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与文明 Ⅱ读后感100字

艺术与文明 Ⅱ读后感100字

《艺术与文明 Ⅱ》是一本由范景中著作,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3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与文明 Ⅱ》读后感(一):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

但是我觉得范老师还是想写一部艺术史,特别是属于中国的。

对口号的保留态度,在书中有多处提及。

范老师写作的严谨,观点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那应该是作者的生活态度,自然而然地在文字中流露。画也应该是这样,至少那时的画,还能透过画,相信那是画家灵魂的流露,比如伦勃朗。现在的呢,我下不了结论,也说服不了自己,与画与人都触动不了灵魂。用句我不知哪里看来的话,大意是说:用所有的才华,变成一场向资本的献媚。

觉得书和作者相辅相成,就像画和画家相互成就,而米开朗基罗则是那座山峰。

马蒂斯说,艺术与大众永远存在一道鸿沟。

而范老师就是跨越鸿沟的桥,一座朴素的桥,没用专业的术语,从风格和图像学的角度,对艺术做出价值的判断,避免掉落无所谓的虚无。

艺术真的要服从自然界的规矩吗,那种把自然看成艺术灵感的观点至少过于简单了。不光安格尔干活多画几节脊椎骨的事,米氏也干过类似的事。起初我也不明白,这多画的几节骨头,真的值得这么说道吗。对纯粹形式追求的手法主义者们,相信,在石头面前,我没有自己的意志。我只是去除雕像多余的遮蔽。其实美是天生的,与其说在雕塑还不如说,我在净化自己的心灵,最后去迎接。

艺术真的是来源于生活吗,还是说你信奉王尔德的那句生活模仿艺术。艺术又反映时代吗,可乔托生活在一个动荡的世纪。

我一直也不明白,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到底是向你走来还是离开。

忘不了站在波提切利 春 前面时的颤动,就像遇见,我想这也许就是艺术对个体存在的价值吧。

《艺术与文明 Ⅱ》读后感(二):如何回答一个有着显而易见答案的问题

艺术对于文明重要吗?当然重要,那艺术对于文明为何重要,却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艺术与文明2:西方美术史讲稿》的前言部分,作者引用了多位美术史家的表述借以回答这个问题:张彦远认为“艺术由于可以净化身心,因此能够成为对抗野蛮、对抗低俗的解毒剂”;米芾认为“国王统治一时,而艺术统治一世”;董其昌认为艺术能烟云供养个人。 在了解到艺术的重要性之后,作者自然过渡到传统美术史存在的弊病和危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学习美术史。 作为《艺术与文明》系列丛书的第二册,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涵盖了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雅游时代的艺术。 文艺复兴是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艺术时期或者说艺术运动,而大部分人接触到文艺复兴也多为建筑、雕塑和绘画的复兴,但其实文艺复兴中复兴份量更为重要的却又容易被人忽视的是辩论术上的复兴——通过修辞学掌握辩论的技巧,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能真正看清文艺复兴在复兴什么,是复兴古典学,尤其是古典语言。古典语言得以流传下来离不开宗教、教会,宗教的影响力从中世纪持续到文艺复兴,也侧面佐证了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主题画作、雕塑的昌盛的原因。 巴洛克艺术相较于人人追捧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前期遭受不少非议,巴洛克这词早期意为“离奇古怪”,和哥特一样都是被主流文化边缘的流派,象征着违反古典、堕落的,而为巴洛克艺术正名的正是布克哈特“尽管表现手法经常是堕落的手法,但有时却让观者觉得是一种纯粹的虚构,并因此心受感动”。区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是应用沃尔夫林工具箱的五对概念:1、线描和涂绘,2、平面和纵深,3、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4、多样性和同一性,5、明晰和朦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中外适用,17世纪也衍生了另一种读懂艺术的方式——雅游,通过旅行去认识艺术品,这也迎来了一种新时代的艺术时期——雅游时代艺术。这一时期备受瞩目的自然是风景画这一类别,风景画的发展也大大地提升。 虽说全书以西方美术史为主,但也不乏中国美术史的穿插,在这本书中读到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西方的艺术潮流与风尚,更多的是一种世界性共通的语言。

