多人就说了,孩子抱多了,就会产生依赖,就没有办法放下了。所以,孩子尽量不抱。事实真的如此吗?

书中这样写到:“‘想要抱’并不是一种欲望,也不是任性或心血来潮,而是孩子生存所必需的行为,就像吃和喝一样。”

也就是说,孩子想要抱一抱,他只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什么“拥抱上瘾”,反而因为这种家长的及时拥抱回应,更好的建立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同时也有实验证明,婴儿的需求被满足得越充分,他在12个月大的时候就越独立。

你看看,如果父母懂得孩子真正的需求,以及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原由,给予孩子最及时的回应,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有好处。P50

为什么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家都很推崇正面管教?

这可能与正面管教这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对待孩子的行为有很大关系。正面管教的基础是阿德勒心理学,以尊重与合作为前提,父母与孩子之间温柔而坚定的进行互相沟通、连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更加自信、自律,进而拥有”责任感“等。

这里要说的是,在日常实行正面管教的时候,要注意5个关键要素,这也是在《刚刚好的回应》中,特别提到的内容:

要素一:孩子打人、尖叫?找到孩子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孩子出现任何不恰当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作为家长,想要解决根本问题,就要找到这个需求是什么,然后对需求进行恰当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在后期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好行为。

要素二:你感觉怒火攻心?做出回应前请先深呼吸

孩子突然变得情绪失控,你会怎么样?是不是会跟着情绪上头,眼看着怒火就要压不住?而孩子一无所知,依然在你的情绪爆发边缘蹦跶。就在这个时候,你不是对此产生反应,而是赶紧离开现场,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遵循“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的原则,通过深呼吸数数理智回笼,再去解决前面的问题。

要素三: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努力学习的榜样,有样学样。也就是你在做什么,孩子就跟着模仿什么。可能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未来的某一天,它一定会印证这种行为。如果希望孩子情绪稳定且三观正向,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好成长榜样。

要素四:帮助孩子发泄强烈的情绪

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无法进行释放,或者说有效地释放。当孩子进行情绪释放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阻止,而是让他将这种累积而来的情绪发泄出来,甚至当孩子有了情绪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时候,家长 引导着发泄出来,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情绪管理。

要素五:照顾好你自己

爱自己才能更爱孩子,父母首先是照顾孩子的主体,只有主体好,孩子的照顾才会更好。父母需要关注到自己的需求,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但不要沉溺于极端的个人世界中。你需要照顾自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周围的声音。照顾好自己,才能倾听到孩子的声音。

孩子还小,有压力吗?

不管孩子多大,他们都有压力,只是压力的类型不同。举个例子,躺在床上的小婴儿,他们的压力来自于每日的吃喝拉撒,比如他饿了,但是妈妈没有及时的赶过来,他就会产生恐慌压力,害怕没有饭吃,他就一直哇哇哇大哭,希望引起注意。但一旦妈妈给予回应并让他喝上牛奶,他的情绪会被安抚,压力骤然减少。

帮孩子减压,根据《刚刚好的回应》书中所提到,可以从人的层面和物质层面进行,书中提供了21个减压方法,不做一一赘述,只提供几个在我看来,比较常用的方法,以供参考:

方法一:轻声说话

你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你声音很大,他就会声音很大,因为孩子大部分时候就是你的镜子,你在干什么它就映射什么。但声音大小有的时候也是情绪高低的展示,声音高说明情绪上头,很容易出现互怼现象。所以对待孩子的时候,声音要轻柔,孩子自然也会情绪稳定,不会产生急躁。

方法二:慢慢分离

还记得上班前,你是偷偷地溜走还是正大光明的与孩子进行再见示意吗?这种暂时的分离,让孩子直接产生了崩溃,因为日常照顾到他的妈妈“不见了”。想要这种分离变得柔和,父母就要慢慢地尝试着与孩子分离,而不是冷不丁一下子就长时间分离,时间久了,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缺失。一切都要慢慢进行,减少孩子的内心压力。

方法三:在特定时间听音乐

这个方法,更像是固定化的仪式感。一家人可以围坐在一起,或者固定的时间,哪怕人员未到齐,依然安排家庭固定活动。听音乐是有助于快乐元素多巴胺分泌的,它会让人产生很强烈的愉悦感,当然,也要注意孩子注意力是否还在音乐上,如果已经转移就将音乐关掉,因为当音乐变成背景音乐的时候,很可能会增加孩子的不安感。

在大人眼里可能都不算什么事的事,到了孩子的眼中,它可能就变成了无法解决的大事,这个大事可能仅仅是妈妈去上班的“暂时消失”,可能是家长没有控制的情绪上头,等等。

这些经历多了,孩子的为满足未得到足够的回应,最终也就演变成了孩子的不安。

作为最爱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坚定而温柔的对孩子的每一个未满足及时给予回应,这有助于孩子内心的成长更加安稳,形成更加丰盈的内心,更有力的应对外界的改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