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冯骥才的写作课读后感锦集

冯骥才的写作课读后感锦集

《冯骥才的写作课》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冯骥才的写作课》读后感(一):他在俗世中兜兜转转,用文字还原人情物态

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入行错了该怎么办?不妨学学冯骥才。少年时,他是天津篮球的中锋,因为生病,转行去画画和写作。 后来,因为家庭变故,绘画和写作也中止了,只得进工厂当印刷工人。 多年后,才考上了大学,做了美术老师,在业余兼职写小说,成为中国著名作家。 他是怎么做到一次次逆袭成才呢? 答案就在《冯骥才写作课》中,原来他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跟对人,做对事,技多不压身。 早年跟随名师学过美术和古文,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第二件:善于观察,他用美术人的眼睛,捕捉着每个人物的特点,然后写入文字中,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在《冯骥才的写作课》中,他通过拆解自己和其他作家的作品,揭秘了自己写作秘籍。 他说,人的气质、经验、内蕴、智能都通过眼睛表现出来,小说里的“眼睛”,聚集了作品的全部精神。 眼睛有时是一个情节,例如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将眼睛放在中间,普希金的《射击》和蒲松龄的《鸽异》,将眼睛放在结尾。 眼睛有时是一个细节,如莫泊桑《项链》中的假项链。眼睛有时是一句话,例如《爱情故事》中重复的 一句话“爱,就是从来不说对不起的。” 第三件:写文章应该点到为止、有所保留,“意到而笔不到”才有作者的韵致,才能为读者打开想象的空间。 这本书中,最有帮助的点是,他拆解了自己写作的过程,:为什么设置这样的人物?”“为什么写了辫子?”“为什么写的短小?”等问题,他都在这本书中回答了。 所以,这是一本特别适合喜好小说的人阅读,尤其是写文的人。

《冯骥才的写作课》读后感(二):作品生命力的强弱展示的是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冯骥才创作的《俗世奇人》,里面的人物不仅有一手绝活,而且个个传神生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这无疑是一本有生命力的作品。如何让创作的作品有鲜活的生命力呢? 青梅树下出品,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冯骥才写作课》,将冯冀才数十年的写作理念、创作技巧和手法展示出来。 善于描写世间百态,那是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将生活哲理赋予作品中那是作者的创作理念。文学的生命就在于展示生命力的真实,那是作家的责任。 冯骥才在书中说,文学的追求是作家对人生的追求,也是对艺术的追求。他用文学创作来追踪生活,创造一个个饱满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冯骥才的写作课》,展示的是冯骥才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来源,对生活的挖掘,对社会的反思,更展示的是他对生活、对生命、对美的形象的观察和思考方式。 说起最初的创作,冯骥才认为那时候是为了记录。从未想过即将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的冯骥才,在十年浩劫之中记下一个个悲伤的现实,悲惨的人物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将记录下来的故事藏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在那种提心吊胆的环境中,如实的记录周围的人和事,冯骥才感觉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他认为写作的本质是自由,而这个自由并不是外界环境所赋予的,而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而责任感又让他的作品有了一层厚重的生命力。他将自己独特的感受,思索的过程和经历融入作品中,他不仅观察到了社会这个大熔炉的色彩,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冯骥才用写作的方式解剖着社会中的矛盾和是非,而社会责任感又让他对问题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承担起一个作家拥有的责任。 而这就是艺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来源。

