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1000字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1000字

《跟阿嬷去卖扫帚》是一本由简媜 著 / 黄小燕 绘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0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一):读完我想我奶奶了

想起童年和奶奶相关的都是苦事。

和奶奶一起挖花生,弯腰挖了一天,喊累就会被奶奶训小孩子哪有腰。没有夸赞没有笑脸,我以为奶奶不喜欢我,我们的关系一直都不算太好。

初中住校,我和奶奶的相见减少许多,爷爷去世后,原本话少的奶奶就更沉默了。那次周末放假回来,一向要强的奶奶让我帮她洗下衣服,说是腰疼实在弯不了腰。我才感受到那一份孤独。

后来回学校,从不送我的奶奶,慢悠悠地跟着我走到村口,说是散散步并不是送我。我只觉得酸楚,挥挥手径直走了。

这是我童年记忆里的阿嬷,不服老不服输,满满深情却不轻易说出口。

《跟着阿嬷去卖扫帚》作者的奶奶和大多数中国老人一样勤恳苦干。

卖扫帚是个苦事,前期制作,小孩帮忙耙稻草,十指都出血了只恨双脚不能帮忙。两个大人也要日夜赶工的忙碌。

做好了去卖,要走十几里路去邻村,早上去下午回,一天要卖一百把。

幸好绘本和故事都是从主角孩子的视角出发,这些对大人来说算是疲惫的生活,对小孩却是另一番体验。

作者记得每次卖扫帚后,阿嬷会给她买各种零食,路上遇见的牛粪,还有最后一把扫帚被卖冰棍的伯伯买走,插在自行车后座像孔雀开屏,载着好运和收获。

我喜欢这个画风和故事,温馨治愈,平凡的经历却能勾起我的童年回忆。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二):童年的梦境——卖扫帚

要问我童年农村生活里,哪一样东西已永远消逝?

大概只有绑扫帚这件事了。

作者在《跟着阿嬷去卖扫帚》这本绘本中,通过自己童年的视角,向我们描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农村那一群勤劳、有毅力的可爱的人是如何通过劳动相互成全的。

秋天收割之后,晒干的稻草便会被重新赋予意义,孩童们在高兴中夹杂着疼痛去耙稻草,使其变得细滑坚韧、再经由阿嬷、阿母的手,就变成了一把把扫帚。

这些扫帚,需要阿嬷背到其他地方卖掉,在卖扫帚的路上,作者又饿又渴,尤其是看到卖冰棒的大叔,心里更是痒痒,因为她知道,她想出来卖扫帚就是想吃零食。

她和阿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所以她可以半途而废,在就剩一个扫帚未卖出时,她会想回家,但是阿嬷知道这是辛辛苦苦做好的扫帚,不卖完,其中的一份劳动就白付出了。

所以阿嬷很严厉地说:“不卖完我是不会回去的。”

正是因为如此,最后换得了冰棒大叔和阿嬷之间的相互成全,大叔拿出了三个残缺的冰棒,阿嬷卖出了最后的一把扫帚。

通过简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辛勤劳动的人们热情生活的真实场面,更明白扫帚的意义也不只是扫帚。

该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精美的绘画,让人更加沉浸在这个故事中,使这个故事更加的丰富、有观感。

书中的阿嬷,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奶奶,她勤劳、节俭、努力奋斗。

她会在我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把她攒的鸡蛋全部给我装上车。

她会在我抱怨生活的时候,一边给我包韭菜猪肉饺子,一边开导我。

她会身体力行地告诉我,女人,不管多大多老,还是要独立。

奶奶和书中的阿嬷一样,吃了许多生活的苦,却依然乐在其中。

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都是伟大的铸造者。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三):《跟阿嬷去卖扫帚》:带我重温了朴实无华的暖心祖孙情

那是秋收的季节,村里到处飘着的除了黄灿灿的稻谷香味,还有新鲜晒干的稻草香。这些稻草用途很大,村里的阿嬷和阿母们会用它们来绑扫帚拿去卖。 用干稻草绑扫帚的步骤很多,而小孩们的主要工作是捡草、耙掉稻草外皮,剩下细滑又坚韧的稻杆用来做扫帚。

