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小裂帖》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小裂帖》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小裂帖》是一本由志村福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小裂帖》读后感(一):比起“奶奶”,我更想叫她为“姥姥”

比起“奶奶”,我更想叫她为“姥姥”,这种亲切与温柔,源于女性之间的传承,也只能是女性的传承。志村姥姥就像一边不停做活儿一边跟外孙女唠嗑的姥姥,用颜色抚摸着身边孩子的头。

“年轻人偏爱无色彩,某种意义上正是不安社会的象征”,她懂我们的焦虑,但我们对她的担忧,却理解不到分毫:她对色彩的探索,对染色的寄托,对美的恪守和对自身的思考,一股脑的用“碎片”的语言和一张张小裂贴展示给我们。少不经事的我们,只能懵懂的听见皮毛。

汹涌的感受还是只能用一个“美”字来概括。美到怀疑自己的眼睛,美到想放下眼前这本印刷体,直接奔向志村姥姥的工作室,翻出她那一箱箱吵闹的裂,据为己有。美到被点亮,被治愈,被色彩的融合与转折惊艳,一遍一遍的捋着经纬线看,渴望读懂她们的哲学…被每一处线头惊艳,那是不可避免的不完美的意义,被植物染的通透纯粹所惊艳,那是现代社会选择切断的一种链接。还为丢失了的触感所遗憾,那是我们透过故事无法获得的真实之意义……即便如此,这也是一本让人产生无尽思考的“大书”,让人也渴望用自己的一生找出一种骄傲的颜色。

《我的小裂帖》读后感(二):染色的美学就是人生须绽放生命光彩的美学

这本书是在三联书店·美术馆店站着看完的,封面设计很考究,作者是志村福美,日本的染织大师,美学大家,一生获奖无数,90岁还获得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的“京都奖”。

这本书是她的随笔,也是她“小裂贴”收藏集,“裂”是小碎布片,从染好的织物裁下的边缘碎片,做和服之前往往根据这一小块窄窄的布料来选料。

书里从各个角度阐述美学的观念,给染色的布帛取的名字也让人感受很不一样——“海月”“花潜”“廊”“朝市”等等,光看名字就觉得有美感,有故事。

这本书可圈可点的启发太多了,如果说一个,就是志村福美一辈子染过很多织物,在她看来,最美的色彩是“绽放生命光辉的色彩”。生命像古诗中所写的花一样“花溢清芬终须落”,既然是自然规律,人活着不必瞻前顾后,勇敢前行即可。

染色也能窥见人生,“染色靠的是一击制胜,一气呵成。色彩的气韵便是其生命,而不安定便是其本性。但不可忽视固色。这一取舍的过程,好比从夹缝中寻一条出路。”

这句话实在是让我回味良久。

《我的小裂帖》读后感(三):色如一生

《我的小裂帖》

生于1924年,大正时末,明治之延续,昭和之花,足以撩人心魄的大美人,今迟暮之年,近这百岁之华,回忆那无数同时代的大文豪名人,而所剩无几.......

一套染色书,文字古拙,简约,果断,精粹,独独密织造物主,让人敬佩宇宙和自然万物。

她喜欢万色,苏芳果感正红色 茜红色 蓝色 紫色 茶色 鼠色 ,每一色都千变万化,每一色都是国民色,不离眼睛和心之所见....

若于此想学技术密法,那 便是唯一的 : 与万物生长融合,持之以恒,灵气少年,那份灼热,在活过八十多岁九十多岁时,其法可选....

只是,那绝不是计算机算法和化学可以替代的心灵之舞......

“志村福美是日本染织界的 “人间国宝”(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被日本政府授予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文化勋章,日本国民则尊她为“光与色彩的诗人”,因她织物的色彩已超越了色彩本身,仿佛自然的光照。

川端康成说,她“优雅而微妙的配色里,贯通着一颗对自然谦逊而坦诚的心“。

无数大家友人和她关系密切。

志村福美追求的“一色”,不仅是数年建成的蓝染,也是每种植物所代表的纯粹的颜色,以“天然染料的色彩、蚕用生命吐出的丝线、亲手织作的行为“为根本,始终寻找自然与植物馈赠的色彩。想要充分而熟练地运用材质,需要漫长岁月的历练,其中还时常会遭到材质难以预见的抵抗。”

《我的小裂帖》读后感(四):充满艺术的“裂”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封面我还在疑问,什么是小裂帖,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看了本书才知道小裂帖就是小碎布的意思,裂代表着布帛的碎片。首先看到这本书就给人一种很精致的感觉,书本不厚,但是每页纸都很厚实,书是线装的,拿在手里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作者是来自日本的汁村福美,她是日本的染织大师,已经达到了日本国宝级艺术家的级别,可以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了。对于这种艺术手艺人我从来都是无比敬佩的,能够将一样东西做到极致,能够坚持一辈子,这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件事。