《艺术与文明 Ⅱ》读后感(三):艺术凿出文明之光

范景中老先生以平等谦和的姿态,向你介绍他终生以来在西方美术史的心得,他曾读过一些心爱的书,他曾受益于一些新奇的理论,他曾翻译过的经典作品,甚至包括其他同行翻译的不同版本的同样的作品。虽然是书的形式,你却能感受到这位老先生的博学和亲切,一边感慨写出这样好的书却如此谦逊,一边感慨真正的大师才会做出如此姿态。

不同于一般的传记作品集,或者艺术作品鉴赏集,这本《艺术与文明ii西方美术史讲稿:文艺复兴——十八世纪艺术》虽是讲稿的形式,内容却更接近美术史,作者范老先生也是以此为主要使命进行编写。书中每章以艺术理论、艺术家、艺术作品或者某种艺术行为为标题,对该时期的西方美术发展进行介绍,范老先生习惯援引其他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的论点,辅以自己的看法:

1.艺术家历史性的理论

文艺复兴经历了立体感——透视法与明暗法——美。对立体感的获得由文艺复兴的开创者乔托实现,不在本书的论述范畴,阿尔贝蒂的线性透视原理引领着艺术进入写实主义发展阶段,而拉斐尔使得艺术品优雅、协调,“得体”,达到对美的追求。

文艺复兴另一历史性的一笔在于促进了艺术家地位的改变,这则要归功于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伟大的艺术家莱奥纳尔多·达·芬奇,他所著《比较论》将画家与诗人做比较,贬低诗人,推举画家,率先举起绘画比诗歌更高贵的旗帜,更喊出“画家是人类和万物的主宰”这样十分狂傲的句子,自此之后,画家便摆脱工匠地位,日益受到关注。

2.促成风格转变的因素

文艺复兴的作品大致分为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虽然范老先生在后记中指出自己并不喜欢在讲给大家听的美术史当中使用各种“主义”,以免不了解理论的读者感到头痛,但他以非常具体的例子向我们详细解释不同流派之间的区别。古典主义利用透视、明暗等方法追求写实,大多服务于教会和宫廷,作品以宗教神话为主。

随着艺术家地位的提升,艺术家们的作品成为收藏者购买收藏的对象,便出现为美而收藏意义作品,为了表达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感,传递出诗意的美感,自然主义应运而生。起初代表人物卡拉瓦乔因为作品不够古典而受到批判,但在整个美术史的发展中,他是熠熠生辉的大艺术家。

3.评论家特有的角度

本书中提及的艺术评论家有很多,可以看出范老先生非常推崇的几位包括:

·瓦萨里。正是因为他,确定了美术史学家的抱负:要能够鉴别艺术品,能够梳理各种风格的发展脉络。

·潘诺夫斯基。他利用图像学来追求艺术品更深、更广意义上的文化象征,但同时警示我们不要过度解读,致使艺术解读到了猜谜的程度。

·贡布里希。通过构建历史情境,从形式分析的角度书写美术史。

·沃尔夫林。他提出的分析绘画的五对基本概念:线描和绘图;平面和纵深;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胧。从这几个角度便可大致完成对一副作品的分析。

虽然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但也不敢就说这是艺术史入门最佳读物,但我想这本相比贡布里希赫赫有名的《艺术的故事》突出的一点在于,由于范老先生不仅深耕西方美术史,同时深谙我国古典文化,因此他会对同时期东西方的艺术进行横向对比,这就将中国艺术史融入到整个世界的艺术史当中。

《艺术与文明 Ⅱ》读后感(四):一次艺术遨游,一次文明畅想

16 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著名著作《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即书中所言的《名人传》)的作者,将文艺复兴盛期描述为所有意大利艺术的顶峰,这个过程始于 13 世纪末的乔托。

文艺复兴早期是意大利艺术发展的时期,当时艺术摆脱了严格的拜占庭和哥特式传统,发展了一种更自然主义的绘画方法。这些变化的根源就在于乔托绘画中更扎实的形式呈现。这便来到了本书正文伊始之处。作者以此为引开述。

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是美术史上最为津津乐道的时期之一,在期间,各种形式的艺术都被视为改善整个社会的一种手段。其核心更是利用人文学科来改善个人生活而不是作为外在地位的手段的哲学。

它实际上也是西方艺术的一次变革,巨大的转变之下,艺术家更关注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和古典。在这个艺术时期,你可以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那里获得灵感。

