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锦集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锦集

《婚礼的成员》是一本由[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一):那个夏天,我的我们。

这个绿色、疯狂的夏天还是结束了。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弗兰淇太作了,但看到后来慢慢能理解她了。她敏感多思(不是贬义),与同龄人相比能够快速捕捉到周围世界的变化。她不认为外面的世界与她无关,相反,她关注世界,想去拥抱世界的变化,但没人能理解她。她一直在找“我的我们”,渴望爱、认同和理解(比如她非常在意别人觉不觉得她是“怪物”)。在别人看来,弗兰淇想和她的哥哥和他的新娘一起生活的想法荒诞至极,但只有弗兰淇固执地坚持这个想法,因为她无法再忍受孤独了,这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婚礼后,哥哥和他的新娘当然没有带她一起走,她崩溃了,想要离开这个地方,但后来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独自前行,梦碎梦醒。

贝丽尼斯的离开,约翰亨利的离世,弗兰淇搬家,这个梦幻的夏天就这样结束了。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的第二章,弗兰淇、贝丽尼斯和约翰亨利在厨房共度的一个下午,她们谈死亡、谈爱情、谈命运、谈“我”(应该是很哲学的问题,我不了解哲学,实在不能准确表达),最后三个人在同一瞬间开始哭泣,就像在夏夜他们常常齐声歌唱一样。

卡森小说中的音乐元素、对遭受种族歧视的黑人的关怀、对旁人眼中是“怪人”的理解,我读多少遍都不会觉得腻。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二):《婚礼的成员》书评

作者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生备受病痛折磨,15岁开始患各种病,经历三次中风和多次手术,几次尝试自杀,最终死于重度脑出血。本书成于1945年,后由作者本人改编成剧本,在百老汇连续上演500多场,获得巨大成功。

我在贵阳亚朵酒店退房时随手拿的一本书,回上海的路上看完。它写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即一个12岁少女在进入青春期的那个夏天围绕她哥哥即将举行的婚礼的一系列中二内心活动和行为。少女的世界太小,她急着长大,而身边的人都把她当小孩,她最好的朋友搬走了,她身边只剩一个不听他说话的爸爸,以及听不懂她说话的黑人女佣和六岁的表弟。她想向全世界倾诉,她想世界以她为中心,但世界自顾自地运转,没有人和她同频,所以她急不可耐地想抓住所有机会逃离。这本书里的每个人都像一条条平行线,他们有很多对话,但所有人都在自说自话。少女的女佣,少女的爸爸,女佣的弟弟,大妈妈,甚至红头发的士兵以及6岁的表弟,都是孤独的。所以,成年人的世界其实也没比中二少女的好多少,只是成年人的世界被生存日常塞满了。

作者28岁的时候还能把12岁少女敏感又神经质的内心刻画得那么细腻,是很让人惊讶的。这书让我想起自己12岁时一些碎片的内心活动,那些你还不知道根本没人(陌生人)在意你的时候,你以为你的世界就是全世界。如果女主有一个有足够视野的成年引领者,比如一个很棒的妈妈,她看待生活的视角和对生活的感受应该会很不一样了。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三):好书推荐 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 之读书的意义——让自己的孤独不那么孤僻

2017 年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诞辰 100 周年,我又拿起了她的经典作品——《婚礼的成员》。 终其一生,麦卡勒斯都在用她细腻的笔触述写着孤独的昏蓝色色调。这本《婚礼的成员》借由十二岁少女短短几日的生活长镜头,铺设出一种看似不可理喻但又暗存于人心深处的故事。 麦卡勒斯笔下的孤独是一种高级的、普适的孤独。被生活孤立、被世界抛弃、被人生疏离的情绪被细腻地展现。读着读着,我会觉着弗兰淇的故事似乎也在我的生命中存在过,我能够深切地感觉到某一时刻被深切的孤独狠狠击中的感觉,正如主对“我”与“我们”的感悟。 依据荣格的分类,我更加喜欢外倾型的作家的文字。因为那注定了有些人是天生的作家,有些文字是上天赐予人类集体的财富。如果没有麦卡勒斯,这种孤独或许会一直藏匿于人们心中无法直抒,这种孤独或许要经过很久才会被另一个冠以麦克勒斯原型的人书写。所以我始终觉着能够读到这样的书亦是读者的幸运。 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孤独呢?我常常认为孤独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生命、存在于全人类命运的组成成分。生命的孤独在于生老病死只能承载于自己的肉身,在于悲欢离合只能感受于自身。在生命的过程中,不可能时时有人陪伴,亦不存在时时的灵魂契合。 我时常会感到孤独,那可能是一种与世界分崩离析的痛苦,也可能只是与自我背离的怀疑胆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告诉自己必须渐渐学习如何与自己、与世界和平共处。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很幸运有这样的一本书能够短暂地陪伴我,让自己的孤独能够得到共鸣与回响,借着读书的机会让自己的孤独不会那么孤僻。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四):只想说说书里的窗

我自己12岁的夏天,记不清了。冰淇淋、西瓜、太阳雨、拉提琴的邻居男生以及他似乎永远头发衣服一丝不苟的妈妈、得知好友月经来了之后感觉与她中间有了沟壑……烦躁、沉闷、孤独、哀愁这些,都是有的,也有不识愁滋味的傻啦吧唧。那时候的我,跟小说里身高五英尺五又四分之三英寸,穿七号鞋,在同龄人眼中中像个怪物的弗兰淇,不一样,又一样,因为我也渴望探索外面那个世界,找到“我们”。她说:“我希望我是别人,反正不是我自己。”她称自己为:弗•洁丝敏。

弗兰淇后来梦想破灭了,我的呢?而今这种不好不坏不温不火的日子,也是一种破灭的表现吧。别告诉我说出过国公干和旅游就表示探索过外面那个世界了!

