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说服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说服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说服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奥伦·克拉夫(Oren Klaff)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服的艺术》读后感(一):方法论书籍的通病

很多方法论的书都会以脑科学为开场,这本书中关于鳄鱼脑、中脑、新皮层的论述没有描述出处和实验方法,所以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有脑科学方面的专家可以解释一下),而且大多数有关脑科学的实验都是以归纳推理开展的,最终结果也是以概率偏高为的为结果,所以科学也并非一定是真理。

对于简单的“STRONG”方法是否奏效暂不做评论,但我理解的说服是对人性的把握,人性是异常复杂的系统,单靠掌握某一个方法想掌握人性,说服他人并不现实。我自己对于掌握人性有两点理解:理性、共情,大家可以意会。

《说服的艺术》读后感(二):书摘

想要绕过那些恐惧警报的传感器是极其困难的。而要把信息变得新奇,同样不容易。但这是我们推销的唯一法则,因为鳄鱼脑就喜欢这样的信息:简单、清晰、不具威胁性,以及有趣而新奇(这是最重要的)。 为了让你更好地记住这个流程,我把它概括为“STRONG”方法: ·建立框架(Set the frame); ·讲述故事(Tell the story); ·点出亮点(Reveal the intrigue); ·持续吸引(Offer the prize); ·设定锚点(Nail the hookpoint); ·达成交易(Get the deal)。 直截了当地说,渴求感就等于软弱性。寻求别人的认可,暴露自己的弱点,往往就是在走向死路。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刺耳,却是事实。 框架控制; ·反权威框架; ·框架碰撞; ·自我重视; ·从属角色陷阱; ·获取地位; ·场景权威; ·推远/拉近; ·领导角色; ·认知热度; ·鳄鱼脑; ·新皮层。

《说服的艺术》读后感(三):读完pich anything后一小时的想法

这本书实际上是讲道而不是术的,有案例但没有具体操作方法,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要自己灵活运用,幽默也是教不会的,这些方面可能还得看看修辞学。

内容很棒,但章节排列在我看来有些凌乱了,读起来感觉重复的地方太多,扣一星。

作者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一些他创造的术语,其原因在最后一章写明,是为了创造共同语言以便于和合作伙伴交流更顺畅。这些术语,包括各种‘框架’、‘从属角色陷阱’等。

本书中心思想其实就是,要说服对方,需要避免被动(从属角色陷阱),让对方从你选定的视角(框架)去理解事物,过程中要注意对方的鳄鱼脑对你的信息的接受程度(认知热度)。

书中还用很大一段篇幅,介绍了中国的道家思想,简单总结就是,无欲则刚。挺有趣的,看得出来作者是做了真诚的分享,不过,了解这些思想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思想之间,大概还差了一万小时。

就和学习修辞一样,首先,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能辨认出各种框架,陷阱,再来慢慢吸收运用。

其实读本书的初衷是想说服孩子按照我的想法行事。但看完后我感觉这些方法还是更适合用在商业谈判中。短时间内占据主动地位,各种框架吸引对方注意力,最后抽身而出留下值得回味的余地。对孩子,我还没想到合适的场景运用这些方法。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只有在全面了解自己优势的情况下才可能负责任地做出权威的姿态。要不即便用了这些方法也就是个空架子。不过,这些方法运用起来也可以增强自信。舌头打搅了,先写到这儿。

《说服的艺术》读后感(四):才发现工程师这么禽兽

开篇从人脑结构入手, 从人脑对外界的反应入手, 给人感觉是从问题的根源处着手找解决方案。懂得建立公式, 或者说 总结框架。 从万千具体场景中抽象出三种问题框架, 并分别对每一种问题框架, 给出解决框架。 对每种问题框架和相应的解决框架, 给出原理分析, 给出具体现象枚举, 给出具体的行为建议, 从具体到抽象 再到具体, 作者的思维相当理工, 看着相当舒服。说服的艺术其实就是销售的技术。 你需要让别人按你的建议使用资源, 而这种使用资源的建议并不是一开始别人就完全赞同可以没有任何犹豫去执行的。说服的艺术, 销售的技能属于每个人都要有 但学校从来不教的技能之一。

一般面对目标客户 我所有的姿态和具体动作 都会有意无意的 集中地传达出这样一条消息 “我比你强, 但我愿意为你花时间, 如果你愿意跟我一起, 我可以把你变得跟我一样强”。

这本书分享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普通人, 博弈过程中可能理性以外的因素比较多, 我, 我所在的圈子, 我目标客户所在的圈子更多的是工程类, 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 就是妥妥的干货, 价值, 以及这背后所体现的 半遮半露的实力。 这是说的好听的, 说不好听的就像禽兽的圈子, 一切实力为尊 弱肉强食, 简单直接。 就你搞一些弯弯绕绕有的没的, 比如书里举那什么栗子,什么会议室里抽出一把刀削苹果给自己吃, 甚至都不会有人用看白痴的眼神看你, 绝大部分应该会直接无视, 继续埋头看自己的屏幕, 包括但不限于这种离谱的事情, 只要周边发生的事情对他而言不重要, 就是埋头看电脑。 这就是工程师。

最后的总结也跟我想法一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