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经典观后感1000字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经典观后感1000字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是一部由Susan Doyon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一):关于印象派

周末要去看莫奈的展 急匆匆来补补课

印象派:光影 色彩 层次 真实 把世界捕捉在画布上。

多么浪漫啊

古典印象主义:马奈开始,他是反叛的向宗教向沙龙挑战的,他是开始启发印象主义后者的。德加,资本主义的宠儿,厌女的,粉笔画,芭蕾舞女。

印象派:莫奈,雷诺阿,巴齐耶(庄园,有钱,早逝)毕沙罗(中间人,联络官)莫里索(女画家,马奈情人,弟媳)

新印象派(点彩派):修拉

后印象主义:高更 梵高 塞尚 蒙克

叙述情节很饱满但故事线不容易记忆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二):《印象派:绘画与革命》

这部片的基调很有趣,主题曲魔性得可爱,主持人谜之好笑,配上身临其境的拍摄手法,无一不在宣告着“我们不一样”。 最让我感慨的不是印象派大佬们的生平八卦,而是片中提及的画材与画法的革新。此前的绘画局限于室内,因为颜料难以携带,颜料管的发明可以说促使了印象派的诞生,画家们得以将创作地点移向室外,观察外部环境中真实的光影。为迅速捕捉这转瞬即逝的时刻,平头刷功不可没,它能快速覆盖画布,极富笔触表现力,可用于描绘水波、涟漪与水面上光的变化。而蒸汽火车与旅行画架的出现,更方便了画家们轻装简行,去往风景如画的郊外。 印象深刻的还有画家的匠心,为保证画面效果,画家们身穿不会反射颜色的黑色罩衫,戴宽边帽撑遮阳伞以防止直射的阳光影响画面色彩,创造点彩法使颜料不混合,让画面看起来更明亮……如此种种,令人动容。 如今绘画有了更便捷的工具,更不受环境限制的媒介,科技进步引发着一轮又一轮绘画革命,但对创作的热情、尊重与反思,将是绘画永远不变的内核。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三):佳作

非常不错,我对这一系列喜爱之情更胜于《文艺复兴解锁》,是一次极佳的对印象派主要成员的回顾。

首先,这系列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生活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印象派距今年代并不那么久远,因此纪录片得以拍摄当年画家们描绘的市内场景、街景、湖景、海景等场所,直接与印象派的画作进行比对,相似度之高一目了然。

其次,主持人很喜欢做小实验以此还原当年画家作画的情景,而印象派又是一个致力于用不同的科学理论来颠覆视觉的团体,因此小实验用在讲解印象派画作上极为贴切。

其三,介绍纪录片不是单纯以时间顺序讲解画家的,而是介绍了印象派画家之间的交集和相互影响,比如莫奈从第一集到第四集一直出场,毕沙罗与莫纳、高更、修拉、梵高和塞尚的交往等等。

其四,介绍了不少印象主义得以实践的客观因素。画笔上的金属箍被发明,使得描绘波浪、涟漪和闪烁光芒的扁平刷出现;便携式画架的发明有利于户外作画;黑色或深蓝色的工作罩衫是为了防止在画布上反射光线,从而影响画家的视觉判断;使用猪毛制成的画笔形成了印象派作品独有的笔触。

其五,这也是对印象派画家的查缺补漏,共介绍了13位印象派画家(包括塞尚、高更、梵高和修拉),也对一些画家画作的理解更深刻了。比如弗莱德里克·巴齐、古斯塔夫·卡勒波特、玛丽·卡萨特和玛丽·布拉克蒙之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雷诺阿曾经装饰过瓷器,这影响了他后期的绘画作品;德加笔下女性被涂上了粉色彩笔;高更很长一段职业生涯是作为印象派画家的;修拉作品里的人物姿态取材自古典油画;莫奈的睡莲只是起到整幅图像的彩色图钉的作用。

总体而言,印象派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从室内的舞女到室外的摩登女郎,从火车站、赛马场、磨坊到雪景、海景和湖景。欣赏印象派画作的最佳距离其实是需要离得较近的,因为这有这样才能欣赏到画家的笔触。印象派致力于描摹城市的时代精神与身边之人的日常生活,也试图证明自己的流派的作品并不比学院派的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