多少次十个小手指耙出了血也不在乎,因为心里念着阿嬷卖完扫帚会给我们买美味的零食:枝仔冰、金柑仔糖、梅仔饼等,就有了动力。 而且跟着阿嬷去卖扫帚的路途中也是很有乐趣的,可以遇见很多人,也可以遇到很多事物,各种小花小草、小粉蝶,还有野果子,就连路中的一坨牛粪在“我”的装扮中都变得立体起来。最后,阿嬷的扫帚卖完了,“我”也如愿以偿吃到了枝仔冰。 上面那些画面来源于著名作家简媜童年时跟随阿嬷在乡间卖扫帚的美好往事,她把这段童年经历创作出了一本暖心绘本《跟阿嬷去卖扫帚》,借以纪念一代人的勤劳朴实和纯真。 一段小故事,简单而淳朴,作者却用生动俏皮的文字描写出来,比如她感叹屎壳郎的工作不轻松,而用枝仔和树叶在牛粪上搭了一个简易帐篷给它。我想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读了这样的文字,都会觉得可爱吧。虽然俏皮可爱,阅读之间却能体会到阿嬷与作者之间的质朴情感,阿嬷与枝仔冰伯之间的相互分享和互相成全。 《跟阿嬷去卖扫帚》之所以暖心,除了简媜文字的温柔和故事中的温情,还有画家黄小燕在绘本中的插图,她用温暖的色调和拼贴式的多层次构图,最终形成了一部色彩斑斓、灿烂温暖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比如开篇和结尾的整幅枝仔冰,我想应该就是枝仔冰,还有枝仔冰伯单车后面立着的扫帚,在作者眼中变成了开屏的孔雀,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这段童年往事是甜甜的,充满童真童趣的。 就像老舍说的:说起来有点奇怪,回忆往事,特别是幼年与少年时代的事,也不知怎么就觉得分外甜美。 《跟阿嬷去卖扫帚》是简媜的童年,也有我们很多人的童年映像,阅读间不经意让我们回想起很多童年小事。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四):《跟着阿嬷去卖扫帚》:童年是记忆里的枝仔冰

童年的记忆,往往是一个孩童,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对于作者简媜来说,童年的记忆,停留在了家乡:金黄的稻谷场、稻茬子做的大扫帚、村落间的阿叔阿婶、阿嬷的叫卖声;还有记忆里最甜的枝仔冰、金柑仔糖、梅仔饼。 作者的童年并没有什么奇幻的经历,也没有些许的忧愁和伤感。字里行间中,流淌出来的,是几许温情,几多爱意。作者的童年,有阳光、有蝴蝶、有小伙伴们一起劳作嬉戏,还有在路上“为牛粪搭窝”这样充满了童趣的经历。 当下的都市丛林中,孩子们越来越沉浸于机器的冰冷,繁重学习任务,加上单调的娱乐方式,让孩子们在钢筋水泥的牢笼中,渐渐变成了只会思考一堆代码的躯壳。这可能是当下的家长,要好好思考的现实问题。 除了文字,这本书当然还是一部绘本作品,也就是“画出来的书”。绘本早期被称为图画书,主要是针对幼儿、儿童所设定的出版品,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方面。 这部绘本的图画作者是黄小燕,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教授。《跟着阿嬷去卖扫帚》她出版的第一部绘本作品,整部绘本的色彩浓烈,书中大量运用金黄、赤红、孔雀绿等色彩,使得画面五彩斑斓,充满了阳光。 当然,绘本也有给成年人的阅读的作品,比如几米和朱德庸。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等,多描绘都市青年的情感生活。而作者朱德庸,则是专注于描述都市白领的麻辣生活,《涩女郎》、《双响炮》等作品,都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与成年绘本不同,这部《跟着阿嬷去卖扫帚》则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反应了兰阳平原一段淳朴的旧时光。阿嬷和女孩,在村落之间穿梭叫卖,迎接她们的是许多质朴无华的村民,大家一边买东西,一边交谈。 只剩最后一两把扫帚的时候,女孩央求回家,阿嬷则坚定的说着,不管路途再遥远,也要卖完手里的货。眼神坚定,带给女孩无比巨大的震撼,既然要做,就要坚持到底。这是阿嬷用实际行动,为女孩树立的榜样。 傍晚将至,女孩和阿嬷终于在大树下,遇到了一路上同行的枝仔冰大叔。大叔热情的招待2人吃剩下的冰棒,而阿嬷也把扫帚折价,给了大叔。不知不觉间,扫帚卖完了,一天的时光就那么愉快的度过了。 在作者的笔下和绘图中,读者看到了,乡间淳朴的生活,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没有激烈的争执和喧嚣;有的只是人和人之间熟络,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还有记忆里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五):绘本里的阿嬷也像“二舅”一样治愈人

