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塔尔》观后感100字

《塔尔》观后感100字

《塔尔》是一部由托德·菲尔德执导,凯特·布兰切特 / 诺米·梅兰特 / 尼娜·霍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塔尔》观后感(一):关于我不理解的理解

cate blanchett!! i really wish you were a uhaul lesbian!! 但我太容易被美色误导,而很晚才察觉到Tár这个角色的性别掉转……

前面剧情长而平,显出她的游刃有余和被追捧的才华,夹杂着不认识的人名,不认识的作品名,不知道没有背景如何评价的观点,人物关系完全没有提前介绍。但这不就是我们遇到这样的人时真实的感受吗,在对她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因为头衔和无法理解的话语,而产生兴趣和畏惧。一种扑面而来的强势地位。

在tár和年轻大提琴手单独的饭局上,更能够体现这样的主导地位。好像是new yorker上有一篇对这段戏的评价是”wolflike”,我觉得不完全准确,因为没能捕捉到她作为ntxl所带有的特征。我自私地认为这里的一些细节是凯特布兰切特自己选择呈现的,向前靠近的身体和上扬的嘴角完美搭配了“are you by any chance a vegetarian?”的台词。是我个人认为和现在的lydia tar差距最大的时刻。

开始进入电影时确实很困惑,主要因为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还在努力尝试理解bach到底是什么创作理念。后来我想开了,这本来就是为了困惑观众的,我们就是拿着手机问朋友“她到底在说什么?”的人,正是因为对她的不了解,而可以随意揣测她的语义。

唯一不满足的,是手机屏幕和文件显示的字太小,时间太短,有意让人看,但我又看不清写的是啥,可以给个字幕就好了。

最后真的希望凯特布兰切特是ntxl(做梦),或者能够展现中年nt群体的日常生活,会很爱。

《塔尔》观后感(二):塔尔:被解构的传统

实在是很惊喜,“文艺团体下的权力斗争”这个早在七十年前《彗星美人》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这个母题,居然还能在2022年被玩出新花样。在这个外表和谐的文化圈子下有人身居高位滥权而不自知、有人以新人之姿恃才傲物、还有人在失宠的边缘挣扎。在新时代的阐释下,导演托德·菲尔德把代表男性目光的秤砣从微妙的权力天秤里移除(他是直男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独立写出如此复杂的女性关系),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

还想说说莉迪亚·塔尔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她独到的观点、脱离于世俗的思维体系能让观众们在开篇的第一个访谈就爱上她,却也为她公众形象的倒塌埋下伏笔:如果说电影的开始“天才的恩泽”从某种程度上讲还能为她大师课上的怪异言谈开脱,当女学生自尽的丑闻东窗事发她也最终在自媒体时代被她出位的性格所反噬。一方面我为媒体对她的误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她作为师生关系的僭越者确实也有可恨之处。

影片的点睛之笔在全剧的末尾:种种闹剧之后,被西方文明世界“放逐”的塔尔来到东南亚某国重启她的旅程。看到她以一个文化殖民者的形象出现在位居弱势的东南亚国家深入深山河谷、民俗“采风”,我不禁为导演捏了一把汗:难道说接下来就要拍塔尔吸取东方民乐精华完成她的无调性创作,最终重新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当然,手法毒辣的导演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讽刺的火力继续对准莉迪亚·塔尔本人:曾经叱咤纽约、伦敦、柏林三大交响乐坛佳作无数,视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为挚爱的她,最终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为电子游戏做起配乐。镜头拉远,我们不再看得清她的面容,眼前只剩身着奇装异服的观众。很难说塔尔是否在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但我确实看到了古典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下的尴尬:是继续自居传统文化的庙堂高位阳春白雪,还是与当代技术和通俗文化媾和,寻求新媒介的表达?守旧是危险的,作为“老白男游戏”的古典音乐更是有因循守旧的传统。塔尔作为这一体系的拥护者,她的没落象征着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倒塌,但古典音乐对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依然在地球的另一端佑护着她,让她在文化殖民的领地上继续受益。

