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独旅者读后感精选

孤独旅者读后感精选

《孤独旅者》是一本由[美] 杰克·凯鲁亚克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元,页数: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旅者》读后感(一):所有一切都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

大多数人尝试的旅游,都是在启程前经历了大量的规划,并且提前设定好想要钱去玩耍的地方,很少有那种即兴地说走就走。但是有些时候,当我们被繁忙的工作压垮了肩膀,在深夜回家的路上,不经意地仰望天上的夜空,看着满天的星斗,会突然想要逃离。想要离开这座被乌云和光雾笼罩的社会,想要前往一个空旷的原野,去感受大自然的不同风光。

杰克花费了很多年,他的行踪遍布了整个美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他几乎踏遍了全部的土地,丈量了属于一个人旅行的孤独。他不仅仅是在美国旅行,还前往了欧洲不同的国家,还在船上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跟随他,一起感受不同地方的风景,还有各种各样的人群。

当你走过的世界变多了,你就能够从这些经历中学会使用不同的恶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你也会拥有更多的心境去感悟自己的人生。说活或许残酷,或许你会经历过多的磨难和困苦,但是很多东西都只是暂时的,你总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和更繁茂的星空。当你前往旅途的路上,看到那些沉浮挣扎在困苦生活的人,你就会明白自己的生活其实还是充满了各种容易和便利。

在杰克的文字中,他描绘的美国是盛大的,却也是孤独的。在旅途上看到的属于人们的人生,似乎一眼就可以看到尽头,那些死亡的尽头,仿佛就在眼前,却也好像在眼前不断的循环。对于死亡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思考,总是可以在旅途之中拥有新的感悟。

杰克在旅途中遇见过死亡,也看到了别人对于死亡的看法,他看到过一个小男孩站在一个棺材旁,他看向棺材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深思。那么年纪轻轻的一个孩子,就已经明白了死亡为何物,他仿佛一夜之间成长,却依旧稚嫩,稚嫩到依旧不懂得人心,但是懂得了永久的别离。那一刻的他仿佛肚子一人在虚无的宇宙中遨游,万事万物都与他无关,生与死在那一个被分割成天地遥远的两端,永远再无法靠近。

即便如此,世界上的一切,其实都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的悲伤、恐惧还有幸福感,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世界永远都用同一种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再怎么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我们最终只能改变我们自己,一个人的旅行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逃离,逃离周围所有的人和这个世界,但最终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遇见其他人。

一个人的旅行是一种选择,但是最终同他人同行是我们的宿命,是不可避免的终途。正如你所看到的,一直以来一个人旅行的杰克仿佛是一个流浪汉,但是通过文字,让自己仍旧同这个世界拥有着联系,他的孤独只是外在的,但是内心从来都不会真正孤独。

《孤独旅者》读后感(二):慢读《孤独旅者》

我曾经也想象过自己独自拉着行李箱,在未曾去过的城市里穿行,每个地方待上一年半载,用心去体验那座城市里的生活节奏,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利用小长假短而快的结束一个地方的旅行。也许不停变换城市或让自己感到无比的孤独,但这是多么一件有意义的事啊。

杰克凯鲁亚克一直《在路上》的环球旅行似乎替不少人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孤独天使”和“孤独旅者”,对于没有经历过他那种在路上流浪过的人,也能从他的文字中读懂他的孤独。

凯鲁亚克的每部作品中都体现了不同的孤独,如在《在路上》中他是流浪的,在《达摩流浪者》中他是狂放的,在《孤独天使》中他是冥想的。

而与《孤独天使》中凯鲁亚克在荒凉峰顶参禅悟道的孤独不同,在《孤独旅者》中,凯鲁亚克以数字般的精确再现了每一个城市市民的孤独,现代生活的紧张使地铁里的人面无表情,而贫富悬殊的强烈对比,使擦肩而过的人群格外冷漠。

读完《孤独旅者》,更加懂得凯鲁亚克认为的流浪是一种骄傲,是一种抗争世俗、呼唤自然的言说的方式。在寂静的黑夜走过大地,是为了寻找一个诗意的栖居地,而不是一时一己之欢。

《孤独旅者》是一本发表过和未发表的文章的合集,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旅行。

从美国南部到东海岸再到西海岸再到偏远的西北部,足迹遍及墨西哥、非洲摩洛哥、巴黎、伦敦,乘船横渡两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遇到各色各样有趣的人们和城市。

书中写到:"当然,环球旅行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只有在你从所有的炎热和恐怖中归来之后,你才会忘记烦恼,回忆起你亲眼目睹的许多奇异场景。”

