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读后感100字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读后感100字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是一本由[丹]皮亚·卡列森(Pia Callese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读后感(一):焦虑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直接导致我们还来不及认知到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问题,就已经产生一大堆问题亟待解决。而这些问题中,焦虑成了现代人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其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人们身体健康的急速下降,并且不良情绪的产生对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都影响颇深。

有健康专家曾说,所有的疾病全部是由情志病引发的,也就是说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生理问题。曾经看过最夸张的一个案件,讲一位女性因为焦虑无法与人交流,同时身体无法正常代谢,导致结婚以后没有办法怀孕。在主治医生的建议下,去挂了心理咨询的号,然后医生建议先换份工作,出去旅游一下,再来继续治疗。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这位女士成功走出焦虑情绪的阴霾,最后还顺利怀孕生子。这个案例非常典型,也由此可见,焦虑已经成为情志病的主要诱因。

作者皮亚·卡列森所著的《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焦虑情绪的坏处以及解决方法。在所有治疗中其实自我治疗的认知产生后,治疗的结果才能更加高效优质,故此这本书非常有实用价值,可以缓解焦虑产生的不良情绪,以此帮助一些患者能有更好的治疗结果。在本书中,每个人都开始关注的焦虑问题,都可以在此找到治疗的方向,可以达到与治疗的辅助作用。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读后感(二):浅谈本书重点

本书的中心内容:

焦虑症不是因为你的想法引起的,而是你对这些想法的长时间思考,所以中心方法是:对哪些触发性想法,比如我要是生病了怎么办?我要是受伤了怎么办,减少思考,把注意力投入到你当下的生活中去。

如果你觉得你思考的问题很重要,那推迟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思考,不要影响当下的事情。

长时间思考中,我们运用了四个不适宜长时间使用的工具:担忧,分析,检查潜在危险,不当应对行为。

担忧这个是最重要的,要明白的是担忧不是你的本能,是你长时间的习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不担忧。

但是担忧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本能习惯,怎么能不使用它呢?分离注意,顾名思义,就是把你的注意力从你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转移到外界去,当你感到紧张时,你就看看你周围的东西,同时你要明白,担忧这些东西是没用的,真正如果有危险,还是看你的本能反应。

焦虑,紧张这些是正常的情绪,不要稍微感觉自己有点焦虑就想我怎么又焦虑了,我一定是焦虑症又犯了,这是根本上的认识错误。

只要不长时间地陷入这种情绪,而是把你的注意力投入到外界去,完成你的工作,追求你的爱好,和你的家人,朋友交流生活中的趣事。

焦虑症就不药而愈了。

这本书我自己看过三遍,我的焦虑症是断断续续的,今年暑假,我上班的时候,被雨浇,骑着电动车在路上跑,我的焦虑症也没出现过,虽然骑车的时候有过担心,但是过去就忘了,这是正常的。但是9月份的时候因为一个事情没做好,内心很自责。我反刍了好长时间,结果焦虑症复发了。

我发现我过去看了两遍这本书,里面一些东西我都理解错了,比如分离注意,担忧的策略手段。

只有人才会陷入焦虑症,这是因为人有耀眼的理性之光,朋友们,不要自责,不要懊悔,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这风,秋天的黄叶快要落光了,不多看看吗?

与君共勉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读后感(三):让电话铃一直响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让人疲惫不堪,甚至产生焦虑,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怎样摆脱焦虑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这本由丹麦资深元认知治疗专家皮亚·卡列森所著的《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阐释了作者对焦虑的全新认知,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了解这种新的疗法,从而摆脱焦虑的困境。

在这一疗法中,有两个基本手段:

1.识别不当策略;

2.学会“分离注意”。

分离注意是应对焦虑感受的可行办法。

分离注意就像是听到电话铃响后的行为反应,电话铃声的响起频率无法控制,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反应——你是否会接起电话。

令人不适的想法就像是你不想接的来电,你希望它停下来,但它绝不会遵循你的意愿,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忽视它,电话那头的人得不到回应,电话铃声自然会停止。

不适的想法就像是不想接的电话,忽视它、不理睬不回应、分离注意,让自己和想法分离。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会一直存在,它们来了又去,并不会引起深思。

学会了分离注意,与不适的想法短暂共存,从而避免因深思而导致的焦虑。

就让电话铃一直响下去,只要不想接,就让它响下去,它总会停止的。

让一切顺其自然,不需要想太多。

就像《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意思是说:

立志用功,如同种树。发芽时勿作枝想,生枝时勿作叶想,长叶时勿作花想,开花时勿作实想。

空想无益。只要栽培不止,何患无枝叶花实?