《冯骥才的写作课》读后感(三):作家的经验之谈就是最好的写作课

冯骥才是著名的当代作家、画家,他以中短篇及散文见长,作品获得过诸多大小奖项,若是让他老人家来亲自授课讲讲写作,那必然是一座难求,《冯骥才写作课》就是通过整理冯骥才关于写作的技巧、内涵和观点等方面的文章,汇集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课程,很多是冯骥才日常的抒发、真情的流露、个人的感受,而不是刻意死板的讲述套路,而这些,往往能构成最好的课堂。 相比于之前阅读的《沈从文写作课》,冯骥才的语言更接近现在的年代,所以更好读更容易理解,而且《冯骥才写作课》里的文章,时而风趣幽默,时而认真严谨,恰到好处的节奏,会让整堂课的时间过得很快。 关于散文、小说和诗歌的区别,冯骥才会开玩笑地打比方:“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了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这个简单的比喻可以让所有人都听懂,但能这么化复杂为简单的讲述,实则需要很强的功底。关于文章的篇幅,冯骥才会出乎意料地回答:“文章越短越好”,当然他也会举例,他喜欢中国传统文章所包蕴和含纳的兴味,点到为止,有所保留,就像苏东坡、欧阳修的散文,这些散文也许是学生时代需要通篇背诵的噩梦,但不得不说每一句都真的很美,而且需要大量的解读,在《冯骥才写作课》里,有的篇幅野确实很短。关于作家的功力,冯骥才认为主要在于“看人物灵魂的认识、发现、触及的如何”。灵魂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都要涉及,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要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要挖掘到表面之下的内在,“作家手里的笔要像医生手里的解剖刀,犀利而准确 ”,真正的写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每一个创作者来说,能听到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和倾囊相传,想必会有很大的帮助。 冯骥才曾说过“人离不开读书,尤其是人生的阅读。”多阅读,多写作,多听作家们的讲授。

《冯骥才的写作课》读后感(四):跟着文学大家写小说

谈起冯骥才,相信大家都读过他写的小说《俗世奇人》吧,像里面的快手刘、泥人张这些奇人,让我们印象深刻。读冯骥才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语言很富有地方特色,把里面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读起来很有趣味,并且很通俗易懂。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感觉到生活的底蕴,体味各式各样的人生。 本书是当代文学大家冯骥才关于小说、散文写作技巧的一部文章选集。 主要分为三章(创作观、小说艺术、散文秘诀)和两个附录(短篇小说和经典散文选),冯骥才向我们分享他自己写作以来的亲身经历,一些关于小说、散文写作方面的观念和经验,同时还讲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和具体的作品案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冯骥才对小说的看法,该如何写好小说、散文等的技巧。看完此书,能对冯骥才这一文学大家的写作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当然在书的末尾收录里,可以看到冯骥才经典短篇小说、散文各五篇,让我们再次从中体验其写作魅力,把握其写作技巧。 冯骥才向我们分享小说的眼睛和尾巴,告诉我们在写小说过程中这二者的重要性。小说的眼睛有点石成金之妙,这些眼睛在小说中是情节或者细节,贯穿这小说,更好地构建小说。尾巴也是很重要的,好的结尾甚至可以是一种绝妙的开头,但小说的尾巴是各式各样的,有可能是一个真实自然的细节或是一种氛围,亦或是一句话,有时还可能是个谜,千奇百怪,但各有妙处。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小说呢,让小说成为一件艺术品。冯骥才先生从八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分别是小说的样式、基调、容量、眼睛、角度、空白、境界和讲时代·艺术·信息,从中体味小说的艺术是怎样构成的。 现在非虚构写作很火,冯骥才自己也不自觉地进行非虚构写作。但小说的虚构是想出来的,从现实中借用而来的。非虚构是生活本来就有的,要靠我们自己去挖掘。当然,非虚构没有很具体的概念或定义,但在我自己看来,就是那种来自于生活中发生的事,通过作者的不一样的叙述,把它描写出来。

《冯骥才的写作课》读后感(五):当代文学大家冯骥才数十年写作技巧至诚分享

说起冯骥才先生,我们总会想到一个个被他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传神而精妙。

他以小说和散文闻名于世,善于描写民间传奇、世态人情,将生活细节、语言特色和社会风貌融杂在一起,生动传神,加上冯骥才先生的随笔画,画面感更加逼真了。

冯骥才是如何创作小说和散文?

冯骥才何以创作出行销千万册的《俗世奇人》这一经典?

他的写作靠的是天赋还是技巧呢?

你将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全书同样按内容分为三大类:创作观、小说艺术、散文技巧,和沈从文先生的写作思路有相似也有不同。

写作之前:素质储备、知识储备、思想准备、认识准备、态度准备

写作过程中:小说基调、组织架构、情节安排、真实感、人物塑造、语言、文字、细节、配角、留白

写作之后:反复修改、超越自己

在这本写作书中冯骥才先生将手把手的教你写出生动传神的小说和情理交融的散文。

有两位大师的保驾护航,我相信认真学习的你也一定会下笔如有神。

我是南朝以北,下本书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