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破冰经典读后感有感

破冰经典读后感有感

《破冰》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冰》读后感(一):散文文体的一场破冰之旅——新散文运动的持久魅力

“新散文”是观念,是方向,是高度,是中国散文通向未来的道路。

回顾历史任何一个时代巨大的发展剧变在文学上往往伴生着一个文体,一种新的表述方式的出现,近三十年文学上便经历了散文文体思想的更新,出现了新散文运动。它以1998年“新散文”的出现为标志,以全新的散文理念为创作的全部诉求。

它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当代现实生活集合的产物,历经三十年的发展文学理论家们发现它的产生更多来源于创作主体创作的需要,需要好的、更有创造性更有活力的散文,这也是祝勇先生(著名的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苏东坡》的总编剧,《天山脚下》的总导演)认为其长久活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新散文”何以活力不衰》一文中他更是直言道:“它是观念,是方向,是高度,是中国散文通向未来的道路。”

而在2002年祝勇所写《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的论文中,更是通过将当代五十多年的散文创作进行深刻反思之后,他发现文学史业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地陈旧的表达体系对当代散文的发展形成强烈制约,以致于中国当代散文没有建立起新的话语体系。因此,当新散文作家们经历了先锋文学的浪潮洗礼后,开始逐渐沉淀,脱离原来单向、直线的艺术思维模式创作出意识流、多人称、倾诉体、闲聊体、碎片化等反传统写法的文章,散文界开始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繁荣局面。

《破冰》一书恰好是是由祝勇主编的一部献给“新散文”三十年的纪念集,书中收录钟鸣、于坚、冯秋子、宁肯、张锐锋、蒋蓝、祝勇、周晓枫八位“新散文”代表作家的代表篇目,以此描摹“新散文”创作三十余年的吉光片羽。看简介还以为此书书名随意取一个《散文节选》之类的不动脑子的书名,选用“破冰”(往往指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藩篱,就像打破严冬厚厚的冰层)一词恰好体现这一散文运动的突破性与创造性以及突破之后的持久动力与活力。

祝勇本人便是十分喜欢将视角集中历史人物的叙写之中,将人物形象的多元化与自身对历史的丰富见解融入到散文创作之中,在《吴三桂的命运过山车》便是如此。他以康熙得知吴三桂MOU FAN为切点,呈现南明至清初的曲折历史,追忆吴三桂为清朝建立所付出的巨大贡献。他攻城之后,不在乎眼前的金银珠宝,径直奔向追击李自成逃亡的方向,杀红眼的他顷刻间便将李自成的逃亡大军变成了屠宰场血肉横流的牲畜,“地上一滩一滩的血洼,如同画家在大地上涂下的亮丽油彩。”

当他完成了复仇心愿之后,坐稳一方疆土,与心爱的陈圆圆共度春宵,他开始了无忧无虑地敛财太平生活。他开始变得简单,世代镇守云南,世袭爵位是他此后最大的心愿,仅此而已。可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不懂,没有保护住永历是他最大的错误,这也是他命中注定的结局。

《破冰》读后感(二):七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散文的新面貌

下班回家在地铁站,有一个等车的人在看余秋雨的散文集,我脑内出现一个老师将暑假阅读书单布置下去的场景,我毕业很多年了,也喜欢过余秋雨,散文不会过时,它永远受喜欢文字的人欢迎。

一说散文,脑海中出现很多词语,什么形散神聚、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等等,都是散文的特征和写法, 这些年大家的口味变得很快,我始终想不明白大家以前写作文特喜欢引用的很多作品,怎么成年之后突然就要耻于提及了,难道这也算阅读的“中二期羞耻”?阅读史也有中二期吗?