不知不觉,香港邻居家的孩子又开始拉小提琴了。听着隔壁琴声从门德尔松到流浪者之歌,我不禁也回想起幼时学琴,中学本科参加学校乐团的经历:虽说自己曾经也算是学得不错,最终我却鲜少重拾自己的琴弓磨炼技艺,转而着迷起了现代流行摇滚乐;我依然会臣服于马勒第五交响曲里某个动机给我带来的感动,但我不怀念的是现场演奏的紧张和乐团人事的复杂;塔尔说当代的身份政治消解了人们对古典乐纯粹的爱,但这份最初的爱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看完《塔尔》,我仿佛也被弃置在这片意义被解构的荒原里了……

《塔尔》观后感(三):先看 以后再看再更新

TAR前半部分被认为的难带入在我看来反倒是一种匠气。巅峰的表演形式往往易陷入华丽或浮夸,但从片头访问的高频输出开始,导演令仰望巅峰的疏离感变成一种纪实,也在观众见证巨星陨落、曾经站在的高台现在需矮着身子去够的语境坍塌之下,更能对结构上的精妙铺排坐享其成。

另外被诟病的精英主义本身是冲突的构成也是“权力”主题的因,谈论或呈现就该直接被纳入鼓吹行列?未免武断了吧,学会警惕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最后,性转之想象对很多主打“女性电影”的作品往往多少会有折损,放进TAR里,凭个人目前仅观影一次且面临部分德语台词缺失情况的理解下,还有待商榷。很多观众认可,影片中以女性呈现权力滥用的主题,一定程度是想说明这种滥用取决于人的原始欲望,而非性别化的欲望。当然我认同这种解读,也作更极端的揣测:一种猜测是将其视作一种不平等的追本溯源,性别(男女)在阶级(上位者下位者)面前不值一提;另一种则完全相反,或许是男凝下的刻意诋毁(即结合现实,跌落神坛的往往是被告发的男上位者,但女上位者如若是顺性恋几乎不存在被告发的可能),甚至还需要再踹一脚,拉拉归根究底还是一种角色扮演。具体是哪一种?目前这次,我偏向乐观。

——————分割线——————

今晚和朋友聊起这部电影时,再次咀嚼后梳理出了昨晚思考的一些遗漏。

我们谈论到,整部影片整体来说并没有让我觉得有哪里特别冒犯女性,但让我特别不舒服的是,它非要把TAR塑造成一个Lesbian。就是我昨晚文中已经提到的“性别的角色扮演”,这种仍然需要扮演男性才能呈现欲望的观感反而令TAR的女性身份变得不那么重要,如果换成男性或许就变成一个平平无奇的现实故事但也不至于不成立——说到这里我就又联想,那如果换成侄女呢?其实我昨晚已经提到了,如果TAR是一个侄女,她潜规则男性下位者,那放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就完全构不成之后的被控诉和被抵制了呢?这么想下来,原因或许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当男性下位者借由潜规则上位,对于他自身在男性群体以致社会群体中都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他们会否认自己作为男性需要依靠女性抵达成功这件事,所以即使两人不欢而散多数也不乐意让这段不正当(性和权力)关系公之于众;

2.也正因为1,男性很大程度上不会把这个上位女性当作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而仅仅是一条捷径,多数会觉得凭借自己也还能继续前行,当然这也得看他视这段关系为“交易”还是“爱”。更有意思的也正在此,大众性别“通识”女性比男性更易付出爱也更需求索取爱,在影片里这个25岁的年轻女指挥家选择轻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或许有爱而不得,或许有希望落空,或许有自我贬低等等,总之她是最常见的被高位权力侵害的女性受害者,女性与受害者的等号(脆弱、感性、纠缠)就这么坚固的在那里,或许这才是整部影片中最令我不舒服之处。

以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