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到灯塔去读后感精选

到灯塔去读后感精选

《到灯塔去》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灯塔去》读后感(一):《到灯塔去》——因为短评字数太多而改成的长评

还记得多年前,高中邻桌向我推荐过这本书,不过当时我正被《魔山》折磨得死去活来,实在无法再阅读它了。在多年后的现在,我还是遵循着记忆中的名字阅读了它,就像许多萦绕在脑海的事直接或间接地在我身边发生一样。

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方式超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笔下的世界随着意识的流动不断穿梭于过去和现在、虚拟与真实的世界,这在其它风格的小说里是很难得到的阅读体验。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伍尔夫受现代主义影响很深。她在小说中一遍遍地借角色之口向荒诞的世界提出疑问:生活究竟是变幻无常的还是结实稳固的?我们能否从变幻无常的生活之中找到稳定永恒的规律?生活的本质是怎样的?书中的人物一遍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但又一遍遍被作者推翻,始终得不到答案。而这种问答方式也构成了小说推进的线索。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感到伍尔夫的底色是悲戚的,本质是绝望的,而这悲戚和绝望又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美。另外,伍尔夫意识流的写作方式确实给小说的阅读增添了一些难度,它就像一节数学课,稍一分神就被跳跃的思想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到灯塔去》读后感(二):女性的伟大是面对生活的伟大

我的父母是标准的拉姆齐夫妇,我的事业是塔斯莱,希望成为卡迈克尔,我的生活是拉姆齐先生,正在尽最大努力变成拉姆齐夫人。

第一次读意识流小说,中间无数次出神,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第二部分关于时间的流逝和战争带来的伤痛真的是神来之笔。这个时代,自我表达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反而自我过剩的表达已经成为新的问题,看的过程中几次心惊胆战,这写的不是拉姆齐先生,也不是塔斯莱,分明是自己。

伍尔夫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是她没有过度强调男女对立,而是在追寻一种和解,这种和解不是女性单方面的退让,而是站在人的角度上要求不论男女,都应该收起过度的自我表达欲望,去感受和照顾他人的情感。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和生活的对抗中不落下风。

女性最伟大的地方是在与生活的这场战斗中,她总是处于最前线,而生活所带来的困难,并不亚于事业或者信仰,人的一生,是和生活搏斗的一生,和生活和解的一生,非常喜欢关于拉姆齐夫人和生活那一段的描写。

希望我不要成为拉姆齐先生。

《到灯塔去》读后感(三):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全部问题所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随着岁月的流逝免不了会向你逼近过来的问题。那个关于人生意义的伟大启示,从来没有出现。也许这伟大的启示永远也不会到来。作为它的代替品,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小小的奇迹和光辉,就像在黑暗中出乎意料地突然擦亮了一根火柴,使你对于人生的真谛获得一刹那的印象;眼前就是一个例子。这个,那个,以及其他因素;她自己,查尔士·塔斯莱,还有飞溅的浪花;拉姆齐夫人把他们全都凝集在一起;拉姆齐夫人说:“生命在这儿静止不动了;”拉姆齐夫人把这个瞬间铸成了某种永恒的东西……在一片混乱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形态;这永恒的时光流逝,被铸成了固定的东西。”

拉姆齐夫人就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协调着周围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积极、消极、自卑、粗暴,她倾听、消化、沟通、协调,她把充满分歧、争论和混乱的局面,转换定格为一个个美好的瞬间。随着她的故去,周围人的稳定生活也开始分崩离析,但对她的怀念,仍然像灯塔一样照亮他人前进的方向,拉姆齐先生和子女抵达了灯塔,莉丽完成了她延宕多年的画作,大家重新反思并找回了人生的真谛。

《到灯塔去》读后感(四):原来这就是意识流小说

从《一件自己的房间》了解到伍尔夫的,这本是我第一次阅读意识流的小说。据了解是淡化了“空间时间”的概念,用“心理时间”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画面在多个角色上穿梭,逐步,缓慢地推进空间时间的进程。

代入角色后,其实我感觉很符合我的思维方式,就是东想西想!拉姆齐夫人看到塔斯莱,就开始想着塔斯莱是怎么样的人,和他相处是怎么样的。而后视角转到塔斯莱身上,透过塔斯莱的眼睛和思绪来看拉姆齐夫人。再回到现实,拉姆齐夫人抬眼看到窗外的莉丽,视角又转到莉丽身上,再到班克斯……当拉姆齐夫人借詹姆斯来测量给守灯塔人孩子的袜子长短时,又开始打量这个屋子,思绪完全放飞,想东想西,胡思乱想。看到了一句一位读者写的书评,我觉得很有概括性,大意是:在这个长的令人厌烦的下午,每个人都用自己不着边际的思维来填充着这栋有些年岁的房子。

全文情节感占比极小,对于外部世界的描写也着墨不多,大量的笔墨都用来描述内心的情感。回忆,当下与想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福斯特说,小说重要的要素在于故事,人物,情节。这本小说里这故事和情节都比较的弱,所以我读起来经常会有走神的时候,眼睛还在一行行读着,思绪却已经飞到等会吃点啥去了

《到灯塔去》读后感(五):读《到灯塔去》伍尔夫

读的伍尔夫的第一本书,被文笔美到失语,心思纤细敏感文字如珠如玉。

拉姆齐先生:学术上有所成就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善用名人效应对女性进行同情心绑架,要求子女们绝对服从,孩子们眼中的暴君。

特拉姆齐夫人:蜡烛一样的人生,照亮一切身边的人,唯留自己在阴影中。照顾丈夫子女和朋友,操心年轻人的婚事,从来不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甚至不允许自己表达消极不满的情绪。

塔斯莱:拉姆齐先生的追随者,未来的拉姆齐先生。

凯姆(拉姆齐夫妇的女儿):有反抗父权制的意识但反抗的并不彻底的年轻女孩儿。

莉丽:觉醒中的年轻女性——坚守本心,忠于自我,不被世俗淹没(终生未婚育),不向权威(拉姆齐先生)低头,虽然最后还是向拉姆齐先生付出了她的同情心(不是当着面),但在那个年代已经相当难得。

有两个比喻特别有意思:一个是用“手套中扭曲的手指”比喻拉姆齐夫人,手套即是资本主义父权制;另一个是莉丽画中的“那棵树”,文中莉丽有过五次将“那棵树”移到画作中心的想法,对应反抗父权制的决心——一定要将自我意志培植为中心第一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