即使我们不能像凯鲁亚克那样一直路上,而现实中的朝九晚五似乎也困住了不少人,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孤独呢。英国作者奥利维娅·莱恩说过:“生活在一座城市里,被数百万人围绕着,又会催生一种别样的孤独的滋味。”

现代生活产生的挫折感使人们摈弃了一切的幻想,所有诗的韵律都被压缩在了一个个狭小的空间,听起来更像是发动机的节奏。

孤独有解药吗?物化的人类,未来可能更加孤独,看着互联网下处处有联结,但却如现代的玻璃幕墙,看着近在咫尺却无法给予真正温暖的拥抱。

也许我们应该如作者在书中说那样:“我决定当我返回山下那个世界时,我会在各种模糊不清的人类思想中努力保持头脑清醒,我会穿行在地平线上那些像工厂冒出的烟一样的思想之中,勇往直前……”

《孤独旅者》读后感(三):孤独的旅者上路寻找自我

新启航第18海里:《孤独旅者》,杰克·凯鲁亚克 [美]著,重庆出版社 出品。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杰克·凯鲁亚克

在《杰克·凯鲁亚克的孤独》一文中,我们详细回顾了他47年的短暂一生,知道了他是如何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在《孤独天使》一书的文章中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以此探讨了他精神的真正内核所在。放眼当下,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千篇一律,特别是近三年的种种原因,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就算是“孤独”似乎都有章可循。

逃离过于熟悉而变得没有激情的生活环境,踏上一条不知目的且漫长的路,从城市到荒原,在天地间不停地发泄,在行进与结束之间挣扎,这样的挣扎意味着疼痛,但同样意味着生命的存在和被证明。 这种属于“杰克·凯鲁亚克式”的旅行,更多的是寻找些新的生命意识,让孤独燃烧出火焰,发出生命之光,顺路看清楚这个时代。

《孤独旅者》

继《孤独天使》之后我接续阅读了《孤独旅者》,这是一部成稿于创作完《达摩流浪汉》之后的作品,此时的杰克·凯鲁亚克已完成了一场蜕变,在作品中传递出以其特殊的世界观追索着生命的直觉、纯净与唯美,为“垮掉的一代”确立了的文学版图平添些许东方色彩。在将眼光投向神秘古老的东方禅宗,希望在参禅打坐中远离世俗、获得宁静和捕捉心灵的顿悟。

这之后他的作品也有直接感受,在阅读《孤独旅者》的8个短篇时,虽然依旧是在回溯着大半生的“在路上”生涯,但是他似乎变记录为一中抵达后的思考,我们看到他的潇洒旅行足迹遍及美国、墨西哥、摩洛哥、法国、英国等地。一路上他不断地塑造起时代的群像,特别是关注到了年轻人的状态,迷惘,寻觅,失望,短暂的亢奋,长久的悲伤,始终存在的忏悔。

《孤独旅者》

我们看到他在铁路大地、海上货船、深山里、城市间工作,在纽约同人们谈天玩乐,在巴黎巡游教堂和博物馆,在墨西哥的小镇夜宿茅舍村落,在没有起点的过去和没有终点的未来的天空下,理解死亡,体会生命空无一物的巨大空虚,以及始终弥漫着幸福玫瑰的世界,探索找到救赎自己的方式,上路浪荡,希望在路的另一端找到新的信仰。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详细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家庭,而在这8个短篇中你会发现他旅途中总是在和与他相似的人在沟通,他也在找寻为何自己成为当下的“自己”,他在看别人的生活,他关注的多是最普通的小人物,他们都在以不同的状态诠释着何为“垮掉的一代”,同时你会发现所有人的生活底色都是孤独。

Bob Dylan

而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模样,我从熟悉的身上能感受到,那时,Pink Floyd和The Beatles刚刚组建,摇滚乐刚脱胎于布鲁斯,正嗷嗷待哺,茁壮成长;那时,Bob Dylan拿出吉他,想给这个世界演唱诗一般的歌曲,来抚慰那些痛苦迷茫的灵魂;那时,整个西方世界翻天覆地变化,嬉皮士放荡不羁地走上街头,反抗战争、贪婪和虚伪,让世界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喊。

一路走来方知晓,自己的孤独莫想去依靠他人来消解,因为每个人的孤独之源都在自己,时代、社会、家庭等的影响,让你去消解孤独的办法难度激增,而你需要去和杰克·凯鲁亚克为代表的人们一样,去寻找到远离混沌迷惘状态的方法,并试图实现质的改变和超越,敢于做自我,敢于找到真实的自我,为寻找真我而付出艰辛的寻找过程。