最近全网被“二舅”霸屏了,大家都说:致敬二舅。

大家这么疯狂,我也忍不住去看了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看完之后,我也被二舅治愈了,总结一下,大概有3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乐观,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本来二舅是一个天才少年,学习很好,可是因为医生的一次失误,发烧的时候一天给他打了4次针,结果导致残疾。残疾之后,二舅也曾一度想不开,在床上躺了一年,坐在门口看天思考了一年,第三年就开始学习木匠。二舅用木匠手艺养活了自己,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很多年后,二舅又遇到那个给他打针的医生,医生说如果放到现在,他可能会被告到破产,二舅只是笑着骂了他一句。这些伤害,足以让一个人萎靡一生,但是二舅却从不放在心上,只一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把生活过好。

第二个原因是自强,即使是腿脚不便,二舅也从来没有拿这个说事,来博得别人的同情,而是自己行动起来养活自己。学会了木匠之后,他就在生产队做工赚钱。生产队没了,他就到附近各个村里给人做工。

他还给两个出嫁的妹妹做整套家具当嫁妆,可以说是给出嫁的妹妹挣足了面子。那个年代,即使是读书出来的人,也未必有这个能耐。

年纪大了之后,二舅也没有闲着,而是给村里年纪大的老人修理各种家具、电器,除了智能手机、汽车、电脑二舅不会修之外,其他的二舅都会修。这样的二舅,是全村人的主心骨。

第三个原因是孝顺。二舅一生未娶,但是非常孝顺自己的妈妈。妈妈年纪大了,身边离不开人,于是二舅做工的时候就带着她,后来更是在家一直照顾自己的妈妈。

二舅收养了一个女孩子,因为忙于做工,没时间管,一直放在别人家里。虽然二舅没怎么管教过,但是那个女孩子却非常孝顺,因为她看到了二舅是如何孝顺自己的妈妈的。

二舅用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活着。

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波澜不惊,没有什么起伏。但是这些没有什么起伏的人生里,也同样有很多温暖人心的小故事。

你的童年有没有这样的回忆: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街串巷、买个冰棍舔很久、被其他人当面议论说这个娃娃很优秀、或者是有一个爱自己的奶奶。

这些事情是很多人共同的童年记忆,或许你忘记了,或许你觉得那些没有什么值得一提,华语文坛散文大家简媜,就把自己童年里发生的这些事情,像珍珠一样串起来,放在了《跟阿嬷去卖扫帚》这本绘本里。

作者简媜是散文大家,也是台湾三大散文奖得主。被称为是“台湾无可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她虽然不是专门写绘本的人,但是散文家都擅长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来找到一些让人警醒或者治愈人心的道理,这本《跟阿嬷去卖扫帚》就是这样的作品。

绘本是由画家黄小燕绘制的,色调温暖,用搭配拼贴的形式,在绚丽缤纷的色彩中描绘出一个温柔质朴又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

书里面的阿嬷没有二舅那么不寻常的经历,也没有二舅那些能够治愈精神内耗的品质,但是作者的童年因为有了阿嬷的陪伴,即使是苦,也变成了甜。

在书里,作者通过小时候跟阿嬷去卖扫帚这么一件小事,记录自己如何跟着阿嬷的屁股后面,如何听着阿嬷叫卖,又看着阿嬷把扫帚一把一把卖出去。

跟着阿嬷出来时间久了,有点饿了,但是阿嬷仍然坚持要把扫帚卖完才能回去。一直卖到最后一把的时候,实在找不到买家,但是遇到了同样留了一些尾巴没卖完的冰棍伯伯。于是阿嬷就把自己的最后一把扫帚换成了冰棍,三个人就一起坐下来吃冰棍。

有些场景,当时或许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往后回忆起来,却能够温暖一生。

你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小事让你倍感温暖?你有没有过这样一位阿嬷陪你成长?如果想不起来,那不如跟孩子一起来简媜的这本《跟阿嬷去卖扫帚》绘本里,寻找一个暖心故事。给孩子的人生增加一层温暖的底色。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六):儿时记忆:浓浓祖孙情

