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别来无恙》读后感1000字

《别来无恙》读后感1000字

《别来无恙》是一本由安宕宕 等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来无恙》读后感(一):港片变迁20年:香港电影死了吗 还是变成了与过去不同的样子?

作者:杨建伟

《别来无恙》读后感(二):草草而就

一本……封面骗人的多作者影评合集。质量层次不齐,对比惨烈。

封面骗人是因为……很多封面罗列的电影,书中都并无论述啊……而且细一看,打捞,你讲后回归电影,放那么多前97片名是几个意思?

总体来说,比较喜欢“双城计”跟“我是谁?”两部分,从香港与上海的历史渊源爬梳到港人在历史进程中从不曾片刻豁免的身份焦灼。虽说选取的影片与角度还是老生常谈,但论述细致,安宕宕的文字也好看。况且正与之前的一些想法暗合,便有戚戚认同的快慰。

“民国范”讲港岛关注历史时专注的人文关怀与小人物视角,见解是好的,也有论文寻找学术支持的首尾,奈何文字太不讲究。读时便时有鲠噎。

总体上,干货并不多。虽然各篇都在品评不同的电影,但或许是为了呼应专题性,篇与篇之间选择的角度过于雷同。给人感觉,过分专注于不同电影的共性,而忽略了每个个体的特性,最终流于千篇一律。

终究,感觉主编只是把手头有的材料放到“回归后香港电影”这样一个大题目里做个集结,而并没有个做“书”的统筹把握。书里的篇章,单拎出来不乏有趣之作,但放到一起让人一次摄入,就显得篇篇皆像套话了。

片单与深度都比较适合刚刚开始对香港电影有兴趣的读者。港片爱好者嘛,有缘随便翻翻也无不可。专门找来读……就不必了。

《别来无恙》读后感(三):像香港电影一样去生活——重温香港电影观后感

人们常说电影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判定一部电影的优劣时,人们总要问这样的情节合乎情理吗?那位演员演得像或不像?诚然,这些依旧是鉴别电影优劣的重要标准,但却已不再是唯一。因为有些时候,生活或许可以来源于电影。

正如《英雄本色》中小马哥嘴里的火柴棍和他身上的那件风衣早已成为几代人心中崇敬的图腾和效仿的样板,以致于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黑社会从业人员的衣着是否真的如此显得并不那么值得考量了。不过这类电影的温度总是过于灼热,虽极易产生共鸣,但也令多数人望而却步,毕竟英雄梦的代价来得太高。

若要找寻那些能够予人温暖的电影,那么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及张婉婷《秋天的童话》一直会是我个人的首选。最好的年华遇见彼此,相偎相依,互相取暖。爱情一直都是无以名状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就像初夏的一阵凉风,来去毫无征兆,可那愉悦的感觉却无比真实。

在温暖的色调下,CHUNGKING EXPRESS里每天要去买一罐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以此来提醒自己爱情的保质期并最终决定要杀死三浦友和的警员何志武、那爱大声听音乐并略显神经质,且总是在警员633家里排队交电费的阿菲、失恋后开始与家中每一个物件谈心并安慰“他们”的警员633和《秋天的童话》里自卑却又极具自尊的船头尺都为人们将爱情具象化,人们不再追问这样的情节是否合乎情理?演员们演得像或不像?而是坚信爱情就该如此,生活就该如此。

与其说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为观影者们编织着各异的梦,倒不如说这一部部电影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多种可能。

—— 沈鹏

写于2015.6.29 晚

《别来无恙》读后感(四):一封给香港电影的情书

“历史本来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有趣!”,当年明月给写历史的人提供了另外一种风格和方式。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很多历史写的很枯燥。因此,在任何一个领域,如果能够将历史写的生动、有趣,那一定是一本好的历史读本。

对于电影的历史来说,如果能够在优美的叙述中,将光影旋律、影人影事囊括其中,那也一定会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电影史。《别来无恙》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从1997年香港回归后,开始讲述的香港电影的书籍,严格来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史,他没有勾勒电影重大事件,他也没有罗列重大影人影事。它更像是一群热爱香港电影,迷恋香港电影的影迷们,写给香港电影,写给记忆之眸的一封热烈而赤城的情书。

全书分为七个章节,将每一个时段那些重要的影人和影片,作为代表,作为这一个时间段的横切面,纵横交错,来展示这一个时期,娓娓道来一部部电影,一个个导演的个中心事和表达欲望。

