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剩食》读后感精选

《剩食》读后感精选

《剩食》是一本由陳曉蕾著作,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08.00,页数: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剩食》读后感(一):“请把厨馀倒一下好吗”

去年看到这本书,三联出版,价钱不便宜。但配图非常地生(恶)动(心)。千万别吃饱了去看。

这是一个略打脸的研究角度,香港人在argue自己做得不如台湾,而我们自己呢?还远远没有形成在整个社会铺开的意识。

就个人而言,铺张惯了,觉得浪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这个在台湾,就是非常严重的道德问题了。当着人多的面,在公家单位,倒厨馀是基本的素养。浪费在他们眼里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在不熟的人面前……

记得有一次在一家很偏僻的小店点了卤肉饭和青菜,最后剩了一半没吃,然后结账的时候就被年轻女老板瞪了问了一句“你不吃了吗?”。后来,才忽然意识到,这应该是对待食物的观念差异太大了。

他们说要执行,就一定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大家都自觉遵守。但我们,还是很难的样子。

PS:常常想起一人和我说的“请把厨馀倒一下好吗?”,让我羞愧不已。

《剩食》读后感(二):充滿溫情的CH.3

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意識到食物浪費的問題如此的嚴重。

70%來自廚房,只有30%來自食客,這一點和我想象中的情況大相勁庭。去吃自助餐或是去昂貴的酒樓吃飯,這樣看來都在無形中增加了食物的浪費。這本書的這一點很有意思,就是從頭至尾作者也只是從個人在談食物浪費的問題,而很少的提及政府應該做些什麼。

當現在的團體宣揚節約食物的概念時,總是拿非洲還有多少難民來舉例。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也只是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心裡實際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答。比如我們節省的食物真的可以幫助到貧窮的人嗎?如果可以,是通過什麼途徑把食物給他們呢?或是食物的問題如果可以通過機制來解決,那麼可行的方案有什麼?作為一個普通人,節約食物除了內心的滿足還能有什麼更明顯的所得嗎?

我最喜歡書裡的第三章,我原本以為會是舉些極端又不可行的個例,但是沒想到第三章書中充滿了人情味。像是看一部溫情的紀錄片。作者細膩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一個個豐盛生活的個體,他們用對生活的精緻情感去實踐著節約食物就是一種對美好的珍惜和嚮往。

《剩食》读后感(三):充滿溫情的CH.3

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意識到食物浪費的問題如此的嚴重。

70%來自廚房,只有30%來自食客,這一點和我想象中的情況大相勁庭。去吃自助餐或是去昂貴的酒樓吃飯,這樣看來都在無形中增加了食物的浪費。這本書的這一點很有意思,就是從頭至尾作者也只是從個人在談食物浪費的問題,而很少的提及政府應該做些什麼。

當現在的團體宣揚節約食物的概念時,總是拿非洲還有多少難民來舉例。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也只是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心裡實際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答。比如我們節省的食物真的可以幫助到貧窮的人嗎?如果可以,是通過什麼途徑把食物給他們呢?或是食物的問題如果可以通過機制來解決,那麼可行的方案有什麼?作為一個普通人,節約食物除了內心的滿足還能有什麼更明顯的所得嗎?

我最喜歡書裡的第三章,我原本以為會是舉些極端又不可行的個例,但是沒想到第三章書中充滿了人情味。像是看一部溫情的紀錄片。作者細膩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一個個豐盛生活的個體,他們用對生活的精緻情感去實踐著節約食物就是一種對美好的珍惜和嚮往。

《剩食》读后感(四):善举最初的产生都是不经意的,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喜欢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个体的故事总是有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

第三部分中出现了这样一些被访者:去麦当劳吃别人吃剩的薯条的少年;去卤水档找老板讨要鹅油去冻肉铺捡鸡脂肪做肥皂的姑娘;四十岁后不再工作的区性大叔,住去了小村落,开始推崇“简朴运动”,二十年来不为物质所累,衣食住行满足基本需求即可,等等。

能听从内心的召唤,过得自得其乐,同时还为地球变美好做出一点事儿,也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实在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摘一句区姓大叔的名言“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需要的少”。

这是本数据支持比较充分的香港剩食调查报告,也引用了做得比较好的韩国和台湾的数据与可借鉴的方式,但是基于大陆的厨余处理、堆填坑等情况不太相同,少有对比和数据调查。

最后,这是本很正能量的书,推荐阅读。

《剩食》读后感(五):盛世剩食

作者本职是一名记者,本书基本是一篇图文并茂的深度调查报告,既包括许多实地调查和人物访谈,也引用了一些专业的研究结果。

厨余(或如书中所称的剩食,Food Waste)是指人类丢弃的垃圾中,原为食物或食材的那部分。香港每天产生3000多吨厨余,约占全部固体垃圾的30%多,这其中还包含大量仍可食用的食物,比如市场卖剩的新鲜蔬菜、接近过期的包装食品,等等。相比文化和经济水平都相近的新加坡、韩国和台湾,香港人均产生的厨余分别是他们的1.6、1.7和2.6倍,考虑到厨余中包含不得不丢弃的蛋壳、骨头、果皮等部分,则香港的浪费程度比这几个地区高出两倍不止。

出现这种情况,政府的不作为要负首要责任。香港对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填埋。虽然现有的三个填埋场将在2018年前填满,但政府并未花大力气在处理或预防厨余上。一方面,虽然环保署也陆陆续续用蚯蚓、酵素、细菌进行了各类厨余处理实验,但没有一项实验真正得到推广;另一方面,政府对垃圾分类的要求不严,没有设定超量厨余的惩罚性处理费,也不给尝试厨余回收的企业提供税收或其他任何优惠。这样的话,即使总是把减少浪费、减少厨余挂在嘴边,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至于企业,当然也难辞其咎。港府的政策取向,主要反应大财阀们的利益。但在厨余处理这件事上,大小企业想法都类似。作为寸土寸金之地,要让餐厅或超市安置更多设备以实现垃圾分类或厨余处理,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不是强制执行,多数人当然能省则省了。实际上,在香港使用较多的厨余处理设备是压缩机。通过减小厨余体积,可以相应地减少垃圾运输费用。但压缩了的垃圾,难以回收利用;扔到填埋场以后,也更难降解。

最后,港人自身的不良习俗,则是根本原因。不但厨余的大头是来自家庭垃圾,商业厨余的产生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食物和食材都是要钱买的,哪个企业也不会无缘无故将其丢弃。正是因为消费者对食物品貌、质量的挑剔和对食物价格的不敏感,才使企业倾向于扔掉质量较次的食品,以获取更多利润。作为一个富足已久的社会,很多港人大概未曾有过食物匮乏的体验,也因此不能形成对食物真正的尊重。关于这点,书中举了一个颇可玩味的例子。为了厉行节约,经香港政府大力提倡,一般宴会的主菜已从三十年前的十个减到了八个乃至六个。但剩菜的情况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三十年前虽然有十个菜,但客人会毫不犹豫地将剩菜打包带走,如今的剩菜则通常留在盘子里。

然而,物极必反。随着垃圾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对厨余的处理政策总会越来越严格,直到人们不得不改变习俗或习惯为止。但在那之前,总也有人想凭着一己之力做些什么。本书的第三部分讲的就是这样一些人,或可以给想要行动的读者一些借鉴。也许我们不愿意像白吃野人那样吃麦当劳顾客剩下的薯条,或不能够像简朴大师那样一切生活资料靠捡的,但只要做起来,哪怕一点点,未尝不会涓流成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