《孤独旅者》读后感(四):“一个人独自呆上三个月,那正是我想要的。”

1922年春天,凯鲁亚克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在他47岁的人生当中,做得最多的两件事,一件是写作,另一件就是行驶在公路上,去跨越心灵的旅程。

这本《孤独旅者》手稿完成于1959年,用凯鲁亚克自己的话说,“是一些已出版和未出版的片段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

本书集结了1篇凯鲁亚克自序和8个短篇随笔,记录了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扮演的不同角色。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最为人熟知的一本书,但他本人却并不看好这本书。不过就像一个魔咒一样,他的一生始终都与“在路上”有关,仿佛始终都行走在旅途中,永不停歇。

这本《孤独旅者》也不例外,在《码头上的无家之夜》那篇中,凯鲁亚克作为一位“神秘而尊贵的客人”,登上运送上流社会行李的拉链车车厢,开始了一段奇异难忘的旅程。

他幻想着自己旅途结束,登上轮船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水手,结果天不遂人愿,他染上了流感,只能一直躺在最后一节车厢里,透过肮脏的车窗,费力向外观看。

更要命的是,因为他的乘车记录异常,每当到达一站,乘务员都要核实他的乘车身份,这和他的梦想简直南辕北辙。

也许生活就是喜欢折磨人,在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上让你的景况更加雪上加霜。

但他是凯鲁亚克,他不怕这一切。不是说他对于未知不会感到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他总能找到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去消解和过渡,那份洒脱与不羁,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

在《纽约场景》这篇里,凯鲁亚克当时与母亲住在长岛的一间小公寓,那段时间宁静而悠远:他每天会在鞋厂上班,下班回家后专心写作,晚上会做一个长长的甜梦。

当然,除了宁静的田园生活,也有世间的纵情挥霍。

他会和朋友们在城里各种时髦而自负的舞会上四处漫步,有种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的意味。他们也会因为不羁的行为,遭人唾弃:“看看这些‘垮掉的一代’!”

他们会站在下雨的楼梯上,虽然撑着雨伞,但最后也会于事无补全身淋湿。但那有什么关系?丝毫不影响他们站在那里胡说八道。

影视剧中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多是色彩斑斓、炫目的着装,夸张的笑容和夸张的哭泣,仿佛一切都是随性而为,一切都是释放天性。

战后的十几年间,“垮掉的一代”迅速扩大,直至引领潮流。在时代洪流中,虽然这群人被当时人诟病过,但不可否认的,这群人也是战后人们精神状态的必然产物。

纽约的纵情,凯鲁亚克虽然身处其中,但他内心却不止于此。所以他在那里,那个时间段后,需要重新回到路上来。

在路上,才是他生活的常态。

——

《独自在山顶》这篇,他不甘于停滞的孤独,选择重新上路。只有上路,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流淌,还有自我的存在。

他来到喀斯喀特山脉国家森林,申请了一份山火瞭望员的工作。60多天的瞭望员生活中,他不断轰轰烈烈地上路,不断在山野间回旋。

他说,“一个人独自呆上三个月,没人来打扰我,那正是我想要的。”

朋友不相信他能呆得住,但凯鲁亚克也不相信朋友对他的预测。

事实证明他确实没有呆满三个月,最终他还是选择下山,返回山下的世界,返回“像工厂一样冒烟的人类黑暗思想当中”,因为他的生命永不停歇,因为他必须在路上。

——

在《孤独旅者》这本书的自序中,凯鲁亚克写到自己的最终梦想,就是隐居于森林,安静地写作,醇美地梦想着天堂。

也许他眼中的天堂,和每个人心目中的天堂都不一样,他的天堂也许需要一直上路不断追逐,才能寻到一丝踪影。

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他旅行的很多踪迹。从美洲大陆,一直沿着海岸到达欧洲,再从欧洲回到美洲。在一段段旅途中,他看到了别人没看过的风景,寻到了别人永远也触及不了的宁静。

隐居于山野,是他的终极梦想,但是在他终其一生的寻找中,却鲜少隐于山野。也许是内心的笃定,也许是已经寻到了那片宁静,在这一生的奔波于追逐中,他纵情释放激情,释放自我,也是在积蓄孤独的力量。

如果你对生活迷茫,不妨像他一样走出去,到路上去看看,也许在旅途中,真能收获生活的真谛也不一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