作者在书中提到她是从事染织行业以后才开始有了手机裂的习惯,这有点像我们集邮,确实一些小的不起眼的东西单独看可能是毫无用途的,而把这些小东西或者边角余料汇集到一起,吸引到了人们的注意力时,其中的细节之处往往会散发出无比的魅力。作者把平时用剩下的裂贴在手帖上,这本小裂帖也就由此诞生了。

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在记录自己记忆中的经历时,把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分享给了读者。在书中有很多相关的科普,在欣赏这些小裂帖的时候还能够受益匪浅,各种形状不同图案和颜色的布条令人惊喜不断,仅仅是微妙的变化就是每一个图片都有独特的美。书中多是作者的创作经历,在读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在与读者聊天一样亲切,很快就能把这本书看完。通过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作者把对美学的探索做到了极致。

书中还有作者写的诗,让人感叹艺术确实是相通的,只要足够有思想,创作的形式从来都不重要。还有在文章中用拟人的手法去描写裂,有种回到初中时学习课文的感觉,非常的生动活泼,放松的时候读一读这种文章再合适不过了。书中在提到很多我们不常见的名词的时候在下面都会有标注详细去解释,包括一些学名、用途、来源等等。你会发现这些艺术家在写文章的时候不是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而是把生活当中的一下真实的想法通过谈话抒发出来,读者也不用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去读这本书,总之就是享受其中就可以了。

《我的小裂帖》读后感(五):生命的对话

青花釉里红的瓷片包上银之后成了一副远近皆可把玩的首饰,然而这更像是一幅画,凝固了哪个时间线里的故事。有阵子碎瓷片收藏也掀起了一股热潮,听朋友说,为此景德镇忽然涌现了许多在废弃的民窑官窑附近寻寻觅觅的人,更多的是聚集在昌河两岸忙忙碌碌开挖的人群。在追逐美的路上,有执着于独立创作的艺术家,也有涸泽而渔的商人。如果说碎瓷片的美在于被割裂成就得独立,它带着随机性和天成的必然性,哪么志村福美在《我的小裂贴》中所创的“裂”就具有更多的主观意识性和时期特性以及生命力。

“裂”是布帛的残片,作者每次染织完后会把剩余的“裂”汇聚成一本“作品集”。而这本《我的小裂贴》里除了对作者历年织品细节的展示之外,更多的是将作品背后凝聚的故事以细腻而浅白的文字娓娓道来,让身为读者我透过作品看到作者对于创作的坚持,对于颜色的执着,对于美的向往,以及与生命的对话。 作者将植物染料搭配不同的染色方法对纱线进行染色后,透过织机呈现作品。这与传统刺绣的技艺有相通之处,只是各自运用的“画笔”不同,织机和针都是工具,生命力和艺术性的源泉在于透过双眼捕获细节的大脑和心灵。

苏芳横纹

这样的颜色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因为它的鲜活以及多样性,深深浅浅的红总是触动人心。对于作者来说,对于植物染料的坚持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同的红色源自不同的植物,诸如单一苏木芯材孙呈现的哪种极致的绚烂。而对于茜根与红花植物不同部位使用的所得到的颜色又验证了红色的多变性。这样的颜色拥有化学染料所不具备的天然性的活力。 而透过不同植物染料的学习过程,作者在发现植物特性的时候,又明了其中生命的共性。从对单一极致追求的执着到对五光十色的欣赏与包容,从而了然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独特而自然的美。伴随着对“裂”以及生命的深度思考,向自然进行成长式的学习。

海月

有日就有月,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属于红的热烈,就有属于蓝的静谧。(请原谅照片的失真,无法还原这深浅的蓝色以至于都成了灰色和黑色)。 【海月】是其中最爱的一张“裂”。我几户当成一副油画在欣赏。织物特有的粗糙感赋予了油画一样的颗粒动态,而经由褚黄色构成的十字将视觉重心往右上向偏移的同时,又让整幅作品有着油画的透视并加深了纵深层次感,而围绕十字周边深浅的蓝色所赋予海与夜深度和厚度的对比。这样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张力的“裂”所呈现的是母女之间的关系。既彼此包容对抗又彼此摩擦产生属于生命力的火光,这样的火光以黄色来呈现,属于希望,。在与母亲“较量”的过程中,何尝不是传承和延续的另一种坚持的方式。这样的“对话”如何不如海夜,静谧又暗潮汹涌。

杜鹃

在审视一张张蕴含不同意义与内涵的“裂”时,何尝不是自我审视的过程,这样一本凝聚了在织染艺术领域上下探索中的苦乐悲欢,奏响了属于颜色的交响曲,让颜色在织物上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也是某一个层面自我的展示。就如这副杜鹃,啼出自己的心路。 在对于“裂”的坚守中,逐步完善的何止是技艺与艺术,更多的是完善自我的探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