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摘抄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摘抄

《摄影师之眼》是一本由[美] 约翰·萨考斯基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155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一):喜欢

我来这个世界已经有段时间,但我并不了解这个世界,所以一直孜孜不倦、谦卑求学。我知道仅有自己的眼睛不够,所以借助《摄影师之眼》这样的书,@王琛视界 这样的摄影家之眼,@何潇宁 和@韩湛宁 的设计之眼,@鲁大东与V 和@萧非老师 的书法家、说书人之眼,我观察和了解世界。喜欢这本书。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二):图片很美好,翻译很糟烂。

今天早晨看完的,从五个方面讲述摄影,如果是初学者,我感觉不适合,很多东西体会不到,最重要的是翻译的太差,不能给你更多的帮助。这翻译,可惜这本书。

我觉得最精彩地方,是书的第三章,边框!取景器里内容的取舍,你要表现的关系,画面的边界,你把这个世界描绘成什么图形。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三):《摄影师之眼》解读

一、物本身

图像不是事实本身,但照片比被摄物体存活更久,成为记忆的真实。摄影师的构思成功可以让我们以为其并未插手。

二、细节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摄影叙述贫乏,是孤立的片段,事物是象征。

三、边框

取舍是摄影技法的本质。画家从中间开始,摄影师从边框开始。分割孤立事实,并制造关系。

四、时间

所有照片都记录当时被制作时的那段时间。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五、有利位置

强烈透视收缩,罕见布光,颠倒事物紧要次序,看似模糊动作造成被摄物体的变形。从照片中认识到,世界的外观远比想像的更为丰富和复杂。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四):框架

一,基本内容

《摄影师之眼》以约翰·萨考斯基在1964年的同名展览为基础,探究了照片的呈现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它关注摄影风格和摄影传统,关注现今的摄影师对作品创作中种种可能性的意识。书中汇集了令人耳熟能详的摄影大师和 无名摄影师的作品,为我们勾勒出摄影的创造性视觉语言,揭示了此媒介惊人宽泛的潜力。所有照片归入五章中,每一章都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考察了那些强加于摄影艺术家身上的选择:物本身、细节、时间、边框与有利位置。

二,感受。这本书的价值观就是建议人们抛开对美学的成见,像白纸一样去拍你所见。就这像如果我们在真正认识一个人之前就道听途说他的故事,心中产生了某种偏见,那么你就会一直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但这个他并不是本来的他。

三,目录以及内容

The Thing Itself 物本身

The Detail 细节

The Frame 边框

(取舍是摄影法的本质,摄影师的中心问题很简单,应该保留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决定去留的界限便是照片的边缘。摄影师是从边框制图的。照片的边缘决定了内容。

边框,孤立出出人意料的并置,通过围住两个事实制造出一种关系。

照片的边缘分割开了熟悉的形状,展现了它们不为人熟悉的片段。

边框创造出物体的外形轮廓。

摄影师通过一个假想的边框来编辑世界的意义和格局。

边框是图片几何形状的开始。

边框对于照片来言,就如同台球桌的弹性衬一样 )

Time 时间

照片与时间的关系十分特殊,因为照片只叙述当下。

慢门拍摄移动制造出了时间的效果。

摄影师在孤立出来的时间片段中找到取之不尽的拍摄对象,布列松称它为决定性瞬间

Vantage Point 有利位置

如果无法移动拍摄对象,他可以移动他的相机。为了看清拍摄对象,他通常舍弃平常的视角,上方下方极近处,极远处,背面进行拍摄,颠倒事物的紧要次序,或是将拍摄对象遮挡一部分。

从照片中他认识到,世界的外观远比他想象更为丰富和复杂。

他发现他的照片不仅呈现清晰,也能展现模糊。

那些神秘而含糊的影像同样可以以它们自己的方式井然有序,意味深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