《跟阿嬷去卖扫帚》作者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农村那一群勤劳而又朴实,有毅力而又互相成全的人们。在阿嬷那代人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坚定勇敢、朴实善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路边有一座座巨大的草垛,收割完稻谷之后,会让田间变得瘦削,马路变得肥胖。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读到这里、看到这个画面,就会想起家乡收割完小麦或者玉米之后晒在马路旁的景象,仿佛时间变成了金黄色,街道也变成了金黄色,空气中弥漫着粮食的芳香。 在“穆罕穆罕社”,这个名字的寓意是新月形沙丘的地方,没有新月形沙丘,却只知道每一家农户旁边都站着一座比满月还要胖的草垛。秋天的时候,阿嬷一大早就会在河摘竹枝,等“我”中午放学回家。阿嬷会在这个时候用一堆新鲜、漂亮的干稻草绑扫帚。家里的长辈们一有空闲就会在竹丛下面晒谷物或者捆绑好扫帚,在趁农闲的时候挑到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制作一把扫帚的步骤很复杂,小孩的工作就是剪草,有时候把五根手指内侧伤着出血,还没有来得及感受疼痛,就会被阿嬷卖完扫帚的钱买来的金柑仔糖或者梅仔饼之类的零食缓解这伤口。 天气对于卖扫帚也是很关键的,下雨天就不能再出二十千米的远门,这也就无法再卖扫帚,在好天的时候晒谷场上会站着一大些金黄色的扫帚,它们在清晨的阳光温柔地照耀下,如同一群会跳舞的女孩儿。“我”和阿嬷一起卖扫帚的时光是无比快乐的,时间也缓缓在大人们谈天说笑中流逝。 “我”和阿嬷卖扫帚也不是每次都那么顺利,有次阿嬷的背上还有一把扫帚,但“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扫帚回家,阿嬷也会说必须卖完扫帚才可以回家。小孩子是嘴馋的,有时候只想着赶快收工,用卖扫帚的钱美美吃上枝仔冰。但乡里的人都很好相处,邻里之间也非常和睦,“我”也可以吃上甜甜的那丝“冰凉”。从“我”的童年也看得见台湾地区淳朴劳作的日子,还有那帮可亲可善的人儿。 简媜带我们回到她天真可爱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也能感受到小孩子跟随阿嬷在乡间卖扫帚的甜蜜往事。那一代人身上的淳朴善良、勤劳能干、踏实执著、含蓄内敛的美好品质,也一一在文字与绘图之中显现出来。简媜笔下的阿嬷不仅仅是她小时候爱与勇敢的源泉,也正是因为有阿嬷的陪伴,阅读这本书的小孩子也能感受到细腻生活中的温馨与柔软。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七):彩色冰烟、枝仔冰、卖扫帚的夏日悠悠时光

“当他把扫帚绑在冰桶上骑车离去时,那悠闲的背影,好像车后座载了一只漂亮的孔雀。”

阅读简媜的这一本童书,仿佛一秒被勾回到遥远过去的乡下童年时光里。与我们隔着一湾海峡的湾省,说着一样的闽南方言,这本书充满了浓郁的闽南风土人情味儿。

另,“cao bú其实就是稻草垛的意思,“阿嬷”是奶奶的意思,“阿母”是妈妈的意思。

简媜的阿嬷是用干稻草制作扫帚,而我们这边以前乡下制作扫帚的原材料主要是芦苇和芒草,一般会在中间会放一根竹竿当扫帚杆子。

小时候我奶奶每次来乡下看望我们时,经常砍一堆竹子,割一大堆芒草,晒干脱籽,然后剪裁、梳理好,再绑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最后再绑成一大把,插入竹竿,一根扫帚就制作完成了。

不过我们一般都是留着自用,集市上阿伯阿婶们卖的扫帚基本上都很结实、漂亮,以前一根扫帚一般二块钱左右。

枝仔冰在我们这是叫棒棒冰或冰棒、冰棍儿,以前乡下集市上或乡间田野里,也经常有人推着自行车四处吆喝着叫卖。

在这个炎热的午后,阅读简媜回忆那些跟随着阿嬷在乡间卖扫帚的夏日悠悠时光的童年故事,很是惬意。

如今这种原始的买卖方式已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工厂批量化、大规模生产,已鲜少能让现在的儿童感受到传统乡间劳动者身上那种朴实无华、勤劳能干、含蓄内敛的美好品质。