“窗户”在《婚礼的成员》里屡次出现,麦卡勒斯用它为弗兰淇偷窥外部世界提供了便利,也用这道透明的罩子保护了弗兰淇。“弗•洁丝敏往后靠着椅子,头拧向窗户,看阳光穿过空院。寂静的小镇,寂静的厨房,只有钟声滴答在响。弗•洁丝敏感觉不到世界的转动,一切都停滞了。”这是厨房的窗,另外的窗,在弗兰淇自己的房间,以及她乘坐的参加完哥哥婚礼后回来的车子上。“窗户”, 在少女活跃的青春心理与现实环境局促的空间之间,制造了深刻的矛盾。

透过窗,弗兰淇曾见到四个俱乐部女孩缓步经过葡萄架下,“金色的阳光斜斜地倾泻在她们身上,将她们的皮肤也染上一层金黄色的光泽。她们穿着整洁光鲜的裙子” 。12岁的女孩,无法融人俱乐部这一外部世界,加入不到那四个人的行列里,她被排斥在它和她们以外,尴尬的青春期啊!她只能坐在厨房的桌边,在“那个绿色的、疯狂的夏天”,跟6岁的表弟约翰亨利还有厨娘贝丽尼斯在一起,各自说了许多古怪的话,内容从人心的深渊直至时间的无尽头的地方,三个人共同把厨房变成了时空洪荒中的一座浮岛,无尽孤独中不停的漂流。

透过车窗,弗兰淇看到窗外灰绿色、黄色的飞蛾,看到窗外白色耀眼的苍穹、红色的空旷的十字路、红色的沟壑、孤寂的棉花田、腐败灰暗的小棚、阴沉的松林、低矮的蓝色山丘……它们的色彩多是冷调的,制造了一种孤寂甚至恐惧之感,也隐喻了弗兰淇寻找“我们” 失败后的受挫以及处于青春期的不确定和恐慌。12岁女孩认为婚礼是达成“他们是我的我们”,也就是一种寻找自我归属和自我认同的渠道,却遭到贝丽尼斯对这幻想的打击:“我看到了从没见过的最可悲的愚蠢”。又有什么好说?贝丽尼斯可是过来人。

待在窗户这边的弗兰淇,心里是一个硕大空洞,空洞里,是黑暗、混乱与绝望,偶尔会有一丢丢光,但其实只是幻觉。所以,《婚礼的成员》依然是讲述“心是孤独的猎手”这个主题的,弗兰淇心里那个空洞绝对是孤独的,跟每个其他人都隔着高山重洋。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五):她开始说话,声音又快又响,但这些话全然不对,不是她想说的。

我经常盯着小猫的脸,好奇它在想什么,好奇它会怎样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会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10岁之前我也经常会陷入这样的怀疑,只不过好奇的对象是其他的人类同伴。

小孩子与整个世界其实是格格不入的,他们不懂得规则,也不晓得那些因果,他们没有过去和将来,只存在于此时此刻。小时候我常常看着一张张嘴唇翕动的人类同伴的脸,却不知道这张脸下面是不是和我一样想象和理解这个世界。

大部分小孩子长大之后就融入了,接受了一些规则,并且不去质问它。但是身为小孩子时的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还是被藏在了心里的某一处。读这本书,让我唤起了还是弗兰淇时候的记忆。

这本书大概算不上一部好小说,因为并没有什么情节,看了很多书评也是用书里类似的语言描写一些文艺的意象,无怪被称为与杜拉斯齐名的“文艺教母”,但我可能更愿称其为“美国萧红”,因为和萧红作品类似的是,都充满了纤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读她们的文字,我常常恍然:原来这些也是可以讲述的。

这本书里写的小孩子对世界怀有巨大的不安,她不能融入,也不认可自己,12岁的苦夏没有尽头,又湿又黏,空气里都是湿哒哒令人难过又说不出来的情绪。“如果自己是别的任何人就好了”。她写的皆是我们所了解的事物,写的是我们已经快忘记的幼年时期无法言说的孤独感,也没有意识到即便是成年后,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人们也会做出和小孩子一样的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改名字:她想将弗兰淇改成弗·洁丝敏。而女仆贝丽尼斯劝说她,“生活围绕你的名字而积累,你有一个名字,在你身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而你也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做不同的事情,这样很快这个名字就有了意义。”

“你的生活在你的名字周围日积月累。”

“可是我的旧名字上又积累了什么呢?我的名字毫无意义。我的生活里没有值得一提的事情。”

弗兰淇很沮丧,似乎改名字就可以摆脱这一切,重新开始。

比如想趁哥哥的婚礼远走高飞。哥哥的婚礼是她逃离的救命稻草,她将自己称为婚礼的成员,想象自己夹在两个人中间,找到她的归属感,有了属于我的“我们”。

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是参与的,欢欣的,

而不想,读者怀着巨大期待了一整本书的婚礼,只有一句话的描述:婚礼像一场梦,一切都发生在她无能为力的世界里。

她仍旧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她开始说话,声音又快又响,但这些话全然不对,不是她想说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