记住:

想所当想,行所当行,多想无益。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读后感(四):不再焦虑

本书作者皮亚·卡列森是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博士,丹麦资深元认知治疗专家,元认知心理畅销书作者。这是一本有关焦虑话题的书,讲述了焦虑是如何阻碍我们过上美好生活的,以及我们可以通过学会新的策略来克服焦虑并且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阐述了焦虑症治疗的新方式——元认知治疗的基本原则。其目标在于修正人们一直以来应对焦虑的策略,并使人们学会彻底摆脱焦虑的新方法。我们的精神可以自我调节,创伤和负面经历不会积累。身体可以自愈,心理也是如此。

我们无法通过更多的思考来解决思考过多的问题。因为即使这些想法是敏锐的或者是有同理心的,最后也只会导致更多的思考。为了控制并且限制担忧,我们必须减少思考。

作者在书中提到CAS这一概念,全称为cognitiveattentional syndrome,即认知注意综合征。威尔斯将这些策略(过度担忧;对于想法和感受的过度反刍和分析;监测情绪变化;压制想法、镇静技巧和缜密计划)视为所有焦虑症的成因。

人们必须思考事情、问题并做出决定。如果想两全其美——在减少焦虑症状的同时拥有担忧的空间,人们可以采用元认知治疗中的“反刍时间”,只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情担忧和顾虑;在其他时间则把所有出现的担忧和想法都推到反刍时间里,并使用分离注意技巧,不去关心想法的存在,以便让心理能够自我调节。

如果我们放弃自我剖析,停止内在审视,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里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就能活得更健康,重获高质量的生活。这些重要的事情可以是人际关系、一个意义重大的任务、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当我们不再被焦虑、恐惧和过度警惕所阻碍,我们就可以去做那些为之心动、对其充满力量的事。 别把时间浪费在焦虑上,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未知等待着我们探索。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读后感(五):认清焦虑的本质,找回生活的阳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遭遇,不管大事小情,总是容易焦虑,一旦焦虑就会变得手忙脚乱,甚至逃避闪躲、怀疑自信,你是否发现焦虑正逐步毁掉你的生活,逐步让你身心俱疲,逐步打击你的自信。 那么,应该如何面对焦虑那,焦虑真的那么可怕吗,焦虑一定是有害的吗,过度的焦虑会产生哪些影响,焦虑刻意避免吗,焦虑可以治疗吗,合理的应对焦虑可以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哪些帮助。 阅读本书吧,在本书中,你将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从焦虑的成因、表现、类别、危害、治疗方法等出发,为我们全面剖析焦虑,带领我们学会直面焦虑,破解焦虑,缓解焦虑,甚至是用适度的焦虑来助推我们取得成功。 一、焦虑不仅仅是心情烦闷那样简单 作者认为,焦虑是全方位的,是心理生理共同的反应,焦虑会影响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作息、工作、学习中,它变化多端,可以是社恐,可以是心情不好,可以是紧张,可以是莫名其妙的胃痛头痛,可以是失眠,也可以是强迫症。 焦虑就像一张无处不在的大网,一步就神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把我们包围。作者认为,虽然焦虑会“七十二变”,但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会给我们带来沉重负担和痛苦,而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摆脱痛苦。

二、如何摆脱焦虑那 作者认为摆脱焦虑要从生理和心理,内在和外在几个方面出发,运用多种技巧,从源头上根治焦虑。对此,作者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实用性的小技巧,例如自我调节神经系统,作者提出了避免不当策略的概念,作者认为不当策略是指错误的试图摆脱焦虑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但于事无补,还可能让情况越来越糟。 那么,哪些是正确的策略方法那,作者认为首先要调整心态,要明白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没有必要过度沉溺于一件事情,可以适度的转移注意力。作者鼓励我们学会停止担忧,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不要害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要明白这些担忧如果好好分析,努力克服,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可以给我们直面焦虑、学会调整心态的勇气。 作者教会我们推迟焦虑,提出了“让焦虑等到下午五点”的小技巧,既然一定会焦虑,那么干脆让焦虑先走开吧,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学会将焦虑分离出去。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诸如明白焦虑是正常现象,适度的焦虑挑战对于锻炼身心是有利的,不要对抗想法,要学会优化自己的想法,等等等等,每一个技巧都十分具有实用性。 本书是一本很有用的,实用性和适用性都很强的科普读物,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要告诉我们,焦虑不可怕,有焦虑不是病,适度的焦虑可以使我们更强大,学会利用焦虑,学会控制焦虑,学会击破焦虑,学会让生活变得阳光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