简媜的阿嬷每次都以卖完扫帚才能回家为营生目标,童年时的简媜也不得不忍饥挨饿地跟着阿嬷穿梭于乡间田野。还好,后来最后一根扫帚跟卖枝仔冰的阿伯,以礼尚往来、以物易物的方式解决掉了。

这个发生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暖心亲情故事,不再是等待游戏的童年,而是听见知了声声叫着的夏天背后那淳朴真挚、苦咸甜参半的乡间情谊。简媜诗意亲切的语言与艺术家黄小燕轻柔细腻的有爱笔触,给现代都市孩子的人生涂上温暖的底色。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八):童年农村生活里,哪一样东西已经永远消逝?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一个接一个高温天。新闻里说,上海今年的高温天是历史第三。我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并没有这么热,虽然那时候很多人家里没有空调和冰箱,但是很美好。

没想到台湾小朋友的童年生活也和我很像。2018年获“当代台湾十大散文家”称号的简媜在《跟阿嬷去卖扫帚》一书中回忆了她的童年。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纪念20世纪60年代台湾农村那一群勤劳、有毅力又能互相成全的人。

《跟阿嬷去卖扫帚》其实是一本绘本。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教授黄小燕是本书的绘者,她出版过很多个人画册,但却从没出过一本绘本作品。这本书是画家黄小燕的第一本绘本作品。

为什么她会选择和简媜合作呢?

原来她一直是简媜的读者。虽然她们都是台湾人,但出生于台湾桃园的黄小燕和住在兰阳平原的简媜拥有不一样的童年回忆。

黄小燕的母亲说:桃园的扫帚是用晒干的某种花绑的。直到她读到简媜的童年,才知道兰阳那边的扫帚是用干稻草裁编的。

依稀记得,扫帚的做法在我的家乡和简媜家乡是一样的。既然是美好的童年记忆,当然要用暖色调来呈现啦!

画家黄小燕在《跟阿嬷去卖扫帚》的绘本中运用了温暖的色调搭配拼贴形式的多层次构图,让读者在绚丽缤纷的色彩中感受到童年的温柔质朴和意趣盎然。

作为当代华语文坛散文大家的简媜,她的文笔确实非常清新。

就拿《跟阿嬷去卖扫帚》一书中的这篇散文来说,她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很多。喻体和拟体生动形象,而且很创新。

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跟阿嬷去卖扫帚》这本书的开头!

胖和瘦,本来是形容人的。在这里,运用自然,和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所谓的诗意的语言吧?

我突发奇想,读这段时,应该听着周杰伦的《稻香》这首歌。

最后,来说一说《跟阿嬷去卖扫帚》这本书中的故事。

作者回忆了自己跟着祖母去卖扫帚的童年。在台湾话中,他们不叫奶奶,叫阿嬷。

为什么小朋友很期待跟阿嬷去卖扫帚呢?因为卖完扫帚后的阿嬷,会买一些零嘴比如糖、饼给孩子吃。

故事里的小女孩在卖扫帚的那天,期待遇见卖“枝仔冰”的伯伯,因为小孩子都喜欢吃冰棍。“枝仔冰”伯原先要她们帮忙吃几乎化掉一半的枝仔冰,阿嬷却以卖剩下的一支扫帚换给“枝仔冰”伯。三人互相成全,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我们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九):简媜《跟阿嬷去卖扫帚》:童年夏日的温情记忆

在炎热的夏季里辛勤劳作,到很远的地方去叫卖自己手工做的物件,如果卖不完,就不能回家——这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

台湾著名作家简媜,在童年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却是温暖她一生的美好回忆。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跟阿嬷去卖扫帚》。

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在作者小的时候,她和奶奶生活在农村。奶奶摘来竹枝,用来编扫帚,工序是很复杂的。她也来帮忙,捡稻草来捆扫帚,和奶奶一起在烈日下劳作着,也不觉得有多苦。

扫帚编好了,奶奶就带着她去叫卖。因为在卖完之后,奶奶都会给她买些好吃的,这就成了她劳动的动力,甚至连手被划破了也不在乎。

她和奶奶一起出去叫卖扫帚,因为在自己村里是没有销路的,所以她们又去了别的村子,路途也越走越远。

在路上,她采了野果吃,还遇到了卖冰棍的人。

扫帚陆续卖出去了,天已渐晚了,但还剩下一把没卖掉。她求奶奶回家去,奶奶却说,卖不完不能回家。

碰巧,她们又遇到了卖冰棍的人,他剩下几支冰棍快化掉了,也没卖出去。于是,他们就互换了一下。她和奶奶吃到了冰棍,买冰棍的人得到了一把扫帚。他把扫帚插在车子后面,就好像开屏的孔雀一样。