后来我发现,其实是大家的审美口味和社会价值认同变了,所以散文的形式和传递出的情感也不被现代读者所喜爱,在这本《破冰》里我看见了这种小心翼翼,我觉得新散文不仅形式要新,题材也要新才好,但是这本书没有满足我这个期待,但仍然是一本值得读的散文集。

以前我们看过很多这样的作品:这个地方风景很美、人很穷,然后说,这个地方真是可惜了呀!瞧那些充满了光的眼睛,这种描写的问题在哪里呢,我再引一段李娟的陈述,你们就可以明白了:

看完这段以后再品一下《天湖》的片段,你就能明白:对于写作对象的描画,终于不再是预设苦难,风景和人一样,都是蓬勃生长的,我们不再从预设的角度出发,而是描写真实的回应。

还有一个有趣的对照,就是在这本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在最初的散文作品中,这个话题甚至不会成为一个话题,因为当时文坛中男性作者居多,写的也经常是家国大事(或以小见大谈家国大事)女性及女性形象不会成为议题。

祝勇老师和冯秋子、周晓枫老师笔下的女性,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了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描写女性的区别。祝勇老师写的是高度理想化的历史女性形象(有才华、有情义、为爱牺牲)、冯秋子写的更贴近现代理想女性,一个艺术家的舞台与生活,周晓枫老师的《铅笔》令我印象深刻,心理描写非常惊人,让我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女性作者非常看重的写作场域里,自我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作家写异性,其实都会不由自主写得理想化,我也见过女性作者写理想化男性,而且同样是理想化的异性形象,男女作者对于“理想”的偏重也是不同的,下一次我再翻开散文集,会不会有更令未来的我会心一笑的价值表达呢?会不会有更令人兴奋的新题材呢?我将永远抱有这样的期待。

《破冰》读后感(三):打破传统模式—《破冰》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思考,新散文是什么呢?于是带着这样的好奇来打开《破冰》这本书,我看序的时候,发现“新散文”但诞生是1998年云南《大家》杂志推出来的栏目,没想到啊,跟我一样大了,我是这年出生的,好有缘啊!

通过了解,知道了新散文就是不满于陈腐的创作观念,以全新的理念引导散文创作,在当时有非常高的影响力,从95年苇岸主编写的书,到03年,这期间一直有系列书籍,里面收了很多很多作品,403年至09年,也是以“新散文”作品为主,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规模庞大,自新散文出来之后,以前陈旧,八股式的散文写法基本上就不复存在了,中国散文发展到新散文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力量,我们的新散文改变了20世纪,为中国散文创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突然感觉他们为我们的文学作品打下了基础。

我们需要借鉴一切优秀的域外文学以更好的我们民族的新文学!只有在我们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真正的具有我们自己特性的新闻学成果,并让全世界耳目一新的时候我们的现代表现形式的作品也许才会趋向成熟!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一腔热血,我们为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文学追求,我们奋力向前,努力!

本书写于19年,然后我们这里面的编选是采用的八位作者都是新散文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实践者,我发现书中引用了很多很多的文学作品,从《尚书》写到《管子》,《圣经》,《说文》,《尔雅》等等,每一段里面都能出现一个作品,而且也能引用出作品里面的句子,然后来进行翻译,我感觉那时候的人们文学素养超级的高,古今通读,从古到今,我从里面学到了风信子,是春的象征,春寒多雨水,凡春见二十四番花信风,梅打头,楝收尾。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说孟子所说的“春省耕而补不足”,给我的感觉就像同一件事情,我可以用很多很多种方法来给你解读,可以运用名人名言,也可以运用古老的话,很喜欢读这类的书,因为这里面富含的知识量超级的多!会给我们普及很多知识!

因为我们所言“风景”,跟旧时“景风”来,在《尔雅》中,我们能找到景风的说法,例如:四时何为通正,谓之景风,天地中和之气!还有时针他们会跟我们讲,时间的假设还会给我们说,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发现的时间的意义,都有记录!

太喜欢这类书籍了,超级推荐啊,贯通古今,由一件事情知道它以前是怎么出现的,都有相应的依据,也有文字的记录,棒棒哒!

破冰

评价人数不足

祝勇 / 2022 /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