能够作为代表的导演和电影,肯定都不会让你失望,在这本简短的影史当中,你可以看到陈果、王家卫、关锦鹏、许鞍华、周星驰、杜琪峰等等,他们在创作的辉煌时期的代表作,他们的探索与表达,他们的开拓与创新,共同构成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同时,你也可以看到那些细致周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那些你曾经念念不忘的电影,《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暗战》、《花样年华》、《长恨歌》、《无间道》、《黑社会》、《桃姐》、《岁月神偷》、《十月围城》、《黄金时代》、《一代宗师》……通过这些电影,勾勒出整个香港电影二十年的黄金时期。

写评论或历史,其实是对现有作品的一种再创作,写的不好,难免有低人一等之嫌。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经就这样笑谈,他说为什么写小说史,是因为写不好小说,所以只能研究历史(大概是这个意思)。因此,历史也是一种背着沉重担子的创作。但《别来无恙》可以说是在担子上的舞蹈,靠着优美的文笔和对电影的挚爱和对电影的熟稔于心,读完这七章,丝毫不觉得累,反而有种空落落的感觉。

这么一段辉煌的历史,就浓缩在这一本小小的影史之中。

如果你对香港电影挚爱有加,他们曾经陪你走过了大部分的少年时光。这封炽热的记忆,如果流诸笔端,那一定就是一封长长的情书和独家记忆。相信这本小书,能够带你回到,那段青涩的、追逐电影的少年时光。

除了赤城、热烈之外,她还多了一份深情、深刻和怀念!

《别来无恙》读后感(五):给香港电影的情书

在很多人眼中,港片是一代人的群体记忆,很多经典的形象与台词,不仅仅是欣赏,更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与指代,多少人津津乐道《英雄本色》、《喋血街头》中的兄弟情谊,《大醉侠》、《独臂刀》的武侠精髓,《秋天的童话》、《甜蜜蜜》之含蓄,《逃学威龙》、《大话西游》之搞笑。相比之下,现今港片的略显沉闷才更令人扼腕惋惜,但是港片却未止步不前,而是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值此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一群热爱香港电影的人用一本书的厚度回顾一下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发展,无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这本《别来无恙》是由七位与电影有关的撰稿人、记者、专栏作者合作完成的,主要着眼点恰恰是港片黄金时代之后的1997年至2017年,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共选取了近20部最能代表香港电影现状的经典之作,以具体电影为横断面分析其中香港电影的特质与变迁。从各个角度为我们诠释了香港电影的前生今世,从“世纪末”的动荡到“双城记”的守望,从“我是谁”的疑惑到“香港城”的笃定,从“北上录”的坚忍到“民国范”的怀想,最后是“香港IMAX”的聚焦,其中我们不仅感受到纯正的“港味”,体会到香港电影人自强不息多方面探索的努力,也是对于20年来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个全景总结,补全了我们一众影迷管窥却不识全貌的缺憾。而香港电影20年的变迁,背后亦是香港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在不知不觉中,电影也在书写着文化与城市的历史,并成为其最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

所有历史与现实都逃不开地理地域的影响,书中同样为我们展示了香港与上海的互为表里、与大陆的交流沟通,其中也不乏对于香港电影中所蕴含的香港气质、地域差别的描绘,香港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一座“浮城”,一座“孤岛”,一个亟需得到身份认可的地方,一个无限怀缅昔日荣光的城市,但是换个角度来看,香港同样也是不需要他人认可的城市,恰恰是因为这样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她特别的气质,令人着迷,并且将这种气质注入到所有艺术中去。

看罢这本书,你会发觉其实这个时代未必是香港电影最好的时代,却也绝不是香港电影最坏的时代,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在大的历史环境下,才更能感受到历史的起伏,在经过井喷式的创作之后,短期的蛰伏、南下之后的再次北上,从制作粗糙到精雕细琢,这未尝不是一个孕育下一次黄金时代的契机,或许可以借用一下王安忆的那句话:香港电影永不会老去,因为每天都有电影人在奔向灿烂的青春。在所有这些的底层,正是香港电影人精诚合作、认真坚忍的身影,这或许才是香港电影延绵至今最大的动力,也是人们热爱香港电影的精神底色。就如写就这本书得每个作者,内心都饱含着对于香港电影的热爱,并且共同写就了这份写给香港电影的情书。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