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00字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00字

《西线无战事》是一本由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著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一):战争已经毁掉太多代人了

《西线无战事》的新版电影已于9月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而在距离我们看似遥远的西边,现在也并不是每天都无战事。《西线无战事》这个非常经典的作品其实一直名声在外,借此契机也终于拜读了原著,读完给我的冲击、震撼、思考、共鸣、感叹只是让我后悔,没能早点去读这本书。

《西线无战事》的作者是一战的亲历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作为真实经历过残酷战场的士兵,本书对战场上各种细节的描写简直太过逼真,战壕里肥大的老鼠,最前线士兵的饥饿,身上无数的跳蚤,旁边被炸飞的同伴,战友鲜血淋漓的伤口。对各个人物的刻画也十分到位,男孩快速的成长,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麻木,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的及时行乐,军医的自私自利,长官的自大强权,堪比手足的战友情。一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机械化战争,坦克、飞机、炮弹等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就是彻彻底底的怪物,面对各种钢铁猛兽,人类这种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躯根本不堪一击。 当然战争对人摧毁最大的还是莫过于心灵,《西线无战事》是通过德国少年保罗·博伊默尔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而主角们其实只是一群十九岁的少年。即使是在士兵群体里,他们也是受影响最大的,比他们年长的,曾经有工作或者家庭,会更快地回到过去的生活中,而在战争之后成长的人们,会对战争感到陌生,会排斥这些士兵。他们之前还在学校里念书,怀揣着各种对未来的畅想,而后就被各种人忽悠煽动头脑发热,或者被强制送去培训基地,十周的军事训练对他们的彻底改造,胜过了学校里的十年,而十天的战场经历,就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他们从单纯懵懂的男孩,几乎转瞬之间变得冷酷无情、嫉妒猜忌、满怀仇恨、残忍粗鲁,但只有这样才能踏上战场,才能有机会活着,不然就会发疯或者惧怕,战争是反人性的,是与所有进步与发展与规律都相违背的。 当战争持续,所有人都已不再年少,他们也才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他们不再相信任何东西,只相信战争,而战争又是什么?不过是某张桌子上放着的一份无从知晓的某人签署的文件,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伤亡数字,是战报里的那句,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二):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作者: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是一战的亲历者,他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残酷,所以他在作品中更深刻地叙述了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无力、渺小和恐惧。在时代的重压下,战争的意义就是死亡。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似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记住它带来的恐惧。

《西线无战事》一书,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效应,并于1930年被拍成电影上映。《西线无战事》电影,是历史上第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一举荣获第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被评为最伟大的反战电影。虽然年代久远,但是看过此书、此电影的人们,对其评价都很高 。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气息,走进这部书《西线无战事》。故事开始于一战期间,德国政府高喊爱国口号,煽动人民的民族情绪,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弃笔从戎,一时间举国振奋,万人空巷。

大学课堂上老师慷慨激昂、激情澎湃地进行着演讲,他告诉学生,要义无反顾的去参军,建功立业为国家的扩张准备时刻牺sheng,而在座的学生更是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上战场。年仅18岁的愤青作者便是其中之一。

学生们群情激奋的走出教室,没过多久就换上了军装,这些稚气未脱的脸庞,将会经历雨打风霜。他们大摇大摆的走进军营,刚刚走近军营的娃娃兵,明显不知天高地厚,而他们的教官非常的严厉,甚至是满嘴的污言秽语和辱骂,面对各种各样的军事训练,娃娃兵们渐渐意识到军旅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为了报复严厉的教官 ,他们趁着教官喝醉之时,突然偷袭,给教官蒙上被子,一顿拳打脚踢。

在短短三个月军事训练后,娃娃兵们便跟随大部队奔赴前线,娃娃兵们也从经验老道的老兵口中得知该如何 在战场上 死里逃生。

一天晚上 ,娃娃兵在老兵的带领下,匍匐前进的来到了阵地外围做防护网,就在此时,天空突然打出照明弹,接着炮弹就像雨点在身旁落下,大家迅速躲进战壕里,但有的人却没有这么幸运,被炮弹炸瞎了双眼,而这个人正是作者的同学。大家看看他撕心裂肺的哭喊,却没有丝毫办法。回到军营后,所有人的眼神里都透露着恐惧,此刻大家才明白,原来战争 还没开始就已经 如此残酷了,有的人甚至被吓得抽搐起来,更是有人直接发疯似的跑出战壕,然后就被炮弹击中,当场失去生命……

作者被弹片击中 ,被送回国内治疗,幸运的是他的伤势没有大碍,也因此得到三个月的休息时间。回到家后,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事情。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三):我从阵亡的战友那里继承到了靴子

这一阵子国际局势紧张,很多网友的的关注点在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自告奋勇,竟然提出想要参军作战。相信这些热心过头的网友,一定不知道真实的战争有多么残酷,和平对于身处战火中的人们又是怎样难得可贵。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反战作品,雷马克曾在18岁时被征兵入伍,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多次战争。他曾经在战场上负过伤,深刻的了解战争的无情和惨烈。战争结束后他从事写作,将战争中士兵的日常生活编写成书,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的摧残。

“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给毁了,我们不再是青年人了……我们逃避我们自己,我们逃避我们的生活”。 在教师康托莱克的鼓吹和推动下,一群尚未完成学业的学子踏上了陌生的战场,他们仅仅在暴躁的军士希莫尔施托斯那里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后便拿起了枪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约瑟夫·贝姆,原本应该几个月以后才应该参军的男孩,成为了这期同学中最早战死的;卡特,富有经验的老兵,总能搞到各种食物,也能提前察觉不妙躲避敌袭,却被一颗小小的榴弹碎片夺走了性命;凯莫利希,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截肢,最后因伤口感染而去世,留下了一双皮靴给了朋友米勒。在米勒战死后,这双皮靴又到了主人公的手中。

战争将最残酷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登上战场之初他们还是一群孩子,然而随着硝烟弥漫,他们已经彻底与孩童时期告别了。一次战斗过后,全连一百五十人只有三十二人活了下来,士兵们开着“屎尿屁”的玩笑,记者们却把这当做是勇气的体现。殊不知,这群士兵已经恐惧到极点,他们用幽默来对抗恐惧,可是渐渐地,这份伪装而来的幽默感也变得辛酸起来。

作者全文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却可以通过士兵们的表现以及主人公内心独白,展现战争带给人们肉体和心灵上的巨大伤害。士兵们在法国邂逅异国女郎,本以为是一段爱情的奇迹,却不过是战争阴影下的艰难求生;休假回家的主人公,在看到亲人后止不住的泪流满面。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方民众对战争充满了盲目的自信,对他国领土展现出了前所未见的贪婪。他们看不到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怎样艰难的困境之中,看不到前线的士兵过着怎样绝望的日子。

令人动容的是,患有绝症的母亲在主人公临行前的夜里来到主人公的房间里,默默地注视着即将重返战场的主人公,此时的母亲不知心里承受着怎样巨大的恐惧。主人公在令人窒息的战争中丧失了希望,而母亲的目光又让他在无尽的绝望中感受到了钻心的痛苦。

战争终将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巨大伤害,将永远的伴随着人们。在深夜梦醒时分,凄惨的哀嚎和不尽的炮火,仍在耳边萦绕,死神的呢喃和濒死的呻吟,将成为永远的梦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