达·芬奇因其广博的才智、兴趣和才华以及对人文主义和古典价值观的表达而成为终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盛期的主要雕塑家之一,从人体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大规模的作品。拉斐尔则是文艺复兴时期三位伟大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师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的画作更是巧妙地表达了美丽、宁静与和谐的古典理想。

但到了巴洛克时期又有了极大变化,这个时代引入并提升了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创造情感、戏剧性和动态构图的能力。贝尔尼尼、卡拉瓦乔和伦勃朗等艺术家在这个时代表现出色。

不过从风格上来说,巴洛克艺术家多种多样,缺乏独特的区别。可个人看来这一时期的画作它有着丰富的细节和色彩,强烈的动感和宏伟。巴洛克艺术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懂得如何吸引你的注意力。一旦你看到一幅巴洛克绘画,你就会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将目光移开。这是因为巴洛克艺术以其近乎奢华的细节和装饰而自豪——画布上几乎所有空间都被艺术家使用着,那怕是阴影的辐射,如卡拉瓦乔的《马太蒙召》和伦勃朗的《夜巡》。

倘若说巴洛克更多是对宏伟和人类神性的主题表现,那么雅游时代又将给你新的体验,旅行家眼光带来的是对城市景观全景的准确细致的描绘。而卡纳莱托是最避不开的一位,你可以看到透视技术在其作品中创造出深度和现实主义的幻觉。而且你能清晰的感受到他使用地平线和消失点来给人以深度和距离的印象;使用大胆、明亮的色彩来描绘威尼斯的建筑和水域,他还使用互补色来创造有趣的视觉对比;利用光线创造出戏剧性的效果,他画了水面上的倒影、建筑物上的阴影和阳光的效果,为他的画作赋予了独特的深度和质感。

再往后大概就到了始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了,它也是西方美术史上颇受欢迎的艺术时期。艺术家努力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唤起感情、情感和想象力。此刻我就更有些期待作者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美术史讲稿Ⅲ了。

《艺术与文明 Ⅱ》读后感(五):讲述关于作品的文字描写与视觉呈现

艺术是一切人类成就的典范。

14世纪到16世纪,在古典学的复兴与滋养中,西方艺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场建筑、雕塑、绘画的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文艺复兴”。

艺术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种直观的体现。本书通过对跨越300年的西方艺术作品的解读,讲述了自文艺复兴时期到十八世纪西方的艺术史。

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时代,对西方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也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表达。书中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引人注目的事件和不少艺术家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从在不同艺术家笔下绽放出的花朵中了解关于绘画、雕塑、建筑的艺术理论,以及古典学的修辞艺术和美学原则。

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文字记载中关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记述,通过对绘画、诗歌等形式进行比较和分析,阐述不同艺术形式在表现美的时候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局限。这其中既有文学家、史学家如何艺术家的事迹,更不乏堪称历史精髓的评价。他们对作品水平的鉴别,以及他们跟踪各种风格的起因、变化和根源的记录,能让我们认识到书籍和艺术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书籍和插图相辅相成的那些关联,也让我们窥见与书籍有关的美术史。

艺术作品是基于物质和环境的呈现与创新,它们能体现一个时期宗教、思想、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日益摆脱工匠的地位,他们的关注逐渐提高,他们的作品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作者在文中为我们解读多幅画作当中的情节以及艺术家根据文字获得的创作灵感,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画面的内容和寓意,理解作品要表达的观念和情感的深度,也让我们能一窥时代的潮流和文艺复兴观念史。

文艺复兴是对美的伟大再现。艺术家的创作是通过艺术品的眼光看历史,也是用图像去塑造历史。本书不仅指出画面事实的重要性,也探讨了图画的外在与内外的关联。文献中列举了许多鉴定绘画的案例,还有学者们对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评论语言,更有少见的艺术家讨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有文字中提到的隐匿一些观点,这些内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也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关于艺术的表达。

对我而言,倍感亲切的是书中比较了《詹森艺术史》《艺术的故事》等书籍对画作的讲解。作者提及,两本书体现了预设的读者不同,也体现了描述的风格不同以及学术的渊源不同。

正如书中所述,即使那些作品我们已了如指掌,阅读那些文字,还是有新鲜的收获。一个时期的艺术品能体现当代的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它们能吸引着后人探求更深、更广意义上的文化象征。同样的,人文学者对艺术品的评论,不仅吸引着我们欣赏和解读那些作品,也吸引着我们追寻那些记录着艺术的故事的文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