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在简媜的笔下却变得非常生动活泼。作者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入微的,特别是对在路上遇到的一堆牛粪,也做了详细的描写,而且,在回来的路上,她还用叶子搭了一个凉棚,她知道,屎壳郎的工作也是辛苦的。

值得一提的是,《跟阿嬷去卖扫帚》绘本中的插图也非常棒,与书中的文字相得益彰,达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

插图作者是黄小燕,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教授,这也是她出版的第一部绘本作品。

书中的插图,色彩非常鲜艳,画面大气而又不失精致,既有大的色块,看了之后心中豁然开朗,也有大的留白,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插图中的人物画得非常质朴,充满了天真的童趣。

老屋、乡间小路、劳作的人们、奶奶和“我”,还有自行车、冰棍儿,特别是那把如孔雀开屏一样的扫帚,都画得非常精妙。

《跟阿嬷去卖扫帚》的故事温馨感人,又通俗易懂,富有哲理,插图也完美地展现了书中的人物和场景,不但适合孩子阅读,更适合大人阅读,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跟阿嬷去卖扫帚》读后感(十):绘本:纪念20世纪60年代台湾农村,那一群勤劳、有毅力的人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简媜的故乡在台湾兰阳平原乡下,当地有把干稻草裁编成扫帚的手艺。大人忙忙碌碌,小孩子却也是不得闲的。

阿嬷一大早去河边摘好竹枝,整理好丢在晒谷场摊晒。

小孩子下学后,阿嬷便叮嘱:吃饱饭来帮忙拣草!

孩子乐极了,赶快扒完饭,埋头干活。

要绑好一把扫把,并不容易,孩子们身小力歹,只能做些耙草的工作,两只手并用,一只抓牢稻草,另一只要向梳子一样拔掉稻草的外皮,只余下最坚韧最细滑的部分,一把扫帚需要耙30多次。

稻草外皮其实是有毛刺的,耙草难免会割伤手指,但孩子们却没什么怨言。

你一定很惊讶,孩子玩心重,怎么会开开心心地帮家里人做家务活呢?

其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颗大白兔奶糖就能让他们满足,孩子们知道卖掉扫帚以后,阿嬷会像变戏法一样买回来许多吃食。

小孩子总是天真的,纯洁无暇的心性,读到这句,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阿嬷言传身教中,教会了简媜如何做人、做事。

与我们今日溺爱孙辈不同,阿嬷会主动要求孩子来帮忙,大人们辛苦劳作的场景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人,让他们明白了一粥一饭皆来之不易。

简媜和阿嬷同去隔壁村卖扫帚,60把扫帚就像两个草垛,阿嬷走在前面,简媜提着水壶走在后面。

没出村子,女孩就高喊:卖扫帚啦,卖扫帚啦......

阿嬷笑着骂小女孩: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会做扫帚......

走至半道,小姑娘被一堆牛粪吸引,回程路上用树叶给它造了一个房子。

没有卖完扫帚,女孩便想回去了,大概是饿了,或者是感觉卖扫帚这件事辛苦又无趣,当她哀求阿嬷回去的时候,阿嬷责怪道:还有一把扫帚没卖出去,怎么可以回去?

女孩只能跟在阿嬷的后面,一遍一遍地喊着:卖扫帚啦,卖扫帚啦......

阿嬷以自己为榜样,给子孙后代传递了勤劳能干,不屈不挠的美好品质,深深感染着一辈人。

炎热的夏季,和冰棒最为相配,女孩和阿嬷在努力卖扫帚,不远处卖冰棒的老伯叫卖声好似人间美乐。

两拨人在一棵大树下相遇,阿嬷的最后一把扫帚没有卖出,心中有点不甘心,卖冰棒的老伯把最后三支即将融化的冰棒取出来,两只送给祖孙俩,一支自己吃掉了。

阿嬷不愿欠人情,用扫帚做了谢礼。

简媜在书中写道:

简媜的散文温情脉脉,她说那是因为自己做小孩时,大人们身教的结果。扫帚的意义本来就不在扫帚上。

黄小燕的绘图也是完全还原了简媜的文字,单纯、质朴又充满生机的乡间生活,十分的温暖。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